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出口貿易增量不如致力加值│戴肇洋

追求出口貿易增量不如致力加值│戴肇洋

2022年12月6日,台灣半導體大廠台積電公司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舉行機台設備到廠典禮,台積電高層與美國總統拜登、國際重要供應廠商CEO均蒞臨參加,可謂盛況空前,但引發台灣社會擔憂,此投資事件將衝擊「護國神山」的半導體產業成長。而台灣最近出口貿易呈現衰退現象,更讓人無法掉以輕心。

2022030158408323

財政部統計處2022年12月7日公布的11月進、出口統計數據顯示,在全球通膨尚未緩解、各國持續升息,加上廠商積極處理庫存及中國大陸採取清零抗疫的影響下,2022年後半以來,全球市場終端需求明顯萎縮,台灣亦不例外地受到波及,出口貿易旺季效應落空,11月出口貿易降至361.3億美元、年減13.1%,連續「三黑」,創下近七年來最大減幅,12月持續走黑;至於2023年第一季、第二季是否能夠重返成長軌道,並不樂觀。

其實,過去數年國際貿易受到中美貿易爭端未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等因素的衝擊,表現頗為低迷;台灣卻又在外銷訂單移轉、遠距數位商機等因素的帶動下,以半導體產業為主體的電子資訊通信相關供應鏈出口相當亮麗,占整體出口的四成以上,尤其中國大陸占比超過六成,至2022年8月止,呈現26個月長紅,而且在全球多數重要國家經濟陷入衰退下,成為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重要動能。

貿易條件指數逐年惡化

不過,從主計總處所公布的貿易條件指數(Terms of Trade, TOT,亦即衡量一個國家出口一個單位商品,可以換取多少單位進口商品,換言之,一個國家商品出口與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出口物價指數/進口物價指數)資料中卻又顯示,若以2001年貿易條件指數是100為基期來看,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台灣除了從2014至2016年受惠油價大跌略為上升外,從2017年的110.8、2019年104.9、2021年93.1,至2022年9月的86.6,是呈現逐年下降現象。

不久之前,台灣進口重要國家的日本,以及出口競爭對手的南韓,不約而同地採取了貨幣貶值政策,以提高其對外貿易的競爭力,這使得台灣六大工商團體領袖異口同聲建議,讓新台幣適度貶值,藉以維持對外貿易的競爭力;但中央銀行似乎並不同意新台幣匯率急劇變化,其背後已反映出,台灣對外貿易條件呈現逐年惡化的警訊,不容小覷。

出口產品結構過度傾斜

觀察台灣過去六年來的出口型態,可以發現其端倪。台灣除了在出口地區分布上過度偏向中國大陸外,在出口產品結構上更傾斜集中在電子、資訊、通信等相關產品,其比重超過六成以上。此與南韓出口項目多元分散,包括汽車、電子、資訊、鋼鐵、造船、化學、紡織等產品,顯然有所不同,使得台灣較為不易因應國際情勢的急劇變化,例如全球金融風暴後,台灣重要出口國家因經濟復甦緩慢,而導致進口需求衰退造成衝擊。

台灣官方仍樂觀展望出口可以持續成長,但卻又無法忽略其所面對的隱憂。亦即近年來台灣經濟在內外因素的夾擊下,呈現中進國家發展過程頗常見的產業結構轉型遲緩現象,若排除上述中美貿易爭端未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而造成外銷訂單移轉、遠距數位商機等因素,其實已無疑地掉進了「出口停滯」的陷阱。此對以貿易增加促進經濟成長的台灣而言,必須擺脫以往所追求的貿易「增量」迷思,轉為推動貿易「加值」,始能加速貿易結構升級。策略大致可以歸納成以下幾點。

2022030158408324

推動貿易轉型刻不容緩

其一,推動市場布局多元性。台灣出口地區分布與產品結構偏向集中,是近年對外貿易競爭逐漸惡化的關鍵因素。亦即為因應近年經濟區域整合潮流,除了加速參與國際經濟組織,以及洽簽自由貿易協定拓展市場之外,必須調整出口增量迷思,配合提高附加價值,重新檢視出口產品內涵,找出哪些產品、地區、行銷模式可以「多元連結」創造出口成長的動能。

其二,提高製造產品的競爭力。台灣受到市場規模較小與資源缺乏限制,在貿易結構上,必須進口原物料、零組件等物資或設備,經加工、製造後出口。此種貿易模式易受國際環境因素變化的影響,未來唯有透過「自主創新」形塑競爭優勢擺脫對手威脅、深耕「品牌台灣」增加附加價值替代微利代工、落實「節能減碳」發展綠色產品降低能源依賴。

其三,擴大服務貿易國際化。台灣產業雖已從以製造業培育服務業,轉型為服務連結製造成為促進經濟成長引擎,但若與先進國家比較,其發展仍然較為落後。由於服務是需求導向的產業,如市場較小難以達到規模經濟,所以未來發展服務貿易,並非僅協助台灣廠商「走出去」,將市場延伸國外,而是需吸引國外人士「走進來」,藉以擴大服務貿易規模,進而為台灣打造出服務產業的護國神山。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40
  • 標題: 追求出口貿易增量不如致力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