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光復初期台灣的「外省」公務員│黃種祥

論光復初期台灣的「外省」公務員│黃種祥

葛超智在《被出賣的台灣》裡痛斥陳儀政府效率低落:「日本人只要僱用18,300人就能推動的行政工作,陳儀的政府卻需要43,000人。」而李筱峰等綠營學者也經常批判光復初期外省公務員大批空降,導致台灣人失業,苦不堪言。但仔細核對史料,即會發現數字被錯置了,完全不可信。

20190751123

光復後國府未迫害本省人

南一版高中一年級歷史教科書中有這麼一張附圖(見圖一)說,光復後公務員的人數比例;台籍從原本47,000名減至不到1萬人,名額大多被外省人占走,造成許多台籍家庭陷入困境。

這種論調在台灣流傳已久,幾乎已成定論,加上二二八事件爆發之初,便從查緝走私香菸的誤傷事件,被引導發展成為省籍衝突,外省人在台灣因此背負原罪,該事件在陳水扁執政時期,由國史館長張炎憲定位為「政府刻意消滅本省籍菁英」的陰謀。

錯置數字造成嚴重誤解

研究二二八事件的名著《悲劇性的開端》中,也引用長官公署的人事資料,做出光復初期台灣公務員職缺多被外省人占據,導致各種悲劇的結論。該數據顯示台灣光復本省籍公務員被開除大半,見表一。

隨即不少學者附和其說,指責執政的行政長官陳儀與其背後的國民黨政府冷酷無情,甚至有故意迫害台人之嫌。

但,事實是否如此?答案是否定的。參閱圖二可以發現,表中本省籍與外省籍的數字被錯置了,導致所有論述雞同鴨講,甚至胡說八道。作者或許因為失誤,或因其他用意錯置史料,其後引用的學者們也都未曾檢視原始史料,因此一錯再錯,最終想像出此種與事實背離的概念。

台灣有戰後殖民地症候群

戰後部分台人歡欣鼓舞,認為回歸祖國可脫離被殖民的身分,卻赫然發現情況遠不如想像中美好。日本的國力與現代化程度都非當時的民國可比,制度的完備、官員的素質也有差距。

此外,客觀環境極差,戰後世界性通貨膨脹,台灣自身的電力系統與工廠60%以上在空襲中炸毀;加上台灣各種產業依附日本,導致原料、技術、市場通通要重新規劃並建設。只是,中國大陸尚且百廢待舉,還處於內戰,國府根本無法給予台灣任何支援。

日據後期,「皇民化運動」在教育方面下了工夫,台人受日式小學教育的比例達到八成以上,加上管制中文與傳統信仰、習俗的結果,光復後不少台灣人不通中文,只能講日語和台語,僅能與福建人溝通,這造成國府統治上很大的困難。

更多人不能接受的是,留用日本技術人員與空降的外省高層。許多本省人認為日本人離開,可以分配到留下的利益,至少身為同胞該享有平等權利。但事實上,很多企業或工廠一時離不開日本人的管理與技術,而不少台籍公務員不通中文,任職困難。

更重要的是,政府負擔不起原本的行政規模,將總額8萬多的公職砍了近半,雖然台籍公務員仍占多數,但一口氣開除約2萬人,必然造成眾多家庭經濟陷入困境。但原因並非外省籍公務員的排擠效應,自然也不會是二二八事件的起因之一。嚴格來說,外省公務員大量任職於台灣,應該是在1949年之後。

事實上,光復初期,願意到台灣工作的外省人不多,1945年12月20日《民報》報導軍人持械恐嚇民眾,但也附帶說明,因為軍人月薪兌換台幣後僅30元,只夠剪一次頭髮,雖然食宿能在軍營中解決,但難免有其他花費;1946年3月12日,一位外省籍公務員表示被迫調到台灣,月薪830元台幣,伙食至少就要600元,洗衣服也要100元,剩下的根本不夠度日,囊中永遠空空。

汙衊外省人以達政治目的

「外省人」一度被本省民眾視為空降的特權者,但事實上獲得利益者絕非多數。而這批1949年撤退來台的軍民,理論上是對祖國感情最濃厚的群體,但在白色恐怖時期,有不少外省人無辜受害,造成其中不少人對國民黨抱持敵意,後來轉而支持民進黨。

民進黨創建初期的發展策略是製造族群對立。《新潮流》雜誌上便提過:台灣閩南人占七成,只要在閩南人中得到七成的支持,便可在選舉中立於不敗之地。於是,批判國民黨是外來政權,重要官員都是外省權貴、特權分子,靠吸取本省民眾的血汗獲取利益,這或許正是外省人幾十年來在台灣受到輿論圍剿的主因。

至於葛超智在《被出賣的台灣》的敘述,與上表比對後可得知純粹是胡扯。該書無論在公務員的數量、通貨膨脹的原因,乃至對柯遠芬議會發言、葛敬恩貪污事件的論述,都與美國國務院及我國檔案資料不符。誠然,該書並非嚴謹的政府公文,也非學術著作,認真追究其內容是否真實,意義不大,從朱浤源教授的研究裡便可看出,該書的錯誤至少有六、七十處。這樣一部作品卻影響台灣極深遠,甚至多位教授採用此書作為授課教材,不禁令人搖頭。

(作者係廣西玉林師院教師)

附加資訊

  • 作者: 黃種祥
  • pages: 61
  • 標題: 論光復初期台灣的「外省」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