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組織重塑國際經濟秩序│戴肇洋
近幾年來,國際經濟秩序在遭到美國本位主義所造成的「逆全球化」摧殘的同時,另一個包括中國、印度、俄國及中亞等國家組成的「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正在逐漸發展。其2022年峰會於9月18日在輪值主席國烏茲別克的舊都「撒馬爾罕」閉幕,針對全球所關心的供應鏈、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氣候變遷、「一帶一路」及「一中原則」等議題,發表了聯合聲明。
此一峰會的背後其實是顯示,俄烏爆發戰爭之後,在西方國家持續的介入下,和平停火的希望逐漸渺茫,但已讓全球的地緣政治格局發生變化。亦即上海合作組織在中國的主導下,促進昔日衝突的對手,包括印度與巴基斯坦、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等領袖,透過對話取代烽火,以彰顯其組織所倡議的「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精神,以有別於其他國際組織。
上海合作組織影響力加大
上海合作組織是2001年首個採取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經過20餘年發展,迄今包括8個成員、4個觀察員、9個對話夥伴等21個國家,其領土幅員為亞歐大陸面積的75%,其人口為全球人口的43%,從西方國家不太重視的地區性組織,隨著功能不斷擴大,已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國際性組織。
2022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有來自包括聯合國、經合組織、阿拉伯聯盟及歐亞經濟聯盟等15個國家元首,以及10個國際組織的領導人與會。
回顧1990年代初期美蘇冷戰終結,全球從二次大戰以來的兩極對抗型態,邁入美國單極的獨霸格局,讓美國藉此掌握全球權力的絕對優勢,讓國際社會在全球化的戰略構想下,創造普世大量的經濟紅利,以及在全球化思維的暈染下,促進新興國家的中產階級崛起,進而創造「美國治世」的榮景。
不過,2001年爆發突如其來的「911事件」以來,美國並未重塑國際經濟秩序,反而選擇自我優先的本位主義。尤其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後,隨著中國大陸經濟規模超「德」越「日」、快速崛起,讓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美國,以縮減貿易逆差及追求公平貿易規範為由,從2018年起,對中掀起關稅戰、科技戰、貿易戰、金融戰等爭端,藉此避免中國彎道超車帶來的威脅。
美國擴大圍堵中國競爭
2021年之後,美國政府在執行國家戰略的思維上,並未因政黨輪替而調整其政策構想,反而不斷透過國會的立法程序,採取更多管控與制裁措施進一步圍堵中國,例如稍早之前拜登總統簽署了《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讓全球供應體系朝「區域化」與「去全球化」的戰略日益明顯,可以說是最典型的實例。
也就是說,過去20多年來,美國掀起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在消耗不少寶貴資源與經費的同時,讓其國內的基礎建設呈現老化、殘破現象。再者,隨著新冠疫情衝擊與俄烏戰爭爆發,導致全球供應斷鏈、受阻,所延伸的供需缺口,讓美國民眾面對40年不見的高度通膨,更加暴露出美國既有產業供應鏈的脆弱,以及打造自主供應鏈的迫切性。
「去美元化」正在發酵
另一方面,隨著俄烏戰爭持續延燒,促使國際金融加速「去美元化」,不少交易已從過去的「美元化」轉為「非美元」。亦即在俄烏爆發戰爭後,雖然西方國家透過國際金融公共平台,將俄國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國際支付網路體系,但在制裁俄國金融的同時,國際金融卻又衍生出新的避險機制,例如,加速研擬金融資訊傳輸系統合作替代SWIFT方案,進而建立「非美元」區塊作為「去美元」的交易模式。此一情勢讓人民幣國際化期程獲致意想不到的機會,人民幣不僅可能成為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還有可能成為避險貨幣的選擇。
其實,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促使全球許多國家,尤其與中國經濟連結較為密切的亞洲國家,已經逐漸形成「非美元」的區塊,使人民幣在國際金融或貿易交易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俄國在此次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提出了一份「本幣結算」草案,讓「去美元化」成為國際大型組織會議的議題。這說明,俄烏戰爭看似一場區域的戰爭,其背後卻讓人民幣崛起,並衝擊到美元霸權,未來可能衍生的蝴蝶效應不容小覷。
可重塑國際經濟秩序?
上海合作組織已發展成有21個成員的國際組織,但國際社會更關心的是,其組織缺乏昔日以列強之姿租界上海的美、英、法、日等國家參與,未來是否能夠在其所追求的精神下,逐漸重塑國際經濟秩序?
面對全球從單極轉型為「多極」的型態發展,以及陷入經濟衰退的威脅下,中國希望可以透過自己推動的「一帶一路」計畫,配合甫生效的RCEP架構,更進一步廣結善緣、改善形象,發揮上海合作組織的核心價值,力挽全球經濟狂瀾,從而促進「再全球化」。中國大陸是否可以在短期內達到目標,考驗著中國的決心與能力。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58
- 標題: 上合組織重塑國際經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