記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展│吳國禎
2019秋,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辦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特展。甲骨文是最早成體系的漢字,蘊藏著大量商代的史實和社會、政治、生產、文化的資訊。它不僅是中國人的共同文化根源,也是世界文化史的瑰寶。2017年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它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永為中國人所珍惜。
清光緒25年(1899)金石學家王懿榮斷定,長期以來被當作藥材甲骨上的刻畫符號是商代文字。同年,王襄和孟定生在天津開始購藏甲骨。從此人們開始了對甲骨文的研究。經過100多年幾代人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已具備漢字基本造法
甲骨文以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為主,大約有4,500個單字,已經識別的約占三分之一。甲骨文字異體較多,但已具備「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漢字的基本造法。對比甲骨文和之後的篆、隸、草、行、楷等書體,讓人們瞭解漢字的溯源和演化一脈相承。
商人占卜,先在龜甲(牛骨)上鑽孔,再以火炙使其產生裂紋,從裂紋以判吉凶,並將過程用當時的文字記載下來。甲骨文例一般包括(1)前辭(敘辭),記錄占卜的時間(干支名)、占卜者和地點。(2)命辭(貞辭),記錄占卜的事情。(3)占辭,根據甲骨裂紋判定吉凶。(4)驗辭,記錄占卜後的印驗情況。但許多卜辭只有前辭、命辭,或只有命辭。占卜者稱為「貞人」或「卜人」。貞人的身分涉及王、卜官、工官、小臣,以及其他的臣僚和宗子。已斷定的商代貞人有100多位,他們的年代可以作為甲骨文分期斷代的重要標準。
卜辭使商代成為信史
對甲骨文卜辭的研究,使商代由傳說成為可信的歷史,特別是1917年王國維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考》,證實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中商王的世系基本可信,從成湯到帝辛(紂)都為17世,差別的是前者為29王,而後者為31王。結合《史記》史料和甲骨文的出土記載,給了我們瞭解商代歷史、政治、社會和人物新的管道。
司馬遷的時代應未知甲骨文,他不愧是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史記》中關於遠古的記載很可能不再是虛構的神話,這對探尋中華文化的根源意義非凡。
商王掌握軍權和祭祀權
商王是最高的統治者,掌握著軍權和祭祀權,自稱「一人」、「余一人」。王以下有婦、子、侯、伯等近親貴族或異姓諸侯,以及官吏的輔佐協助治理。
商代把祭祀和戰爭列為王國的大事,從成湯滅夏,戰爭貫穿商代歷史的始終。戰爭中獲取的羌方之人,稱為「獲羌」,通常都被作為祭祀時的人牲使用。甲骨文的卜辭顯示,商代的軍事組織、作戰方式和規模都達到了相當的水準。
商代的領域概念分為王畿、四土、四至三個層次。王畿為內服(中土),以王邑為中心,王邑之外的近郊稱東南西北四「鄙」,再遠外的區域稱東南西北等四「奠」,「奠」就是後來「甸服」或「畿甸」中的「甸」之由來。王邑、鄙、奠三者構成「王畿」。四土為外服(四方:東土、北土、西土、南土)是王朝控制的區域。再周邊的四至(四戈)則為疆域以外的範圍。此外,還有方國,分布在王朝勢力的周邊。當方國臣服於商時,便被納入勢力範圍之內,反之,則游離在外,這就形成了商代疆域的複雜多變。
農業、田獵為重要活動
商代社會經濟以農業為主,收成的好壞關係到王朝的大事。商王經常卜問「受年」(收成)與否。圍繞著農事,他們常舉行各種占卜和祭祀上帝、山川神祗與祖先的活動。商人觀察四季自然的規律,以便及時播種和收成,逐步發展出天文曆法的知識。
卜辭中的田獵活動稱為狩或田,大都是商王的遊田逸樂,或帶有軍事意義的狩獵。每於田獵之前,總要卜問是否可狩獵及狩獵的地方、參與人員、方式、對象乃至會否有所收穫等。可見,商人對於田獵的重視,也顯示田獵在社會活動(如祭祀時大量用牲畜)中的重要地位。
商人認為疾病源於天神或祖先的降災,從甲骨文看,治療方法只有占卜。卜辭中有大量關於求生、受生、有子到分娩的記載,反映了商人對於繁衍人口的重視。
甲骨文的卜辭顯示,商代崇拜上帝,也祭祀祖先(舊臣)神和自然界的神。商人把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土地人格化,敬奉其為上帝的使臣,而加以崇拜祭祀。宗廟是最重要的祭祀場所。玉兵器如:玉刀、玉戈、玉鉞、玉戚(類似玉斧,兩側有鋸齒狀扉棱的兵器)等禮儀用器,廣泛地用於祭祀活動。
甲骨文出土雖然以殷墟一地為主,但1950年代以來西周甲骨出土不斷,集中在陝西周原和岐山周公廟,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也發現了近千片,字數超過2,000字。西周甲骨是商代甲骨文的延續,是研究商周關係和西周早中期歷史社會的重要資料。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國禎
- pages: 60
- 標題: 記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