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彭春協助梅蘭芳赴美蘇傳播京劇國粹│侯傑、李淨昉
1930年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後到美國和蘇聯演出,將國粹推向世界。這後面有一位重要推手,那就是張彭春。張彭春的胞兄是近代中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他們不僅為天津南開大學創立、發展嘔心瀝血,而且為中國戲劇站上世界舞台做出巨大貢獻。
幫助梅蘭芳在美弘揚國粹
1930年,「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孟治博士邀請梅蘭芳率團前往美國演出。中國駐美公使伍朝樞在美國舉辦歡迎宴會,正在美國講學的南開大學教授張彭春應邀出席。席間,梅蘭芳表演了《千金一笑》。表演後,張彭春到化妝室問候梅蘭芳,梅蘭芳謙虛地徵詢觀看演出的意見。張彭春坦率地說,美國人並沒有完全看懂這齣戲,因為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較大,中國人所熟知、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細節,美國人難以理解。
這番話令梅蘭芳深受觸動。他提出要張彭春賜教,把京劇更好地介紹給美國觀眾。張彭春也希望通過梅蘭芳精湛的表演技藝,使京劇在中美文化交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徵得南開大學校長,也是他胞兄的張伯苓同意後,張彭春慨然應允出任梅蘭芳劇團的導演。梅蘭芳接受張彭春的建議,聘請熟悉美國演藝界的希臘裔美國人喀帕卡斯(F. E. Kapaks)負責聯繫和安排劇團的演出事宜;主動與當地報刊媒體聯絡,做好宣傳報導。果然,梅蘭芳的演出還未開始,已引起美國各界人士關注。
張彭春根據美國觀眾的欣賞習慣,大膽地調整了劇碼。在他看來,美國人不懂中國話,但表情動作有助於他們瞭解劇情。因此,張彭春和梅蘭芳反覆商議,決定上演《刺虎》、《貴妃醉酒》、《青石山》、《蘆花蕩》、《汾河灣》、《打漁殺家》、《霸王別姬》、《春香鬧學》等劇碼及劍舞、羽舞、杯盤舞等觀賞性很強的舞戲。
又為了適應美國觀眾的欣賞品味,張彭春建議每晚表演四個不同的劇碼,另把各種舞戲集中表演一場。同時精練劇碼,減少純交代性場次,廢除檢場等(《大公報》1930/8/30)。對經典劇碼《貴妃醉酒》,他就建議減少進酒、調情等表演次數,把演出時間由45分鐘壓縮至25分鐘,他還親自拿表計時。張彭春的改革使舞台效果奇佳。
積極向美國藝文界介紹梅
為了提高梅蘭芳的國際知名度,並為演出造勢,張彭春主動和美國著名文藝評論家斯塔克楊(Stark Young)聯繫,向他詳細介紹中國的京劇藝術和梅蘭芳的表演造詣,並贈送《中國戲的組織》、《梅蘭芳藝術一斑》等宣傳品,盛情邀請他觀看劇團的彩排。在開演之前,斯塔克楊發表了文藝評論,向觀眾介紹了梅蘭芳的藝術成就和京劇的巨大魅力,原定兩個星期售出的門票僅三天就售罄。
1930年2月16日,梅劇團在紐約百老匯49街劇院舉行首場演出。這是中國藝術家在美國舞台上的第一次盛裝亮相。演出按時開幕,準時結束,令美國人驚訝不已。張彭春一連數日擔任司幕,為梅蘭芳在美演出大獲成功付出辛勞。《申報》稱:「此次登台,戲目均由張彭春先生排定,張君對於劇學確有深切研究,尤能瞭解觀眾心理。每晚準9點鐘開演,至11點鐘止。張彭春先生司幕,時刻之準為美國劇院所少見。」(《申報》1930/3/29)
之後,梅蘭芳率領劇團又陸續到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夏威夷等地演出。張彭春不僅盡力提供協助和指導,而且每場演出前都穿著禮服,在台上用英語向觀眾介紹劇碼。平時,他還負責準備梅蘭芳舉行的座談會和歡迎會上的發言稿。對此,南開校友總會美國分會給予高度評價:「張仲述先生現正為梅蘭芳先生幫忙演劇,終日疲勞。梅先生在紐約蒙各界人士之熱烈歡迎,大半皆張先生之力也。」(《南開雙周》第5卷第4期)
