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買日本潮」是良局或危局│林建山

台灣企業「買日本潮」是良局或危局│林建山

最近十年台灣科技企業的「買日本潮」,究竟是產業經濟多國化經營的籍地轉移、技術或市場升級必要之經濟發展新良局?抑或是主力產業經濟部門對台灣投資營運環境喪失信心,所引申的「產業資本驚懼大外逃」?正引起國家風險評價領域人士的關注。

202203015836

台灣競相收購日本企業

台灣企業「買日本潮」始於1980年代機械電子產業的個案發動,但不明顯;2016年郭台銘的鴻海收購夏普,台灣企業「買日本潮」正式洶湧直起,特別是高科技先進領域的知名大型企業廠商紛紛賡續行動,蔚為一波新興風潮;尤其拜登決志脫鉤中國經濟,結合包括日本在內的主要盟友,遏制中國製造2025,勢必更加激勵台灣企業「買日本潮」的強度與力度。

自2016年鴻海投入近4,000億日圓,收購陷入經營困境的夏普後,台灣企業競相收購起日本企業實體或其國際市場的營運業務。2018年鴻海收購東芝旗下的個人電腦事業。2019年聯華電子收購富士通旗下主力尖端半導體的三重工廠。2020年先有中環集團收購三鈴化學的存儲介質事業,涉足半導體的華邦電子收購松下控股的半導體業務,全盤取得了松下半導體主力工廠;同年,鴻海通過夏普,收購了為美國蘋果生產液晶面板的日本顯示器公司(JDI)產製核心的白山工廠(石川縣),並收購了NEC顯示器事業。短短的三年時間,台灣製造業從日本電子產業接連拿走了重點事業。

2021及2022年這兩年,台灣企業廠商與日本科技廠商共構的戰略合作有三大合作事項,(1)2021年鴻海與日本電產商討共同成立EV業務的合資企業,(2)2022年台積電將熊本縣獨資的半導體全新工廠,改成與索尼和日本電裝公司(DENSO)共同合資的日本尖端半導體製造公司(JASM),(3)2022年聯華電子的三重工廠改與電裝針對半導體生產製造的合作。

目標擴及日本汽車企業

2018年川普打貿易戰,2020年又發生新冠疫災,肇致全球產業供應鏈斷鏈,台灣目前一肩挑起全球逾6成的半導體代工;鴻海乃藉機在其新涉足的純電動汽車領域加強影響力,藉以成為電動車的「幕後主角」。鴻海將於今年10月發布採用MIH的新平台,作為純電動汽車行業的首次嘗試;並預計純電動汽車(EV)在今後三年內,能夠實現每年1兆新台幣的營業收入,每年可供應50-75萬輛純電動汽車,到2025年就可以掌握全球市場份額的5%。

鴻海早於2021年夏季就對外宣布,與屬於純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馬達的日本電產組建合資企業。原因是,鴻海欠缺「汽車生產技術積累」的先天性條件,目前正積極獲取日本方面的技術。

除鴻海外,世界第三大半導體代工廠商聯華電子(UMC)也於今年4月與日本電裝合作,以日本三重縣的工廠生產純電動汽車等專用的功率半導體;聯華電子預定透過量產DENSO所設計的重要半導體,在純電動汽車領域獲得新技術。

已決定在日本熊本建新工廠的台積電,也於今年2月決定將已投入運營新工廠的當地法人改為與DENSO聯合出資,以期能量產可用於汽車自動駕駛系統等的半導體。

台灣汽車市場的規模不到日本的1/10,一直未能發展起汽車產業來;對鴻海、台積電和聯華電子等而言,日本的汽車技術猶如產業寶礦。

202203015837

台汽車技術已引日本警惕

台灣全球化大型科技企業廠商寄望借助與日本企業的合作,能在純電動汽車行業複製電子和半導體行業的成功,締造出新的全球化市場競爭力。不過,針對這一發展,已讓日本產業、經濟專家表示相當程度的擔憂,也因此萌生「台灣可能彎道超車日本」的警惕。

從積極正面的角度看,最近十多年來的收購行動,使台灣電子和半導體產業已然趕超日本。更重要的是,日本政府祭出政策誠意與誘因,將台灣半導體廠商吸引到國內,特別專案給予台積電的熊本工廠,以及聯華電子的三重工廠,正式提供了巨額補貼,也讓台灣倍感「不宜再妄自菲薄」的驕傲。

台灣產業資本驚懼大外逃?

「買日本潮」是1990年代全球化以來,國家產業經濟多國化經營、技術市場競爭力升級必要的良性新格局。但是,台灣企業「買入日本」的關鍵驅動力,恐怕還有其政治因素。

2000年陳水扁政府強力推動「鎖國政策」、「仇富反商」,使台灣製造業投資條件全面惡化,造成產業外移風潮;而2016年蔡英文政府又實施政黨意識形態治國、非核家園政策、產業經營大五缺、反中仇中等政策,更造成「產業資本驚懼大外逃」。

比較讓台灣有識之士擔憂的是,這波台灣企業「買入日本」行動,已引起「國家風險評價領域人士」的密切關注,恐怕將嚴重衝擊台灣的國際地位,以至嚴重貶值了全世界創新第一的「台灣價值」。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建山
  • pages: 62
  • 標題: 台灣企業「買日本潮」是良局或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