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改革應從解散青年團開始│林明正
國民黨敗選後,全黨上下失魂落魄,兩位爭取主席大位的候選人郝龍斌、江啟臣,政見大同小異、乏善可陳。意外的是,就在此時,前花蓮縣長傅崐萁的恢復黨籍案,引出一堆牛鬼蛇神。國民黨前秘書長金溥聰,率領著幾位「國民黨青年」,對黨中央開砲,反對恢復傅的黨籍。
疊床架屋的無效組織
金溥聰質疑,「如果黨中央在此案仍罔顧年輕人聲音一意孤行,如何找回青年人的支持」?而金所指的「年輕人聲音」,大概就是指他身旁的徐巧芯與林家興兩位吧,他們剛好就是前後任的國民黨青年團團長。如果國民黨要檢討為何沒有青年的支持,難道歷任青年團團長沒有責任,怎麼好意思在大敗後,還夸夸其談要尊重他們「這些青年」的聲音?
國民黨青年團,其實並非國民黨內既有的常設組織,國民黨在組織發展委員會底下,另有一個行政組織青年部,而對於社青則有青工會的系統。青年團是2006年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後成立的,跳過既有架構,等於是直屬馬英九的親衛隊,成員馬金系統味道濃厚也就不奇怪了。首任總團長為林益世,之後的總團長基本上是由有學籍的青年擔任。
青年團的總團長看似頭銜頗大,但由於每年改選一次,因此並沒有太大施展的空間,真正實際掌握權力的,是另有「執行長」稱號的黨工。只不過由於選上總團長,同時還可擔任黨的副主席(第二任後取消)、指定的中常委,等於是躋身政治圈的絕佳跳板,因此許多青年依然趨之若鶩。
青年團是投降派的大本營
自青年團成立以來,青年對國民黨的支持度非但沒有增加,反而越來越少。回顧青年團的活動,除了一些例行性的營隊、講座與讀書會外,並沒有任何凸出的代表作。只會跟隨綠營的同婚、反送中…等議題與獨唱和,兩岸論述和台獨大同小異,差別只在於一個要台灣獨立,一個還不敢撕下中華民國這層皮而已。青年團可以說根本是國民黨投降派的大本營、培養台獨側翼獨台的溫床而已。
對於綠營的囂張跋扈,從來不見青年團成員有何反制作為,放任覺醒青年們橫行街頭戰場。青年工作失敗,青年團可曾自我檢討、下詔罪己?答案是沒有。外鬥不行,內鬥卻異常兇狠,每遇敗選,青年團便先衝出來高呼「改革」,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2016年敗選,前國民黨青年總團長徐巧芯、蕭敬嚴、前青年團執行長李正皓等人,成立了「草協聯盟」,建議國民黨「應該往台灣主體性做多一點的論述」,甚至建議更改黨名,去掉「中國」二字。等到2020敗選,一樣是由前國民黨青年總團長林家興帶頭,發起「青黨行動」,衝進國民黨中央黨部高喊「常會道歉,老賊下台」,要求檢討「韓國瑜現象」。而已轉任國民黨組發會青年部主任的蕭敬嚴在受訪時,直接放炮要求檢討「九二共識」。國民黨搞了這個青年團,非但沒有增加戰力,反而多了破壞內部團結的潛在因素,這樣的組織留它何用?
應保持接敵、以敵為師
兵法上常說要「以敵為師」,國民黨的對手民進黨並沒有所謂「青年團」的組織,那民進黨的青年究竟從何而來?
其實當「黨政軍退出校園」後,民進黨就把手伸進校園。筆者所在的中國文化大學,有一聽就知道立場傾向的「進步青年社」,以及以推動同婚和社運議題為主的親綠社團─「野青社」,反而沒聽過校內有哪一個社團與藍營立場接近,綠營有這些白手套在校園內,自可輕鬆地建立起與青年接觸的管道。
此外,民進黨擁有大量的外圍團體,立場親民進黨的婦女、勞工、農運、同運團體,多如過江之鯽,這些團體很容易就能吸收到校園內對個別特定議題有興趣的青年,這樣一來可減少學青轉社青時,政治職位僧多粥少的問題。二來這些外圍團體平時就是絕佳的側翼,在與自己相同性質的議題上,可以旁觀第三者的角色出來批鬥國民黨。一般人不懂兩者之間的關係,只認為國民黨又被社會團體批評了,這些年輕人成功地將統一戰線效果發揮到極致。
反觀國民黨一進不了校園,無法「保持接敵」,讓自己的青年從校園開始,做好敢於為自己主張鬥爭的思想準備,二不肯「以敵為師」,建立統一戰線,培養外圍側翼友軍,打起仗來永遠孤軍深入、身陷重圍,要贏全靠僥倖,問題是哪有天天過年的好事?
「不革命的,請走」
毛澤東說共產黨能打敗國民黨,是因為有「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這三大法寶,國民黨三者全無。特別是在黨的建設方面,從青年團每逢敗選,就急不可耐地要向綠營論述投降輸誠,就知道黨建工作徹底失敗。因此,國民黨的改革,首應從黨建做起,第一件事就該解散怯於外鬥、勇於內鬥的青年團,「不革命的,請走」,然後才有辦法再談下一步。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明正
- pages: 18
- 標題: 國民黨改革應從解散青年團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