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關係50年黃粱夢一場│李中邦
台日關係是台灣最重要的對外關係之一,半世紀的歷史事實已證明,台灣再親日,也只是被利用為「反中」的尖兵,唯有兩岸和睦交好,台北才更有推進台日關係的籌碼,當局者必須及早明辨覺醒。
1972年9月下旬,甫上任兩個月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率團出訪北京,29日即宣布中日復交,同一時間在台北的國府與日本斷交。此一歷史轉折,迄今剛好50周年,在這半世紀裡,台日關係在不同的政黨及時空背景下跌宕起伏,有著迥異的樣貌,滄海桑田變化極大。
兩蔣發展經濟增長實務
台日斷交後,雙方馬上談判設立維持實質關係的機構,同年12月東京成立財團法人「交流協會」,台北成立社團法人「亞東關係協會」,處理包括領事業務的所有實務,雙方機構名稱都沒有中、華、台、日等敏感字眼,執行「以經濟、文化為主的非官方關係」。1973年日本自民黨親台派議員組成「日華關係議員懇談會」,簡稱「日華懇」,聚集了自民黨保守派議員,彌補了「交流協會」在解決政治性議題上的功能不足。
1974年4月中日談妥航空航權,台日立即斷航而重新交涉,直到1975年8月日本成立專飛台灣的亞細亞航空,兩方才重開民航通路。另,過去日本曾提供日圓借款給台灣作建設資金,斷交後,即使行政院長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也不再有日本資金支援。
1970年代台日關係並不穩定,且受制於中日外交。此時期貿易經濟會議台灣都派處長級人員出席,而日方都僅派課長助理級官員,1978年因「日華懇」建議,才讓課長級官員在非官方場合交涉。日本官員如必須跟亞東關係協會人員、國府官員會面,都挑在官廳以外的場所,以「私人」的方式見面。而日本官員來台獲得的待遇則好很多。
1979年美國與國府斷交,因國會通過了《台灣關係法》,往後日本政學界經常有人想仿效此模式;隨後亞東關係協會與交流協會人員增加,也默許了類似「外交郵袋」的業務。
198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台日貿易以每年平均近兩成的程度增長,但台灣大幅入超,1982年2月經濟部一度限制日本1,533項產品進口,形成政治問題,7月日本自民黨由前通產相江崎真澄率團訪台,國府便解除了禁止進口措施。但事實上,台灣嚴重入超的情況始終沒有改善;因為1985年「廣場會議」後,日圓大幅升值,日企擴大來台投資,造成台企或在台的日企從日本大量進口零組件、原材料等在台灣組裝,使得對日貿易赤字持續成長,台灣對美出口獲得的黑字,幾乎全被對日貿易的赤字抵掉。
此時,日本親台的保守派如藤尾正行及「日華懇」對政府的影響力大增。另一方面,日本教科書問題(1982)、參拜靖國(1985)之類的政治問題陸續浮上檯面,有些右翼人士為挑釁大陸,刻意將台灣視為「國家」。
李登輝改史觀鋪親日路線
李登輝掌權後,日方來訪議員、學者、媒體乃至司馬遼太郎,就李的「日本情結」及其本土化、民主化政策等做了大量的「工作」,而李也利用他所推動的教改,竄改了日據史觀。這時候,日本意識、通俗文化也大舉滲透台灣民意,揭開了分化離間兩岸的序幕。
1996年3月台灣首次總統直選,大陸解放軍朝基隆、高雄外海發射飛彈,美國派出兩個航母群在台灣附近海域巡弋。1997年的美日安保「新指導方針」,便將台海安全納入「日本周邊事態」的範圍內;認為冷戰後東亞主要的威脅與爭端會來自於朝鮮半島與台灣海峽。於是台日在安全問題上開始增加對話。
李登輝執政後半期是台日關係發展的轉捩點。美日的前政府官員跟台灣官員開啟了非官方的對話,三方就東亞穩定、大陸「威脅」等相關議題,不定期交換意見。而且日本民眾及政壇友台的言論漸次擴散。
坦白說,1972年之後到1980年代末,日本實際上是在搞「兩個中國」,之後看到李登輝在島內推「本土化」、「去中國化」,又悄悄地轉化為「一中一台」。原先日方在講對台關係時,均用「日華」一詞,而從李登輝時期則改成「日台」。
