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趟深圳、海南,台灣「退化」知多少│李中邦
大陸國台辦與中國記協共同主辦的2018「海峽兩岸記者特區行」聯合採訪活動,由國台辦新聞局長馬曉光領軍,7月22-30日密集走訪大陸最早、最新的兩個經濟特區─深圳與海南。親身採訪才知,「自我感覺良好」的台灣早已被深圳超越,而海南也在快速追趕中。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於1980年8月26日,是大陸成立最早,也是改革開放後辦得最好、影響力最大的特區。當初會選擇這裡,是因毗鄰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香港,有利於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發展外向型經濟。
深圳打造創業者樂園
水利工程與管理專業出身的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強調:深圳是展示及國際社會觀察改革開放成就的重要窗口。而深圳僅用了38年,就從一個原本只有30萬人的邊陲農業縣,發展成一座1,253萬多人口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
從蓮花山公園頂觀看,以599公尺高的平安金融大樓為主,結合周邊建築樓群,搭配音樂畫面快速連動的燈光秀開始,就讓人驚艷連連,撇開絢爛奪目的光影,想想其背後的設計、規劃、協調,就可感受到這座城市勇於嘗試、創造的活力。
深圳是「設計之都」,創新是城市基因,匯集了大陸高新企業11,200家及人才、重點實驗、研究中心,全社會研發投入GDP比4.13%,PCT國際專利年授權量占大陸的43.1%、居首位。華為技術、比亞迪、中興通訊、大疆創新都在這裡。難怪世界前500強企業近六成要在深圳落戶,其中完全當地起家的就有7家。深圳前四大支柱產業:文化創意、高新技術、現代物流、金融,就占了深圳GDP 的63.4%,且衍生出四大展會,以高新技術產業交易會最大。
深圳還有一些優質產業,如服裝,深圳的女裝占全大陸品牌的60%;又如珠寶,生產首飾占大陸很大比重,有些香港品牌也在水貝加工。深圳也是中國的手錶之都。深圳人均GDP已連5年高於台灣,且持續拉開差距。
深圳成就台灣人貢獻多
深圳街上年輕人居多。我們參訪騰訊時,發現其員工平均年齡31歲,彼此不稱老闆或任何職稱,而多以「同學」、「小夥伴」互稱,「小馬哥」指的則是其CEO馬化騰。在硬件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兼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賽格眾創空間」,總經理陳鍔表示,該機構服務的近300家企業中,有約30家是台灣的,而對符合入駐的台灣企業,會提供3個月免租金、員工宿舍等優惠,如遇到法律問題,會派出導師協助解決;由於當地各種零件供應鏈齊全,可以節省很多成本。在那裡,還遇見多位來自台灣的工作人員、4位大學、研究所實習生,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研究生吳妮蓁告訴我們「班上一半以上同學在大陸各個城市實習」。
其實,深圳是台商投資最早的城市,富士康1988年即在當地設廠,截至目前深圳有6,138家台資企業,實際利用台資99.82億美元,外商投資中僅次於港資,規模超過千萬美元的86家,設立獨立研發機構的30多家;早期以電子信息、電器、加工貿易較多,隨著深圳產業戰略規劃,台商也陸續參與金融、商貿服務、文化創意等方面的發展,接著有華南、玉山、國泰世華銀行等11家金融機構到深圳開展業務。台資企業都以出口為主,占深圳出口總額的五分之一。
如今居住在當地的台商、技術管理人員及家屬5萬多人,註冊的台籍醫生亦有122人,2017年深圳接受了220名台灣暑期實習生。可以說,深圳有今天,台商出力不少。
中廣核技術成為國家名片
參觀大亞灣核電站,讓人見識到兩岸完全不同的核能發展路線。蔡英文政府執意推「非核家園」,7月4日已將第一批核四的燃料棒送回美國,花費2,800多億台幣建的核四廠,尚未投產1度電,就走入歷史。
