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約40周年│王鍵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同時也是中國走上改革開放道路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中日以經濟為紐帶,聯繫日益深化,正在迎來進入合作時代的好時機。
中日雙方慶祝締約40周年
1978年8月12日,中國外交部長黃華與日本外相園田直在北京正式簽訂《和平友好條約》。10月23日,鄧小平在東京出席了《和平友好條約》互換批准書儀式。儀式結束後,日皇裕仁夫婦會見鄧小平夫婦,這是新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與日皇會面,也是新中國領導人首次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
今年5月1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紀念締約40周年招待會發表演講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中日關係也處在承前啟後的歷史節點,面臨重大發展機遇。雙方應積極有為,不斷推出改善發展兩國關係的新舉措,增強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對中日關係的良好預期和信心。
8月11日,前國務委員戴秉國在「弘揚條約精神,深化友好合作─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研討會上致辭時指出,對條約簽訂40周年最好的紀念,就是雙方合力開創下一個40年中日關係的新時代。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主旨報告中,高度讚賞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認為日中在技術和資金方面各有優勢,兩國存在著巨大的合作空間。
8月29日,千名大學生交流大會在北京大學舉行,兩國大學生發表中日大學生和平友好宣言,會中還由中國外交部副長孔鉉佑及日本駐華大使分別代讀了李克強及安倍的賀信。
1979-1989中日關係發展
《和平友好條約》締結以來,雙方為改善中日關係做了很多努力。1979年12月5日,大平正芳首相訪華,承諾向中國提供第一批政府開發援助貸款(ODA)。
1980年代是中日關係發展相對平穩的時期,可是日本反華右翼勢力開始蠢蠢欲動。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在審定教科書時公然篡改侵華歷史,引發第一次中日歷史教科書事件。是年9月26日,鈴木善幸首相訪華,表示日本政府將按照《日中聯合聲明》精神儘快解決教科書問題。
1983年11月23日,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訪日,訪問期間,同中曾根康弘首相共同確定將中日關係三原則調整為四原則,即「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賴,長期穩定」;並決定設立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1984年9月,3千名日本青年應邀訪華,掀起中日民間友好的高潮。
1985年4月21日,彭真訪日。這是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首次訪日。1988年8月25日,竹下登首相訪華,承諾對華提供第三批政府開發援助貸款。
1989年4月12日,李鵬總理訪日,明仁日皇在會見時談到中日間不幸的歷史時,第一次以「表示遺憾」向中國道歉。7月14日,日本參加西方七國對華制裁,一度凍結開發援助貸款,並停止中日高層往來。
1990年代中日關係
受世界冷戰格局解體的衝擊,1990年代的中日關係亦跌宕起伏。1990年7月11日,海部俊樹首相在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宣布將恢復對華政府貸款,中日關係開始和緩。
1992年是中日關係發展的重要一年,4月6日,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訪日;5月25日,萬里委員長訪日;10月23日,日皇明仁夫婦應邀訪華,這是歷史上日皇首次訪問中國,是中日關係史上的重大事件。
1994年9月12日,不顧中國的反對,日本允許台灣行政院副院長徐立德出席廣島亞運會開幕式,引發中日重大外交風波。
1995年8月15日,村山富市首相在戰後50周年之際,明確表示願正視歷史,承認侵略,對此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
1996年7月起,日本右翼分子連續四次登上釣魚島,引發中日釣魚台風波;7月29日,橋本龍太郎首相參拜靖國神社。
1997年9月4日,橋本首相赴瀋陽參觀九一八紀念館。
1998年11月25日,國家主席江澤民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這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問日本,雙方發表中日聯合宣言,宣布兩國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
2000年至今中日關係
進入21世紀的中日關係愈加曲折跌宕,對抗性矛盾異常突出。
2001年4月,日本文部科學省通過嚴重歪曲史實的歷史教科書,中方提出強烈抗議;4月20日,日本政府允許李登輝以治病為名赴日,中方提出嚴正交涉,採取凍結中日高層往來、軍艦訪日等措施;10月8日,小泉首相參觀蘆溝橋抗戰紀念館,對日本侵華歷史表示反省和道歉。
2002年4月2日,李鵬委員長訪日,並與小泉首相共同出席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國文化年」、「日本文化年」開幕式;4月21日,小泉首相再次參拜靖國神社。是年5月8日,發生偷渡來華的朝鮮人衝闖瀋陽日本總領館事件,中日發生外交對抗。
