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一段國父紀念館往事│陳淑英

每個人都有一段國父紀念館往事│陳淑英

今年是國父紀念館開館50周年。該館因內有大會堂、畫廊、圖書館、演講廳等設施,外有開闊的公園廣場,加上交通便利,50年來舉辦過各類型活動,重要如蔣中正逝世瞻仰儀容,以及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和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此演講,大會堂更因具表演功能,給了正在起步的台灣藝術文化一個新的舞台。

2022030158407359

回顧國父紀念館的創建過程,1963年老蔣總統有感於年年紀念孫中山的革命行誼,除了舉辦慶典外,還應該有一個「設施」,能永久傳揚其思想才是。經過籌備小組的商定,決定建築一座紀念館,除陳列孫中山的史蹟激勵當代之外,還要同時兼具文化教育用途。經專責辦理,1966年公開徵求建築圖樣,由王大閎建築師所設計的圖樣獲選,1968年開工、1972年落成啟用。

早期以推動孫學為任務

國父紀念館係為紀念孫中山而建,設計可看出彰顯歷史名人的用心,如大廳的國父銅像高5.8公尺,加上台座高3.1公尺,總高8.9公尺,重達16多公噸;史蹟室牆面石刻的巨幅「建國大綱」全文,長9.15公尺、寬6.3公尺,共計有1,341字。

紀念館開館之初隸屬於台北市政府管轄,而後隨社會變遷,改隸屬教育部、文化部,每個時期的任務不同,但始終持續推動著孫學的初心。

早期為弘揚孫學業務,曾在館內設置「國父史蹟宣揚專業小組」、「中國大陸實況展覽暨匪情資料研究中心」。1987年台灣解嚴,政經情勢變遷,館方調整孫學的推動策略,先於1990年出版館方第一本學術論著《中山學術論文集》;1994年開始辦理中山思想研討會;1998年開始邀請大陸學者來台,召開「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2001年首次以合作單位身分,與北京大學合辦「紀念辛亥革命90週年學術研討會」。

大會堂實現創作者的夢想

紀念館營運除推廣孫學研究,也自隸屬教育部時期起,擴大開設各種講座,終身教育課程。大會堂更成為台灣最具規模的演藝場所,對正在起步的藝術文化而言,不只是一個擁有2,500多席位的寬濶表演廳,滿足藝文愛好者觀賞演出的場所,更是藝術工作者實現創意與夢想的舞台。

例如,1974年美國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首度率團訪台,在大會堂表演,現場爆滿,觀眾反應熱烈。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曾說,那是他第一次見到瑪莎,目睹「傳說中的葛蘭姆經典」。深受啟發的林懷民,1978年12月16在嘉義體育館首演他的第一部長篇舞劇《薪傳》,觀眾擠滿了體育館。林懷民之後應觀眾要求,於1979年元月在國父紀念館加演三場《薪傳》,一樣造成轟動。

2022030158407358

京劇、歌仔戲在此展新貌

1979年,有「台灣京劇界最年輕國寶」美譽的郭小莊,創辦「雅音小集」,第一次在國父紀念館公演其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白蛇與許仙》,首場2,600張票搶購一空,其中又以年輕觀眾占大多數。郭小莊將傳統京劇結合現代劇場的創新演出,賦予了京劇的嶄新風貌,開啟了台灣京劇現代化的新思潮。

1981年,歌仔戲國寶楊麗花,第一次在國父紀念館演出《漁孃》,開啟歌仔戲登上國家級藝術殿堂、進入現代劇場的首例。楊麗花回憶,當她接到邀請,知道可以進入大會堂演出時很開心,毫不猶豫地應允演出。

歌仔戲曲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藝術之一,早期演出的劇情以闡述忠孝節義為主,因使用方言俚語,通俗易懂,十分貼近常民生活。楊麗花在國父紀念館演出歌仔戲的意義,不只因劇情呈現忠孝節義,帶給觀眾正能量,也讓人知道「原來歌仔戲也可以很精緻,可以在現代劇場演出」;更重要的是,當阿公阿嬷嬤走入藝術殿堂,軟化了紀念館的威權形象。

除了表演藝術,大會堂也是歷屆金馬獎、金鐘獎和金曲獎的舉辦場地。知名音樂人羅大佑1982年5月在大會堂舉辦個人首場演唱會,請來張艾嘉、齊豫等來賓,票房滿座,在華語流行歌壇投下震撼彈。1995年,改變台灣流行歌曲乃至於流行文化的校園民歌,在大會堂舉行兩場「民歌20年演唱會」,讓台下四、五年級生紅了眼眶。

2022030158407360

2023將休館三年進行整修

細數這些在國父紀念館萌芽的藝文往事,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屬於紀念館的故事,而這個屬於大家的時光盒子已訂明年休館,將針對大會堂、展場及其周邊相關展開整修工程。由於工程浩大,估計工程期可能需要三年。據知整修的這段期間,館方計畫在鷹架及圍籬放上相關網路連結,民眾可以透過手機掃描,知道工程進度,以及內部施工狀況。

附加資訊

  • 作者: 陳淑英
  • pages: 80
  • 標題: 每個人都有一段國父紀念館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