1997年「日華懇」改組為跨黨派的「日華議員懇談會」(也簡稱「日華懇」),仍以自民黨人最多(目前各黨合計約260位),「日華懇」一直是推動台日關係的主力。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李登輝阻擋大陸救難隊來台,卻讓日本以人道理由派出的救難隊及大量物資赴中部救災,製造了台灣各界對日本的讚譽和感謝,同年11月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也以救災名義訪台,又開了「人道考量」可避開政治限制的先例,李登輝卸任後,就要求訪日及接受心臟病治療,森喜朗內閣核發了簽證。
台日都感受到,雙方雖沒有外交關係,但經濟、意識形態等則有許多類似之處。對日本人來說,台灣真是日本在東亞「最親近的友人」,是全世界最親日的社會。
陳水扁搞價值同盟成效差
2000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的陳水扁當政,更大動作靠向日本。2001年11月總統府內設置「對日工作特別小組」,由秘書長統籌計畫、分派任務;國安會也多聘用了有留日經驗、熟知日本學界的人擔任諮詢委員。駐日代表起用長期旅日、獨派的羅福全、許世楷。民進黨中央的「國際事務部」,在交流協會的協助下,企劃「日語研習班」,由交流協會聘用日語教師,從2003年2月起教授民進黨幹部及官員日語。
相對的,2001年4月上任的日本首相小泉也以個案的需求,放鬆了過去的限制,如發生SARS,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2003年首次派出前陸上自衛隊將官長野陽一至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任職,負責類似駐外武官的工作,他與台灣官員、軍方時有會晤,頻繁向日本回報相關情報。2001年美國發生911,台日合作反恐,2004年8月簽署了出入境管理合作協定,當月日本即派人員進駐桃園機場,試辦4天與台方官員共同查驗入境日本旅客的工作(台灣並未對等派員赴日)。
簡言之,陳水扁是企圖以「自由、民主、人權」的價值觀推展與日本的價值同盟,也希望日方將台日關係與中日關係分開處理。不過,因台日仍存在漁權、慰安婦、台籍日本兵的補償等問題,所以成效不彰。
馬英九兩岸台日關係都好
到了馬英九時代,改採「親美、友日、和陸」政策,即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並制度化,同時又跟美、日強化關係作為後盾,換言之,就是要同時與陸、美、日三方都保持良好關係。
馬英九的博士論文寫的是釣魚台問題,又曾參與保釣運動,且一上任就積極與大陸和睦交流,日方對馬並沒有好感。但馬多次表示,台日是歷史、文化、經濟、安全等各方面的「特別夥伴關係」;201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時,馬英九夫婦親自上電視幫忙募賑災款,嗣後馬又不顧反對聲浪,推崇設計嘉南大圳的八田與一,這一連串動作多少消除了日本人對他「反日」的印象。
這期間,台日非官方的政治關係大有起色,日本前首相、議員頻繁來訪,如2010年在野黨的自民黨前首相麻生太郎、安倍晉三、森喜朗先後來台,2011年三位又分別來了一次。一直到2015年都有前首相到訪。
當然雙方仍有不少風波。2009年5月,來台未久的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齋藤正樹在演講中說「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未定」,讓馬政府不滿,他於當年12月辭職。而最大風波在釣魚台列嶼及漁業談判,2008年6月日本海上保安廳的巡邏船在釣魚台海域撞沉台灣海釣船,馬政府出面處理,最後海保廳道歉、賠償船隻損失。
2012年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聲言要由東京都購買釣島,逼得當時的野田政府出面購島,引發台、港保釣人士反彈,大陸也表示希望兩岸能「聯手」保釣。9月24日台灣漁船、海巡署船隻與日本海保廳船隻在釣島海域激烈對峙甚至互噴水柱,這是台灣官民最後一次因釣島問題向日本據理力爭。正由於當時兩岸關係熱絡,使得後續的台日漁業協議能在2013年4月達成,日本為牽制兩岸而罕見地妥協了。
