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選後的台海局勢不容樂觀|周忠菲

美大選後的台海局勢不容樂觀|周忠菲

thumb 251dd602ff0d5249c235bbb9682d7ba2

確認拜登當選的事實後,美國總統大選喧囂一時的「小贏、大鬧、法庭見」塵埃,逐漸下沉。拜登順利執政會讓世界鬆一口氣。但美國政爭引發的政治效應傳遞到台海,其影響卻是複雜的,台海未來局勢不容樂觀。

中美關係趨勢:低開低走

民主黨人拜登是國際政壇的「老面孔」,溫和中間派。大部分觀察家預測,拜登上台後,其領導的新政府經過渡期後,有可能恢復美國的一些傳統作法,但如果想回到美國權力巔峰時期那種緊密參與全球事務的狀態,已力不從心,要各大國「聽命」也不那麼容易。

政治的邏輯就是變。美國新政府的內外政策將出現變化。內政居先,對外收斂,是基本走勢。中美關係發展趨勢與美國對台政策會朝哪裡走?有兩個主要觀察點。一是中美關係「低開」、「低走」,二是拜登政府與「印太戰略」。

本文提出美大選後中美關係「低開」、「低走」的論點,主要是從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以及亞洲與美國關係的變化出發。

目前,世界疫情仍未結束,各國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加。另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與亞洲經濟復甦明顯,亞洲國家增強了發展的信心,各國更加看重區域內的經濟繁榮和吸引外資,包括強化地區產業鏈,加強區域成員之間的緊密經貿關係等。最近簽署的RCEP就是例證。

這個趨勢與美國仍然是亞洲重要角色並不矛盾。亞洲與美國的關係,將體現為亞洲內部關係的進一步拓展、亞洲與美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關係(如TPP的重建,印太戰略)、亞洲與中美關係三個層次。三個層次中,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中國的地區引領作用,舉足輕重。這是判斷中美關係「低開」、「低走」的依據。美國對華遏制方針不會出現明顯變化,內容上可能恢復一些交往,重啟一些對話機制。在多邊問題上開展一些合作,如公共衛生、氣候變化,伊核、朝核問題等。總趨勢來看,亞洲的發展對美國的依賴將會減少。

拜登政府與「印太戰略」

上述三個層次的相互變化,將影響中美關係架構與美國對台政策。這裡從第二層次,即美國的「印太戰略」展開,這也是美國的優勢所在。

從美國的全球戰略觀之,目前美國與亞洲的軍事、外交關係表現為:盟友關係、區域經濟、「印太戰略」和中美關係四條線。在中美關係「低開」的背景下,新政府面臨解決2008年以來「亞太戰略平衡」帶來的巨大壓力。為此,美國亞太戰略將側重修補和緩和與盟友的關係,調整川普政府動輒收「保護費」、一言不合就「威脅撤軍」的粗暴作法。以軍事實力為後盾,重視同盟關係,將成為亞太安全的政策重點。美國一些專家用「不是如何加固同盟關係」,來表達美國與亞太安全的這種「平衡實力與承諾」之間的關係。

在執行上,有效載體就是繼續推進「印太戰略」。變化在於,川普政府推進的「美日印澳合作」目標寬泛,收效甚微。印度一直搖搖擺擺,欲多方漁利,日本由於RCEP與中國日益走近,幾相權衡,新政府在亞太地緣政治安全方面,可能重新回到歐巴馬時期的南海問題。這就牽涉到中美關係與台灣問題。

對台政策與中美關係框架

美國對台政策為其亞太戰略服務,這是歷屆美國政府信誓旦旦的國家利益。川普政府的對台政策,大概分為擴展台灣國際空間和提升美台安全關係兩個部分。由於美國退群等放棄多邊的行為,美國在擴展台灣國際空間方面,「虛筆」多。提升美台安全層次「落在實處」,一直是美國對台政策的重點。估計美新政府將繼續保持此政策傾向。

一個不可避免的變數是,受中美實力對比差距縮小的影響,受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加強政策反制的影響,美國在台海問題上實施軍事干預的意圖,有可能出現某種程度的「弱化」,為美國需要的中美關係模式「提供平衡」。但美國對中國戰略遏制的方針不會變(這種「遏制」可能是「遏制+協助」,或是「對抗+合作」),美國對台政策這隻手不會鬆,美國會繼續打「台灣牌」,不會改變其加劇海峽局勢緊張,利用地區安全要脅中國及其盟友的老套路。

