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廈通水歷經23年5個階段│王勇
歷經23年的艱辛努力及克服困難,8月5日廈金終於通水了,它不僅將解決金門供水的問題,也將使廈門和金門打造成兩岸社會交流融合的便捷通道。
金門受地理條件限制,淡水資源緊缺,金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1,000立方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早在1993年,金門發生了幾十年未遇的大旱,當地民眾強烈呼籲從福建引水,大陸有關方面給予積極回應,但當時台灣當局極力阻撓。
此後,台灣方面不惜鉅資搞海水淡化、湖庫改造乃至施行節水、限水措施,但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金門用水困難的問題。與此同時,伴隨著金門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自2009年台灣當局開放大陸遊客赴台旅遊以來,金門旅遊業得以迅速發展,用水量逐年增長,金門用水供需矛盾也日益凸顯。
通水歷經23年五個階段
在此情形下,經兩岸相關專家和學者評估,解決金門缺水問題最科學經濟的途徑是從臨近的福建引水。由此,1995年至2018年,金門從常態缺水到最終實現福建向金門供水,先後經歷了23年的艱辛歷程,大致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995—2002年,兩岸溝通交流階段。兩岸專家學者研討金門水資源,確認金門是「貧水區」,並認為金門與廈門發展差距大的主因即為缺水。期間,1995年3月,福建宣布「精心組織實施跨海引水工程,儘快幫助解決金門民眾用水的難題」。2002年12月,福建省供水公司與金門縣自來水廠分別委託兩岸設計諮詢單位簽訂《晉江與金門通水先期規劃合作協定書》。
2003—2006年,兩岸達成共識階段。認為從台灣運水到金門或利用海水淡化技術都不實際,從大陸引水是最經濟有效的辦法。期間,2006年2月,兩岸在福州召開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海域環境調查成果對接協調會。
2007—2012年,技術深化階段。兩岸設計單位開展從海底到岸、海流、海床的比較研究,進行技術對接,最後決定從晉江引水到金門。
2013—2015年9月,商談階段。2013年8月,金門縣政府與福建省水利廳在福州舉行解決金門用水問題第一次工作商談,確認了晉江供水金門線路方案。
2015年10月—2017年11月,動工到貫通階段。福建晉江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動工到全線貫通,具備供水條件。
在此基礎上,2018年8月5日,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至金門田埔水庫的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兩岸共飲一江水」願景成為現實。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由晉江龍湖取水泵站、陸地輸水管道和跨海輸水管道三部分組成,線路總長約28公里。工程通水後,每天可為金門提供3.4萬立方米優質用水,未來還可擴容到5.5萬立方米。工程總投資3.88億元人民幣,其中,龍湖取水泵站及陸地管道部分工程由大陸投資,跨海輸水管道由金門投資。水費按每立方米9.86元新台幣計價。
金廈民眾可望成為一家人
福建向金門成功供水,將有助於推動廈金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進一步互聯互通,有助於推進金門鋪設海底通信纜線工程建設,建設並開通兩岸間網路,實現廈金航線移動信號的全覆蓋以降低兩地的通訊費,將有助於啟動金門通水、通電、通橋等「新三通」,進而促進廈金「小三通」航線的持續繁榮與發展,推動金門未來穩定發展,並成為兩岸和平政策的先行示範區。
同時,伴隨著近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金門民眾來廈門旅遊、購物、求醫、就學,來廈門買房的金門人也日益增多,他們在廈學習、創業、就業及生活等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已越來越接近廈門居民的待遇。
此次福建向金門成功供水結合了福建省、廈門市新近分別出台的惠台66條政策、60條政策,將消除廈金之間的政策壁壘,真正實現「廈金一家人」,從而實現廈金兩地人員的自由往來,促進廈金經貿的緊密互動,進而將廈門和金門打造成兩岸社會交流融合的便捷通道。
此外,福建向金門成功供水有助於推動廈金區域內各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將金門納入廈門正在推動的自由貿易港規劃建設、「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建設,形成開放式廈金自由經濟區,進而推動廈金區域逐漸發展成為國際化的區域性資金流、物流和資訊流的彙集區,最終將廈金區域發展成為國際化區域經濟中心。
(作者係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王勇
- pages: 26
- 標題: 金廈通水歷經23年5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