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綠色新政」的泡泡破滅│魏國彥
聖經上說:「駱駝穿過針眼比富人進天堂更容易」,意味事情難上加難。最近有美國學者引用此言形容能源轉型之艱困,直指國際間甚囂塵上的「綠色新政」(New Green Deal)前途堪憂。文章開篇就說,能源制訂不能靠說故事比賽,雖然歷來的君主都是靠炮製神話治國。
文章質疑了三個問題:(一)有可能建置再生能源而不用到化石能源(原油、煤、天然氣)嗎?(二)純用再生能源,世人付得起嗎?(三)在目前氣候危機論述下,再生能源真的相關嗎?這篇文章2021年7月在《能源學刊》(Energies)發表以來,已引起廣泛討論,很值得台灣能源主管當局研讀與深思。
中國也有句俗諺:「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也很能形容目前台灣面臨的能源困境,可以改成「又要台電發綠電,又要台電不缺電」。
能源轉型難上加難
談能源問題,要回歸到能源的物理學與化學基本面,「能量密度」(energy density) 統治著一切,不以人為的意志或夢想而轉移。然而,政治人物為了套上綠色光環騙選票,從未深究權力邏輯中容不下物理與化學這些客觀規律。
加拿大的能源教育網站上為「能量密度」做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以某一質量的木材生質能為比較基準,其產生的能量行駛一部黃色校車,在溫哥華市區裡可以走7公尺,同樣質量的煤10公尺、原油18公尺,核能鈾235能跑1,625公里。這也就是為什麼你聽過核子動力潛艇,而沒有靠海洋能驅動的潛艇。核動力潛艇更新一次燃料棒,可以蟄伏在北極海的冰層下好幾年,這才能神出鬼沒嘛!
選舉過後電費還會漲價
台灣2021年進口能源占所有能源需求的97.44%;能源進口總值為475.60億美元,較上一年增加61.68%;平均每人負擔能源進口值則由2020年的新台幣37,101元,增加為2021年的56,660元,增幅約52.72%。電價不漲也難。
台灣的能源進口有一大塊部位來自俄羅斯。2021年液化天然氣有9.7%來自俄羅斯,煤炭也有14.6%。今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台灣口頭上與美國口徑一致,譴責俄羅斯,但在能源進口上有斷然禁止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與煤嗎?為國家能源安全計,當然萬萬不可!畢竟,我們對於進口能源的依存度如此之高,不能砸了任何一個雞蛋籃子,斷氣或斷煤馬上會危及國家安全,死道友,不死貧道嘛!
俄烏戰火還看不到終止的曙光,今年冬天來臨之前,西歐各國必然將在國際能源市場上搶貨,買煤、買天然氣、買原油,因為俄羅斯不怕你禁運與封鎖,反而奇貨可居,不必然賣給你。反正能源飢渴的國家有的是,中國大陸與印度正能源飢渴中,樂意大量進口,在後新冠時代情勢中大大生產,西方的通貨膨脹給了東方兩個人口大國(合起來29億人口)發展良機,排碳不排碳,誰管得著?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吃飽、穿暖、發小財,誰敢說不是永續發展?
在這景況下,今年的三種化石能源奇貨可居,價格必然會不斷推高,不管是為了反映既有的營運成本,還是預期未來更高的能源帳單,台灣的電價能不漲嗎?若不是恰逢地方大選年,漲價幅度只會更高。民進黨的算盤是,先小漲一下,先漲大用電戶,反正他們一時也跑不掉,跑到別國電價也不會更便宜。至於民生用電,不能大漲,只能意思意思,先穩住選票、頭過身就過,等年底選贏了,再誠實面對國際能源價格飛漲的現實。
綠能發展遠不如預期
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上任,當年台灣的再生能源供應總能源約1.8%,到了2021年上升到2.1%,增加了0.3%,這數字讓人樂觀不起來。政權交接之年,核能在總能源供應中占6.3%,到了2021年降至5.6%,降了0.7%。從整體能源供給結構而言,2016年91.9%來自化石能源(石油、煤、天然氣),2021年上升為92.3%,簡單說,碳能源還增加了0.4個百分點(圖一),顯然綠色再生能源補不上,這還是有核能發電狀況下的窘境而已。
到了2025年非核家園,所有的核能電廠除役,2021年核能發電的278億度電,靠什麼來補呢?靠再生能源嗎?別騙了,2021年只有發46億度電,4年之後能增加232億度電?