在這種思路下,先不討論拜登執掌白宮後,民主黨受共和黨制約的問題。就美國對台政策而言,一個分歧點,或說一個觀測點是,美國對台政策是否仍將受中美關係框架制約。川普政府打著適應美國「戰略變化需要」的幌子,已有不少對台政策突破了中美關係框架束縛的案例。比如行政當局在台灣問題上種種「言不由衷」、出爾反爾的表態。

美國的外交是利益外交,不講信義、唯利是圖。美國對中美關係的需求也不會一成不變。在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如川普政府已經採取對未來的一些布局),新政府內的對華強硬勢力認為,美國對台政策應該突破中美關係框架,鼓吹所謂「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主張有可能抬頭。中國對此須保持高度警惕。

20201126160155

台海未來局勢不容樂觀

美國的盟國政策帶來地區安全的重新組合。美國對台政策影響兩岸戰與和的問題。此外,中美關係的調整,美國對台政策在軍事冒險方面的某些收斂,對於以「中美關係必然惡化」為前提的台灣當局,構成衝擊之餘,也可能成為民進黨以「進攻」代替「退卻」的政策「依據」,因為民進黨需要以「大陸威脅」號令眾生。這些是判斷台海局勢不容樂觀的依據。具體如:

其一,民進黨認為兩岸關係緊張,符合其執政利益。除了今年1月以來民進黨採取的一系列動作外,最典型的例證是美國大選揭曉後,台灣媒體「破天荒」報導,台軍方面證實「美國海軍陸戰隊已經登台」,任務是教授台軍「如何登陸作戰」。接著五角大樓通過媒體駁斥該報導「不準確」。台灣中央社出面轉彎,稱相關資訊「不符事實」。這一系列出爾反爾的操作,目的何在?

其二,美國政府有意「鼓勵民進黨出線」。今年9月,國務卿蓬佩奧在接受採訪中特意表示,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是為了「確保台灣及其周邊航行自由」,並強調「我們將確保履行我們對台灣的所有義務。」11月12日,蓬佩奧接受媒體專訪,在談到台灣問題時妄稱「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之後國務院出面表態:「美國對台灣主權不採立場」。根據中美三個公報,美國的立場是與台灣保持非官方關係,完全不存在「台灣主權問題」。可見在新舊政府銜接之際,美國對台政策有一定的連續性。這種姿態不能僅僅解讀為想從「反中」路線獲取政治紅利,而是有多重目的。尤其在南海問題上,民進黨的分裂主義立場,具有巨大的破壞性作用。這也是美國亞太戰略利用民進黨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民進黨當局幾經拿捏後致電拜登勝選。祝賀拜登當選的資訊顯示:台灣「期待持續深化台美緊密合作關係」。台灣外交部強調:「拜登新政府重要官員可能明年5、6月才能到位。預估未來美陸對抗態勢仍將持續」。此外,「向現任的川普政府傳達我方由衷的感謝」,話語貌似「平和」,重心在「中美關係惡化」。話外之音十分清晰:那就是希望美國新政府的對台政策,不要偏離民進黨需要的「兩岸緊張」軌道,期待「台美緊密合作」,為民進黨繼續無節制地推行「反中、反共」路線,阻礙兩岸關係發展提供保障。

結語

綜上所述,對以台獨黨綱執政的民進黨而言,美國對台政策的「鼓勵出線」、「突破一中框架」,已被民進黨轉化為「以武謀獨」,作為強化其執政地位的政治資本。對美國而言,民進黨的「一中一台」路線,挑釁兩岸和平的立場,對美國可起到增強其亞太軍事戰略資本的作用。因此,美國種種「破壞性」的言論,不僅僅給「台灣做點面子工程」,更危險的是,民進黨將利用中美關係調整的空擋,繼續攪亂台海局勢,在島內政治生態博弈中「固化」其執政優勢。因此,台海和平穩定仍然面臨威脅。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周忠菲
  • pages: 44
  • 標題: 美大選後的台海局勢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