從2001年至2006年,小泉無視亞洲鄰國和日本人民的關切和反對,6次參拜靖國神社,導致中日關係嚴重受損,出現中日建交以來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一方面,兩國經貿合作繼續發展,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另一方面,日本首相堅持參拜靖國神社成為影響兩國關係的癥結問題,中日高層互訪嘎然中斷,兩國國民感情明顯下滑。
在中日關係持續惡化的情況下,2006年9月26日,安倍晉三首次當選日本首相;10月8日,安倍訪華。在中日首腦會談中,胡錦濤提出改善中日關係的四項主張:加強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擴大人員交往,加強兩國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溝通與協調,共同構築全方位的新格局。安倍則重申日本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獨,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自此,陷於僵局的中日關係始得和緩。
2008年5月6日,國家主席胡錦濤抵達日本進行國事訪問;次日和福田康夫首相簽署《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宣布「長期和平友好合作是雙方唯一選擇」。該聯合聲明成為中日之間的第四份政治文件,與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及1998年《中日聯合宣言》,共同構成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國際形勢下,指導中日關係發展的原則方針。
2010年9月,日本非法扣押福建「閩晉漁5179號」漁船長事件,2012年9月日本強行實施「釣魚台國有化」,引發中日關係動盪起伏。經過雙方共同努力,中日2014年11月達成四點原則共識,再次明確雙方妥善處理中日關係,特別是歷史、領土問題必須遵循的準則,為兩國關係重新立了規矩並開啟改善進程。
2017年夏季以來,習近平國家主席先後兩次與安倍首相會晤,兩國關係改善勢頭明顯增強。日本國內主張改善對華關係的呼聲日益增多,日本政府對華政策也出現務實調整的積極變化。
歷史問題影響中日關係
當下推動中日關係重回正軌並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是當務之急。李克強訪日後,中日雙方在多個經貿合作領域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中日財長第七次對話於8月31日在北京舉行,被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稱為「至今氛圍最好的一次」。同一天,日本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也到北京訪問,與國家副主席王岐山會談,雙方表示願意一起落實兩國間的各項合作機制。
歷史問題是影響中日關係的重要因素,正確看待戰爭歷史,是推進友好的基礎。近年日本在歷史認識問題上有一定的進步。繼去年NHK電視台播出《731部隊的真相》之後,今年5月日本電視台(NTV)又播出《南京事件2:檢驗歷史修正主義》,以多名日本老兵證言還原南京大屠殺慘劇。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隨後於6月24日專程前往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為遇難者獻上花圈表示哀悼,還親筆題詞「東亞和平」;福田表示「日本人對過去的事實要有掌握、能正確瞭解過去的事實。希望今後會有更多的日本人去參觀紀念館」。
福田是繼村山富市、海部俊樹、鳩山由紀夫之後,前往紀念館參觀的第四位日本前首相。
回歸正軌需要雙方的誠意
中日關係改善趨於活躍,既是多年關係緊張的自然回擺,也有川普「美國優先」政策的外力推動。基於歷史及政治等多重因素,日本對華的戰略思維極其複雜,要成為穩定的雙邊關係很難,注定是一項長期挑戰。由此,改善並儘快恢復正常關係,是中日戰略層面的共同願望和需求,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換文40周年之日,安倍預定訪問中國,或將促進中日改善關係進入實質性層面。
美國因素對日本的對華戰略極為重要,在中美日多邊關係不確定的情況下,中國應該積極促使日本形成戰略理性,在中美之間保持相對中立,維持「平衡外交」。同時,韓國同為美國的盟友,卻可長期與中國維繫正常交往,日本當然也可以。
回歸正軌需要雙方的誠意,日本若希望改善關係,必須要做出實質性的外交動作,諸如日本必須遵守在台灣問題上的政治承諾,尊重「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則。
中日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是促使中日關係改善的重要平台,應該儘早落實,雙方必須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來審視和把握兩國關係,堅定不移地推動兩國關係長期健康穩定向前發展。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近史所研究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王鍵
- pages: 14
- 標題: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約4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