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無米樂故鄉的人文歷史│張健豐

探訪無米樂故鄉的人文歷史│張健豐

台南市後壁區發展歷史頗久,境內的「菁寮里」仍保有許多鄉村人文風采和濃厚的人情味,堪稱社區營造的典型範例。筆者建議也可將抗日等史蹟列為重要的文化風華。

202203015854

後壁地處嘉南平原中段,由八掌溪及急水溪沖積而成。現今由於具有豐富的水資源,遍植水稻,是嘉南平原的穀倉,其耕地面積達3,500多公頃居全台之冠,也造就了《無米樂》(2004)的紀錄片。不禁讓筆者想到,同樣被譽為「稻米之鄉」的故鄉─大林,也有相同的情懷。

除了慕《無米樂》之名,後壁在清代時還和大林(清代稱大莆林)同屬嘉義縣管轄,有一種親切感,於是安排了後壁之行。由於後壁火車站屬於三級車站,一般必須搭乘電聯車才能前往,不過筆者從大林搭車南下後,車程約只有半個小時,還算快。在過了八掌溪之後,終於來到這台鐵西部幹線台南市最北的車站。

迎接筆者的是這個車站的美麗。傳統的木造建築,是 1906年嘉義大地震後所改建。而車站外庭的人物雕像正是《無米樂》裡所紀錄「菁寮里」崑濱伯等四位農民的勞動身影。它彰顯了後壁人苦幹實幹、越挫越勇的打拼精神,更成為冠軍米與稻米故鄉的最佳代言人。

202203015856

後壁的發展歷史頗久

「菁寮」和後壁的舊稱「後壁寮」及後壁境內的「安溪寮」(今後壁長安里)都有一個「寮」字,意指先民在後壁地區的開發過程中,常會搭建許多非永久性的房子。「後壁寮」因位於「下茄苳」的後方,當地人以閩南語慣稱「後壁寮」(即後面的意思);而「安溪寮」則是因大多居民祖籍為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由於集庄規模頗大,因此又細分成頂寮、中寮、下寮。台灣影星林志玲的父執輩便出身於中寮林家的望族,現今當地尚有一林家所深信的風水名塘─祖厝口埤。

至於,「菁寮」地名的由來,據說是清朝時期,這裡的居民栽種一種叫作「菁仔」(小青)的植物來提煉染料。因產量豐富,染織業得以蓬勃發展,紛紛蓋起存放「菁仔桶」的草寮,故名「菁寮」。該藍染作物遠在康熙56年(1717)《諸羅縣志》〈物產志‧貨之屬〉中,就被列名於「糖」之後,並解釋為「菁澱(靛):樹高可四、五尺,種園中。一名藍澱」。

另外,雍正2年(1724)巡台御史禪濟布等《恭報雨水田禾地方情形摺》中也陳述了「五月及今,甘霖疊沛,所種早稻、菁、麻、豆、蔗,俱極茂盛」。可見「菁仔,是大陸先民移墾到嘉義縣的前身─諸羅縣(1684-1787)時,種植於嘉南平原水田旁的先鋒作物。先民引進福建原鄉的藍染技術,而造就了「菁寮」這樣的聚落。

「菁寮」該地名,在清代文獻中多作青寮。首見於同治年間(1862-1874)《台灣府輿圖纂要·坊里》。當時青寮分為前青寮、後青寮,後者為今天的菁寮老街所在。另外,今日後壁區下茄苳泰安宮(媽祖廟)現存同治11年(1872)《泰安宮設醮主會輪流碑記》。它將後青寮莊列為36莊之一,可見菁寮起碼有160年的開發歷史。

202203015855

具有特色的菁寮天主教堂

由後壁車站來到菁寮社區中,映入眼簾的是菁寮國小所保留百年的日式木造建築,它見證了全菁寮及附近的村民為了不讓學童長途跋涉到鹽水港(今台南市鹽水區)就讀,合資創立了該校。而菁寮國小斜對面一座很醒目的建築─菁寮天主教堂,讓中西文化在此交融。

