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展出春秋芮國考古成果│吳國禎

國家博物館展出春秋芮國考古成果│吳國禎

史書上關於芮國的記載很少,而且只有貴族和周王之間的政治關係。這幾年的考古出土不僅實證了芮國的所在,也首次揭示了芮國豐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產多方面的資訊,成績無與倫比。這些考古成果使其榮獲2005和2018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200790325

周代芮國充滿神秘色彩

位於今天陝西渭南韓城一帶的周代芮國,出現的時間很早,但消失的也早,又因它是個小國,史書上的記載也很少,因此一直充滿著神秘的色彩。早在周文王時,《史記,周本紀》便有「虞、芮之君入周,擬決田地之訟」的記載。《尚書》、《國語》、《左傳》也有敘述芮國國君在西周、春秋時期輔佐周王的事蹟。

歷史上,芮國幾次遷都,國力一度強盛。西元前640年,秦穆公(20年)滅了芮國,芮國從此消失。直到21世紀初,在陝西韓城梁帶村發現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芮國遺址,包括芮國國君墓等,才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讓人們瞭解芮國的實情。

之後,在陝西渭南澄城劉家窪更發現了芮國的都邑遺址,出土了墓葬、夯土建築、城牆、壕溝等,從而實證了芮國封地的確切所在。嚴謹的墓葬形制、喪葬習俗和青銅器銘文不僅填補了周代的歷史遺缺,也展現了芮國多彩的文化和藝術。值得關注的是,在周文化為主體的墓地陪葬品中,還有少量帶有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及來自西部文化的精湛器具,表明周代封國與周邊文化之間往來交流的史實。

周代禮器以鼎為核心

西周推行分封和宗法制,形成「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的分封制度。以宗法為基礎,周王推行禮制,不同等級貴族所使用的禮器數量、組合不同,以彰顯維護等級制度。古代以來,人們依據古籍一直以為「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芮國墓葬出土的用鼎數量,雖然不如古籍記載的那樣嚴格化(墓葬出土有四件列鼎),但的確存在等級的差異。出土的芮公鼎中有銘文:「內(芮)公乍(作)鑄?宮寶鼎,萬年子孫永寶用」。

西周時期,與此宗法制度相應的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家族組織與國家制度合一的政治結構。家族觀念、家族道德互為表裡,以保證血緣貴族世襲的統治。而禮制則對人的身分進行劃分和規範,形成等級制度。周代封國的禮器以鼎為核心,食器、酒器、水器也有相應的組合禮制,如天子九鼎八簋(食器),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而士為三鼎兩簋或一鼎一簋。

劉家窪遺址出土文物珍貴

劉家窪遺址已發掘墓葬200餘座,包括兩座國君墓葬及大小有別、隨葬品規格多少不同的卿大夫或士的貴族墓地,顯示著周代的政治模式。劉家窪曾是芮國重要的都邑,地處古代交通要衝,秦晉相爭之地,出土的芮國國君墓葬隨葬品有240件,包括銅編鐘、石編磬、銅簋、銅鉦、彩繪木俑、漆木建鼓、鐵矛和大玉戈等。《左傳》有記載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與戰爭是國家大事。祭祀發展出禮樂文化,樂的作用在祭祀、宴飲中不可或缺。出土的鐘、磬、鼓等樂器配置是目前所知春秋早期樂懸制度的最高級別,說明芮國貴族對音樂的喜好,極為特別。

劉家窪出土的虎牛等造型的金器,紋飾用青銅器獸面紋和龍紋,顯示與青銅器工藝的密切關係。出土的虎形牌飾金器帶有典型的北方民族特徵,對於探討春秋時期關中與北方之間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還發現迄今唯一的一件長約1.4米的金首銅鐏權杖,十分精美。

「君子無敵,玉不去身」是周代貴族的特徵。玉器的主要作用是禮儀和裝飾。出土的玉器包括有琮,此類琮過去只見於齊家文化,但紋飾則為周代的特徵,可能是由齊家玉器改形而成。此外,還有蠶形的玉飾,顯示絲的應用已經成熟。而蟬形的玉飾物則以蟬的飲而不食、蛻變再生,寄託人們重生的願望。

周代是車馬制度趨於成熟的時代,馬車不僅是交通和作戰的工具,也是等級身分的象徵。車馬的多少成為一個國家強弱的象徵,影響著軍事的實力。劉家窪墓地出土了大量的車馬兵器以及車馬坑,包括各種車馬器具數十件,裝飾精美,反映春秋時代(西元前770年至前403年)征戰頻繁的史實。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國禎
  • pages: 70
  • 標題: 國家博物館展出春秋芮國考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