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WTO激辯背後的思考│花俊雄
7月26日,世貿組織(WTO)總理事會在日內瓦舉行2018年第三次會議。美國常駐WTO大使謝伊根據美方提交的《中國貿易破壞性的經濟模式》指責大陸,而中國常駐WTO大使張向晨則據理駁斥;該場辯論被形容為「火藥味十足」。
美中激辯產業政策
謝伊(Dennis Shea)聲稱,中國是世界上最具有保護主義和重商主義的經濟體,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不斷增強,這種模式已被證明特別具有貿易破壞性。他也指出,中國政府通過實施產業政策,繼續在規範行業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還通過分配資源對經濟增長實施明顯控制。大陸正在實施「十三五」規劃,而該規劃本身就是計畫經濟的標誌。中國產業政策的一個重點就是技術開發,當前大陸正在尋求在各類先進技術領域,獲取國內市場主導權乃至全球領導地位。為了實現這一總體目標,大陸發布了大量產業政策,包括《中國製造2025》計畫。
由於美方7月13日就把《中國貿易破壞性的經濟模式》發給各成員國,中國常駐WTO大使張向晨有時間做足功課,因此他的辯駁有理、有據,不卑不亢。
張向晨在長達30分鐘的發言中逐一批駁了謝伊的指責,並且指出美國對中國經濟模式的指責毫無根據。張向晨開宗明義地表明,中國走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市場經濟。有些人認為中國加入WTO後會改旗易幟,那只是他們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世界上市場經濟不只有一種模式,中國正在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市場經濟道路,並且已取得巨大成就。
世界上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市場經濟標準,WTO規則也沒有「市場經濟」的定義。WTO規則沒有賦予任何成員特殊權利,把自己的經濟模式作為市場經濟的樣板,一旦有哪個國家不肯照搬,就是「非市場經濟」。WTO成員具有多樣性,有著各自不同的經濟模式,有著各自不同的管理貿易投資的框架。
論及中國的產業政策,張向晨回應說,發達國家是產業政策和補貼的發明者和主要使用者。18世紀末,美國首任聯邦財政部長漢密爾頓向國會提交《製造業報告》,開啟了制定產業政策的先河。今天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夥伴計畫》、《資訊高速公路計畫》,不就是產業政策嗎?根據美國補貼監控組織「好工作優先」統計,2000至2015年這15年間,美國聯邦政府以撥款,或稅收抵免形式,至少向企業補貼了680億美元。
從以上辯論不難看出,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是以減少貿易逆差之名,行挑戰中國經濟模式、打壓中國產業之實,瞄準的靶心就是《中國製造2025》產業政策。
靶心是《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根據經濟發展階段變化、自身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以及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而擬定的發展願景,其戰略目標是發展自己,而不是挑戰別人,旨在超越自我而不是取代對方。它類似美國先後出台的《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先進製造業夥伴計畫》、《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畫》。德國則有《工業4.0》,英國有《工業2050戰略》,韓國也有《製造業創新3.0》。
如果說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產業政策有什麼不同,那就在於中國的產業政策體現的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辯證統一,能夠達成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以及更好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的最大公約數。就當下而言,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中國製造2025》就是攻關的戰略計畫和政策法案,是今後促進經濟發展的指導性產業政策。
各國都有其產業政策
制定產業政策是世界各國的慣例,美、英、德、日等發達國家也沒有例外。產業政策廣泛存在於市場經濟發展的各個時期,儘管不同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運用產業政策的形式不盡相同,但沒有一個經濟體能夠完全拋開產業政策,特別是後發展國家實現成功趕超的背後必然需要有產業政策的支撐。
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無論是英國趕超荷蘭,還是美國趕超英國,也無論是二戰後日本和西歐迅速完成經濟重建,還是一批發展中國家擺脫殖民統治後實現經濟快速發展,都不乏產業政策的身影。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想在較短的時期內,完成國家現代化和市場化改革這兩大歷史重任,單純依靠市場的自發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必須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依靠國家有效的戰略,進行引導和組織調節。產業政策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工具。
謝伊在發言中指出,中國眾多機構包括具有立法和監管權力的中央政府機構、數以千計的地方政府機關、共產黨各類機構和中國企業等參與制定和執行產業政策規劃。張向晨回應說,這正說明中國產業政策是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的,是公開透明的,它不是什麼「秘密武器」,而是集體智慧、集體判斷和集體意志的結晶。
綜合言之,中國大陸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自2005年開始,實施了振興裝備製造業的產業政策,制定了技術裝備研製和產業技術開發專項規劃,大大提升了製造業的整體水準。《中國製造2025》是在這個基礎上砥礪前行,其前景不可限量。因此,美國認為如果此時不加以遏制,假以時日必然會威脅到美國的霸主地位。
(作者係美國紐約和統會前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