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復節思重慶精神│吳昆財
在台灣,凡是五年級出生以前的朋友,皆應聽過由秦孝儀作詞的《蔣公紀念歌》,其中一段如此寫:
重慶精誠掣白梃以撻堅甲利兵
使百萬之眾輸誠何易
使渠帥投服復皆不受敵之脅從
使十數刀俎帝國取消不平等條約而卒使之平
使驕妄強敵畏威懷德
至今尚猶感激涕零
……
對台灣民眾而言,大陸雖有成千上百的名城,但若論在當代中國史上,最能呈現兩岸之間不絕如縷政治與歷史關係的,莫過於南京和重慶。南京是中央政府撤遷來台時的首都,但重慶卻是蔣介石領導中國對日抗戰的臨時首都,從1937年至1945年,蔣在這塊屬於巴蜀大地的重慶居住了8年時光。根據統計,從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的5年間,日本對重慶進行218次轟炸,出動9,000多架次的飛機,投彈11,500枚以上。
在重慶大轟炸裡,死亡人數高達1萬人以上,超過17,600幢房屋被毀,市區大部分繁華地區被破壞,就是這種中國人民在受盡苦難與折磨後,仍堅持抗日到底,並抱持著以寡擊眾,化不可能為可能,以空間換取時間,爭取到最後的勝利。世人譽之為抗戰精神,亦可名為重慶精神。
根據統計,1949年大陸約有200萬軍民撤退來台定居。其中重慶來台者20萬名左右,假若再加上抗戰時期曾在重慶工作與居住的各省軍民,人數恐怕更不可勝數。重慶精神絕對不是一個虛幻而美麗的詞藻,而是用血與肉所築起的長城。根據國民政府當時成立的「行政院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的調查統計,在抗戰中,軍民死傷3,500萬人,財物直接損失1千億美元,間接損失5千億美元。
中國人用3,500萬條生命,拼到了最後的勝利,從而光復了台灣,讓台灣同胞重回中國的懷抱。經過了數十年的拼搏,光復後的台灣打造出經濟奇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贏得世人的尊敬與推崇。在台灣慶祝光復74周年之際,吾人不得不歸功於重慶精神再現台灣。
反觀1997年重慶升格為大陸的直轄市後,奮起直追,經濟成就突飛猛進,尤其是開通中歐鐵路線,積極向外拓展,其拼鬥的精神,彷彿時光重現,繼承了抗戰精神。兩岸同胞一衣帶水,同根同源,思維更是不謀而同,當台灣和重慶為生存尋求出路時,所憑恃的方法與精神,更是英雄所見略同。飲水思源頭,台灣光復不能忘記重慶的犧牲,台灣奇蹟更須銘記重慶精神。
(作者係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昆財
- pages: 60
- 標題: 台灣光復節思重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