梅蘭芳以精湛的演技展示了中國京劇藝術的魅力,贏得美國藝術家、評論家的好評,斯塔克楊陸續發表了《梅蘭芳和他的劇團的節目》、《藝術使節》等文章,介紹中國京劇的歷史淵源和梅蘭芳的藝術成就。舞蹈家瑪麗伏瓦特金斯(Mary. F. Watkins)於1930年5月在美國《舞蹈》雜誌上發表文章,對《霸王別姬》給予很高的評價,評論家喬治西瓦倫(Gorge C. Warren)也對《春香鬧學》做了專題評論。梅蘭芳榮膺加州普蒙納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梅張再度連袂走進蘇聯
1935年,梅蘭芳應邀赴蘇聯演出,再次約請張彭春擔任總導演。張彭春表示有意願,但在南開中學和大學的工作繁忙恐怕難以分身,這時張伯苓校長以大局為重,同意給張彭春兩個月的假期,協助梅蘭芳赴蘇聯演出。
出發前,張彭春與梅蘭芳、戲劇家田漢敲定演出劇碼《刺虎》、《貴妃醉酒》、《汾河灣》、《打漁殺家》、《宇宙鋒》、《虹霓關》,以及劍舞《紅線盜盒》、羽舞《西施》、袖舞《麻姑獻壽》等。
1935年3月12日,梅蘭芳、張彭春等人乘坐蘇聯輪船「北方號」抵達莫斯科,受到蘇聯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還出版了《梅蘭芳和中國戲劇》一書,收錄了張彭春的〈京劇藝術概觀〉一文,表明蘇聯對他的重視。
在排演前出現了一段插曲。梅劇團增加了一位新團員,乃楊隆壽之孫楊盛春,是位演藝精湛的武生。排練時,楊盛春覺得張彭春是研究西方戲劇的外行,哪有資格來指導排練京劇,遂想和張彭春過過招。張彭春不厭其煩地予以糾正,直到楊盛春符合要求,張彭春才說:「好!台上就照這樣做」。鬥法後,楊盛春服氣地說:「敢情張先生還真有兩下子!」大家都笑道:「你才知道他能吃幾碗飯,連梅大爺都得聽他的,人家是外國博士,懂得洋人的脾胃。」
確實,梅蘭芳很欽佩張彭春,逢人就講:「幹話劇的朋友很少真正懂得京劇,可是P.C.張卻是京劇的大行家。」(黃殿祺著《話劇在北方奠基人之一—張彭春》,中國戲劇出版社,第365頁)
梅劇團在莫斯科演出6場,在列寧格勒演出8場,場場爆滿。於是,蘇聯對外文化協會請他們在莫斯科大劇院加演一場。莫斯科大劇院是蘇聯的最高殿堂,也是眾多藝術家夢寐以求的表演場所。梅蘭芳在此演出,足見蘇聯戲劇界對其表演藝術的肯定。演出結束後,梅蘭芳謝幕18次。《工人與戲劇》認為「梅蘭芳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演出,應被視為蘇中兩國人民文化交流的新里程碑」。(《話劇在北方奠基人之一—張彭春》,第283頁)
此外,張彭春還陪同梅蘭芳拜訪了蘇聯著名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欽科、愛森斯坦、梅耶荷德等人,並多次和他們座談,交換經驗。這些蘇聯戲劇界著名人士對梅蘭芳的表演大加讚譽,認為梅的表演技藝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張彭春後來說,「蘇聯的戲劇造詣很高,他們對梅劇團做出的評價震動了整個歐洲劇壇」(《話劇在北方奠基人之一—張彭春》,第285頁)。他們還參觀了戲劇學院、電影學院,以及在莫斯科歷史博物館舉行的蘇聯17年戲劇藝術展覽會,並觀摩了蘇聯戲劇、歌劇和芭蕾舞表演,從中受益良多。
中西方藝術可以相得益彰
回國後,張彭春撰寫了一萬多字的論文〈蘇俄戲劇的趨勢〉,概括此次訪蘇「一方面是想把中國的戲曲介紹到國外,另一方面,也是借此觀摩吸收外國戲劇藝術,豐富我們的民族藝術。」在南開大學課堂上,張彭春也經常向同學們講述,自己隨梅蘭芳劇團在美國、蘇聯演出的經歷和體驗。
美蘇之行,既圓了張彭春使國粹走向世界的夢想,也進一步驗證了他的藝術超越國界的理論,即中國傳統戲劇與西方戲劇儘管是在不同文化環境中孕育產生的,但憑藉著藝術的直感,異文化圈的歐美觀眾完全可以理解和欣賞中國的京劇藝術,兩者關係不是互相衝突,而是相得益彰。
(前者係南開大學教授、後者係天津師範大學教師)
附加資訊
- 作者: 侯傑、李淨昉
- pages: 82
- 標題: 張彭春協助梅蘭芳赴美蘇傳播京劇國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