該教堂興建於1959年左右,由德國伊國愛森教區主教與教友捐建。設計者為德國建築設計師歌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天主堂以鴿子、十字架、雞、皇冠作為塔頂裝飾的代表。後來,歌特佛萊德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築獎」,菁寮的這座教堂才聞名於世。事實上,後壁鄉的天主教友不多,過去是在後菁寮、安溪寮等地方以輪流的方式舉行彌撒。近年則是在此長期服務教友,同時協助後壁鄉學子進行課後輔導。

202203015857

從美麗家園到殺戮戰場

進入菁寮老街猶如去了一趟懷舊的市集文化巡禮。裡面復原了1950、60年代的阿公、阿嬤結婚時必去的「嫁妝商店街」;在農村生活體驗博物館可以品嘗割稻仔飯、體驗綁稻草人、滾壓藺草、阿嬤草編、彩繪斗笠,及後廍土礱間的碾米DIY。

後廍這個地方在1904年《台灣堡圖》中即出現,位在「後青寮」北方靠八掌溪一帶的溪埔地,因適合種甘蔗,故先民在此設糖廍製糖,屬於清代鹽水港產糖區,直到日據時新式糖廠設立了才結束。為了恢復當地製糖的盛況,當地村民在該地復原了當年壓榨甘蔗的石車造景,而且可以牛和人操作,可說是全台唯一首創。

在《無米樂》的故鄉建構美麗家園的同時,在菁寮老街冠軍米店的崑濱伯告訴我,後壁曾經是殺戮戰場。已年近90歲的崑濱伯,因在菁寮國小受過日本教育,故在《無米樂》中,仍能將日本歌琅琅上口,而且對乙未戰爭日軍侵台時的史事清楚記憶。

他除了引述當時分別從彰化一路南下的日軍征台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布袋嘴(今布袋)登陸的伏見宮貞愛親王(北白川宮胞弟)兩位,在嘉義被抗日軍殺死的鄉野傳說;並且提到當年日軍大舉入侵時,村民不敢待在家裡,紛紛逃難,並到安溪寮中寮的福安寺請示祖師公(清水祖師),得到「絕對不行反抗,會被殺到整個滅村」的命運。隨後寫一幅旗子「大日本帝國良民」,向日軍輸誠。因而日軍來時村莊裡沒事。

關於殺戮戰場之說,筆者也從清代的史料驗證了後壁在古代戰爭的重要性。清同治元年(1862)春,戴潮春及天地會眾在台中一帶起事,不久便攻下彰化縣城,並派兵南下包圍嘉義城(今嘉義市),台灣府城派兵北上戍守。隨後當清、戴兩軍在八掌溪對峙時,位居嘉義縣「佳里興巡檢(今警察局)」所在的鹽水港,因梅雨季溪水暴漲,成為清軍糧餉屯駐地。戴軍遂渡過八掌溪擊退對岸的清軍,青寮、後壁寮莊皆先後歸順於戴軍,「八掌溪南岸糧道為所斷」。到了5月端午過後,戴軍又於安溪寮大敗清軍,且奪走所有武器。該亂事近一年才結束。

崑濱伯還提到,他去過台北圓山的台灣神社,祭拜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當時神社裡面大門深鎖,只能在遠遠的地方拜。當神社的神職人員高喊:「親王殿下最敬禮」,眾人以45度鞠躬完,拍手兩次即完成,不禁讓筆者想到曾造訪過的,位在安溪寮祖厝口埤南的北白川宮遺跡。當年北白川宮從嘉義城南下,曾到安溪寮住宿,1936年日方將該家王姓住戶趕走後,於屋前興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安溪寮御舍營所」紀念碑。當地村民,包括學童每年都要到紀念碑前行「親王殿下最敬禮」,直到台灣光復。

其實,根據王姓住戶後代所引述,當時北白川宮親王來到他家的時候,已是一具冰冷遺體,日軍為了掩人耳目,便選擇在此作為親王停屍的地方。

202203015858

未來的展望

後壁區南鄰昔日台南縣治所在的新營市,雖然發展不能同日而語,文化風格卻是各展風華。目前後壁當局規劃的商圈主要範圍,以後壁火車站及菁寮老街為主,區域中心設立了許多特色店家,以老行業與特色商家形成觀光型商圈。筆者建議應把上述抗日史蹟也作為當地特色,以增加該地文化的深度。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6
  • 標題: 探訪無米樂故鄉的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