謊話說了一百遍也不會變成真理,放羊的孩子說了三遍「狼來了」,大家都知道狼沒來,來的是個騙伊仔!
綠能:投資大,收益小
蔡政府經常津津樂道、做大內宣的是,又添設了多少再生能源發電裝置,不少埤塘上覆蓋了太陽光發電板,山坡地上一方又一方的「種電場」。是的,比較2016年與2021年的再生能源發電裝置占比,從9.5%躍升到19.5%(圖二紅色框框)。然而,發電成效如何呢?
2021年再生能源只占發電量的5.99%。這好比雇了100個工人來做工,穿綠制服的人數將近有五分之一,到了算成果的時候,這些綠領工人只貢獻了6%的產能。20%的工人產生6%的產能,請問如果你是老闆,還願意雇更多綠色工人嗎?
再生能源最不堪的,又以太陽光電為最:2021年其裝置容量占全台的12.97%,發電量只有2.76%。陸域風力發電也好不到哪裡去:裝置容量1.79%,實際發電量0.76。容量因素分別為0.21與0.39。風光發電有何風光可言?被蔡政府嫌到要死的核能發電,其裝置容量由2016年的10.4%,腰斬到2021年的4.9%(圖二),但是,發電量在2021年占比還有5.6%,硬是比再生能源(2.3%)多了不只一倍。民進黨2021年底花大錢綁公投,否決了核四啟封,疾言厲色地說,核能一定要被掃地出門,我們要非核家園,徹底以綠代核!有這種老闆,台灣的發電不貴才怪,不缺電才怪!
能源安全應具備四要素
近年來學者論述能源安全,大約不脫四個要素,以英文字母簡稱3A1F來探討:足夠/有(available),可及性(accessible),付得起(affordable),公平(fair)。
台灣能源供應充足嗎?一直以來都是靠進口,靠的是我們外銷暢旺,外匯存底夠,國際能源市場中有購買力。但今年3月30日國發會公布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策略及路徑」,預計台灣的自產能源要達到70%左右,這是一個超級無敵的大膽規劃,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太陽能、風能」能源密度的限制,兩者都需要夠大的面積或空間,而台灣地少人稠,地價昂貴;這兩三年巨額投資的離岸風電,又與沿岸漁業、海洋保育、航運相互排擠,並受到海洋水深與海洋底質工程性質的限制,到底有沒有那麼多的能量供應實在堪疑。另以民進黨的個性,抱住神主牌,就很難回頭,這使得台灣未來缺電只是遲早的問題,大家挫勒等。
談到「可及性」,台灣的輸配電基礎建設完備,普及率好,只要電發得出來,工廠和百姓都能用得到。問題關鍵不在島內,是在國外。我們就算買得起能源,但國際運輸路程遙遠,全球石油與天然氣的運輸路線上有7個「扼喉點」(choking points),而台灣進口原油與天然氣要通過5個,其中吞吐量最大的是荷爾姆斯海峽與麻六甲海峽。此外,近日南海的通行問題引起中美齟齬,若南海有事,勢必要加上另一個「扼喉區」,台灣的油氣供應將首當其衝,不等實際砲火波及,已先行受害,不堪一擊。
再說「付得起」,烏俄戰爭硝煙未止,台灣的能源帳單勢必持續增加,問題在於執政當局願意以國庫貼補多少,又有多少會直接反映在民眾的電價油價上。政治是高明的騙術,執政者總是玩弄「朝三暮四」的手法,把人民當猴子耍,不管補貼或漲價,其實都是納稅人的終極負擔,羊毛從來出在羊身上,政治人物出的是一張油嘴滑舌,承擔後果的是老百姓。
最後說說「公平性」,政客或政黨錯誤的能源政治,卻要人民擔心缺電缺油,負擔更貴的電價或油價,無論直接或間接,都極不公平!
(作者係台大地質科學系兼任教授、環保署前署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魏國彥
- pages: 12
- 標題: 台灣「綠色新政」的泡泡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