台灣1971年在新北市興建核一廠,1979年投產營運,而同年大陸才開始籌建第一座大型商業核電廠大亞灣核電站,負責興建的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與香港中華電力合資,引進法國技術,至今已茁壯成為全球第三大核電企業。該集團以核電為主,也發展風電,在大陸各地建風電場,控股裝機1,130萬千瓦,另也有太陽能發電231萬千瓦。
大亞灣基地內常見「一次把事情做好」、「善用自然的能量」等標語;其6台百萬千瓦級的核電機組,一年可發450億度電;換算成用煤發電,大概要耗掉1,500萬噸的煤,且大量排放約3,600萬噸的二氧化碳及硫化物、氮氧化物。因此,大陸認為核能發電是低碳、清潔的能源。2017年約三成五的發電量供應香港,約占香港總用電量的1/4,換言之,它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1982年決策建設時,大陸就賦予大亞灣「核電起步」的使命,以後要達成「自主設計、製造、建設、運營」。核電站裡的數字化儀控系統(簡稱DCS),是核電站的中樞,對於核電站安全、穩定運作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只有少數先進國家掌握這項技術,大陸過去一直仰賴進口。2010年10月,中廣核所屬的北京廣利核公司研製出大陸首部DCS通用平台─和睦系統,實現自製核電站中樞設備,大陸從此不再受制於人,並成為繼美、法、日之後,世界第四個DCS生產國。
2016年9月29日,中廣核和法國電力集團(EDF)共同與英國政府簽署了欣克利角C項目投資協議。英國是第一個核電商業化的核電強國,願採用大陸自主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建廠,顯示這品牌獲得歐洲先進國家認可,成功打造出「國家名片」。
中廣核宣傳中心主任黃曉飛受訪時說,台灣核電發展得早,諸如延緩裝備老化、管線閥門製造等能力非常強,營運效率也居全球前列,中廣核這兩年都派技師到台電公司交流。然而,台灣既沒有再進一步拓展核電,也不願維持技術經驗,兩岸核電的下場差別甚巨。
移民社會沒有排外情結
深圳不只是一個工商城市,它也是聯合國全民閱讀的典範城市,還有「鋼琴之城」、「圖書館之城」之稱。由印刷起家,現已發展成綜合文化產業集團的雅昌,在深圳、北京、上海皆有營運基地,致力於傳承、提升、傳播藝術價值,其印刷事業部總經理李國哲表示,深圳生活富裕了,民眾對文化的需求更大。
台灣空污益發嚴重,還要加蓋火力發電廠。而深圳全城市綠化覆蓋率45.1%,號稱每步行15分鐘就會有一座免費公園,現有1千多座公園;財政收入70%皆用於民生。深圳為推動電動車,廣設充電樁、充電站,使得市民較樂於購買電動車;專營公交車完全電動化了,市內計程車也部分採電動,起跳比汽油計程車便宜2元。
由於大家幾乎都是移民,深圳人的問候語是「您是哪來的?」居民從全大陸乃至世界而來,有個口號:來了就是深圳人,毫無族群或排外情結。
看得出來,深圳政府全力在實現中央賦予的任務及自己設定的目標。看深圳這面鏡子,台灣錯失的豈止38年!
海南自貿區、港蓄勢待發
相對於深圳的繁榮,特區行第二大站海南省,人口約925萬、其中有150萬黎、苗等少數民族,雖顯得較樸素,但其後續爆發力不容小覷。
今年4月13日,習近平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宣布,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建設全島自由貿易試驗區,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使得海南頓時成為關注的焦點。
海南省長沈曉明表示,海南是全大陸最大的自貿區,與前11個自貿區的不同在於,今後還要繼續發展成自貿港,這是創舉。
省長分析海南的獨特優勢,首先,海南是一獨立的島嶼,可透過信息化手段,有效管控進出島的資金、物資、人員;其二,空氣品質是大陸最好的;其三,有30年改革開放的經驗;其四,民風純樸,各民族和諧發展。不過,海南也有些劣勢,譬如:外向型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重低,經濟結構有限;市場主體少又小,企業數量不多又沒有大公司;海南建省晚,產業面窄,規模小;各方面都缺人才。不過,海南上上下下對於自貿區的部署及推動的計畫深具信心。
台灣品種90%海南都有