在實務關係上,尤其出現大幅的進展,這是因為兩岸「外交休兵」、相互不在對外關係上角力,2010年馬政府首度開設「在外公館」的駐日機構札幌事務所,就沒有遇到大陸的阻力。結果,1972年以來台日間共簽署了61份文件,而馬英九8年間就包辦了其中28項協議、備忘錄及換函。證明兩岸關係好時,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就會擴大,包括台日關係。
蔡英文討好日本流失權益
2016年5月蔡英文一上台就因否定「九二共識」,斷了兩岸溝通管道,且向美、日一邊倒,那時正在爭執中的台灣漁船在「沖之鳥礁」(馬政府認為「沖之鳥」是岩礁,不是島)遭日本海保廳逮捕事件,蔡政府改口稱是礁或島在法律上不採取特定立場,與日本的友好關係較重要而放水。
不過,日本最希望她做的是立刻開放自2011年禁止進口的核災區農產食品,但蔡憂慮會影響選票而未動,2018年11月禁核災區食品的公投案通過,日本甚為不滿,使得台日關係並沒有東京所預期的大進展。而2017年「交流協會」更名「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亞東關係協會」更名「台灣日本關係協會」則是討好綠營選民的虛功而已。
直到2020年蔡英文連任後,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日本雖又支持台灣參與WHA,但從未成功。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戰、科技戰愈趨激烈,眾多產業界出現晶片荒、供應鏈斷鏈,日本更一邊爭取台積電赴日設廠,一邊以本身不用的AZ疫苗幫助台灣防疫,菅義偉、岸田政府甚至接連配合美國介入台海安全問題。
在安倍喊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美日同盟有事」後,台灣再掀起一波親日高峰。只是,魔鬼藏在細節裡,今年7月下旬,日本統合幕僚監部主動公布其所偵測到大陸具偵蒐、攻擊功能無人機在花東外海飛行的航跡圖。26日一艘日本護衛艦逼近到花蓮港外海35浬處,即使那是可自由航行的國際水域,但已擅自侵入了台灣的專屬經濟海域(EEZ)。越俎代庖撈過了界。7月27日,日本跨黨派議員前防衛廳長官石破茂、防衛大臣浜田靖一及前防衛副大臣長島昭久、參議院總務會副會長清水貴之所組成的「思考日本安全保障議員之會」來台訪問,遍會蔡英文、蘇貞昌、立法院、國防部等,但石破在最後一天公然說:日本主張釣魚台列嶼(日稱尖閣諸島)是「固有領土」,台灣高層竟沒有一人出面反駁。翌日,蔡英文還提說感謝石破等人來訪。
更令人驚異的是,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離台後,大陸在台灣周邊軍演,8月4日下午射了飛彈,台灣國安機構按下不表路徑、落點,而日本防衛省則宣稱,有4枚越過台北上空,共有5枚落點在台灣東部海域日本的「專屬經濟海域」內,台灣當局居然沒有追究台灣東部海域甚麼時候成了日本的EEZ?日本的EEZ究竟逼近到花東外海哪裡?台灣自己的EEZ到哪了?
數日間,日方連吃台灣兩次豆腐,蔡政府竟瑟縮噤聲,這透露了台日「友好」表象下的一個政治現實:即日本只在「反中」上才會凸顯台灣的價值,利用台灣作牽制大陸的尖兵,而一旦涉及釣島主權、海洋權益,則根本無視台灣的存在。蔡英文一味親日、媚日,換來的恐怕是被日本摸走更多權益。
結語
整體來看,台日關係在兩蔣、馬英九時期,台北多少都還保持著應有的尊嚴,李、扁、蔡則是太討好日本,反而遭日方擺布、干預內政,但不論台灣當局再怎麼輸誠,都猶如一場黃粱夢,台日間脫不了民間關係的窠臼。
8月10日,日本岸田內閣改組,原防衛相安倍的弟弟岸信夫遭到撤換,由甫訪台的浜田靖一回鍋接任,他也說了要「加強警戒監視(中國)」。不過,日本至今連「台灣有事」、「日本有事」等的定義都尚未釐清,則對後面的修法、協調能有何期待?22-24日「日華懇」會長古屋圭司及木原稔兩位眾議員來台,又見了蔡、賴等一干大員,當局照例內宣自嗨了一番。但相對照的是,8月17日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秋葉剛男赴天津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長談。孰輕孰重,孰虛孰實,不言可喻。
附加資訊
- 作者: 李中邦
- pages: 38
- 標題: 台日關係50年黃粱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