海南各領域皆有台灣人的貢獻。由於瓊(海南島)台氣候條件相近,農業是瓊台合作的要項。海南引進很多台灣農業的優良品種,達80類600多種,台灣有的瓜果、水產品種,90%海南都有;同時,還引進了台灣先進的高效農業經營模式。未來建設自貿區,瓊台合作可由過去較單一的農業擴展到其他教育領域、醫療及海洋資源的保護、開放。
因為台灣(3.6萬平方公里)與海南(3.54萬)面積伯仲,海南一直以台灣作目標,30年前海南與台灣GDP差58倍,現在差8.7倍;人均GDP差從20倍下降到3.4倍。海南至今仍期待台商能大力參與海南的改革開放。
事實上,自從宣布建自貿區的三個多月來,台灣到海南的工商團體絡繹不絕,醫療健康和農業科技是兩個熱點。9月海南將舉辦「海峽科技論壇」,這是台灣工商界進一步了解海南,與當地合作方交流的絕佳機會。
講到台商對海南農業的提升,金德豐農業開發公司負責人、來自屏東鹽埔的黃益豐就是個典型,他1999年剛來海口想引進台灣的蓮霧,當時大陸人還不知道有蓮霧這種水果,他便參考台灣栽培技術,找出調適氣候、土質的方法,自主研發出「中國紅」蓮霧,2001年12月與台灣友人成立公司,以「種、產、銷一條龍」、「搶先又搶鮮」為經營理念,如今他有海口、文昌、屯昌3個基地1,700多畝地,其蓮霧暢銷全大陸,被譽為「蓮霧大王」。海口當地的工資現已比台灣高,但他知道就算回台灣,也沒有拓展的土地了。
同樣的,海南也不遺餘力地展現其文化特色。文昌宋氏祖居,2004年11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牆上一幀幀孫中山遺孀宋慶齡及其家人、姊妹的照片,令人彷彿重溫民國史。
深海所身負海洋大國重任
大陸超過1,000米深度的海域主要位於南海,該海域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處為5,567米,因此,海南是大陸邁向深海的橋頭堡,發展深海研發和實驗的天然場域。
設在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簡稱深海所),係由中科院、海南省、三亞市三方共建;肩負的使命是引領大陸海洋科技主力進入深海,通過做實南海,挺進全球海斗(海深逾6,000米處)深淵,填補大陸深海戰略地域性的空白;並構建深海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海上作業間的融合體系,發展深海進入、探測、開發等新高技術。目前全所工作人員268人,平均年齡35歲。
我們在此見到來自新竹的周義明教授,他1968年台大畢業後留學美國,在美國聯邦政府地質調查機構工作了33年,退休後2013年轉來深海所,在此建立了全球最先進的「極端環境模擬研究實驗室」,繼續探究溫度、壓力極端狀態下物質的變化。周教授表示,受限於財務,美國的基礎研究環境已大不如前,而大陸卻肯投入大量經費支持,因此他呼籲,台灣年輕人務必把握機會到大陸從事基礎科研工作。
進入偌大的工程實驗室廠房,「深海勇士」潛水器立刻映入眼簾,它長9.3米、寬3米、高4米;潛水作業最大深度4,500米,可載員3人,工作最長10小時。其載人艙、鋰電池、推進器、機械手、聲學通信、水下定位、自動控制等關鍵系統全為大陸國產,自製率達95%;今年3月開始至南海、西南印度洋展開作業航行。環顧周遭各類機具設備,不難體會大陸要經略南海,邁向海洋大國的決心。
酒店客潮顯示海南被看好
隨後抵達海棠灣,參訪繼杜拜、巴哈馬之後,全球第三家的亞特蘭蒂斯酒店,每個人的眼睛又為之一亮;它會落腳三亞,當然是看好海南的市場潛力。
酒店4月28日才開幕,是涵蓋水樂園與購物、飲宴的大型綜合渡假設施,其「失落的空間」水族館在主樓中心位置,大使環礁湖注蓄了1.35萬噸海水,有一幅長16.5米、厚65釐米的觀景面板,遊客可以猶如置身其境的近距離觀賞86,000多尾、280種海洋生物游動,包括來自極地的白鯨及其他奇特的魚類;另有30個海洋生物展示池,裡面廊道間滿是遊客。台灣口口聲聲要拚觀光,但已久未見這種盛況。
走一趟深圳、海南,最大的感受是,深圳已超越台灣所有的城市且遙遙領先,後面還有加足馬力的海南緊追。看深圳,可知台灣失去了過去,看海南,似乎也預示著台灣將失去未來。
(作者係本刊主筆)
附加資訊
- 作者: 李中邦
- pages: 62
- 標題: 走一趟深圳、海南,台灣「退化」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