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雲嘉的五年王爺信仰│張健豐
四年一度的五年王爺祭典,席捲了雲嘉兩縣信仰的熱潮,也是故鄉所在的陳井寮保安宮最大的盛事。筆者在睽違20多年後,首次返鄉跟隨進香路線做了記錄,希望外出子弟能多返鄉支持該信仰文化。
2022年歲次壬寅11月26日,適逢九合一選舉和世界矚目的世足賽開賽。但在此之前的農曆10月1日至30日一連30天,在雲嘉地區海邊與平原地帶的鄉鎮,正盛大舉行每四年一次的「五年王爺(千歲)祭典」。位於嘉義縣大林鎮西結里陳井寮村內的保安宮也躬逢其盛,吸引筆者返鄉造訪。該祭典也稱「五年到」、「五年大科」(因為頭尾年份同時計入),即每逢寅(虎)、午(馬)、戌(狗)年,辦理恭迎位於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的五年王爺相關儀式,是雲嘉平原各村庄很重要的跨聚落信仰儀式,文化部2019年8月指定其為國家重要民俗。
五百多個聚落參與盛事
清光緒13年(1887),馬鳴山鎮安宮由當地耆老仕紳陳國、陳為改建為磚造廟宇,神前有光緒16年(庚寅年)所立的匾額「澤徧海嵎」。根據1918年12月7日《台灣日日新報》報導:「居民雕像五尊,修祠崇祀,以地為廟,五年一祭,因得五年千歲之名。靈感十方,西螺、土庫、北港、樸仔腳(今嘉義朴子),每際豚疫(豬瘟)流行,飼者禱之,若邀眷庇,必於祭年屠殺酬神。」可見「五年王爺」主掌行瘟驅瘟之責。1885年劉銘傳建省時,雲林縣雖從嘉義分出,但兩地的生活圈、信仰仍密不可分。
迎請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神像的「登記單位」,大致以村庄為單位,所以稱為香庄。由於「香庄」涵蓋雲嘉南及彰化等縣市近500多個聚落。每逢5年一度大科年,香庄都會來鎮安宮「請王、送王」,啟建祈安三朝清醮,謝天地,以感恩眾神之庇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三朝清醮的特色就是邀請眾神齊聚參與醮典。因儀式時間長,香庄分布廣闊,廟方與信眾都難以掌握全貌,因此今年特別在神轎裝定位,即時追蹤500多個聚落的遶境路線,而各「香庄」的信徒穿不同制服以區分。
百餘年信仰的虔誠不減
早年交通不便,香庄彼此經常需要相互合作,由鄰近鄉鎮以聚落方式聯合請王、輪流祭祀王爺。而迎神陣頭及隨香信徒下午徒步去馬鳴山迎請,隔天傍晚才回來,三餐則吃各庄輪流提供的飯擔;碰到未架橋的溪流時,就要涉水,雖是冬季枯水期,但水深常及腰,相當辛苦,也可見當時先民信仰的虔誠。台灣光復後,政府積極進行交通改善,使得位於偏鄉的馬鳴山鎮安宮日漸有了較好的聯外管道,許多地方都可以直接到馬鳴山鎮安宮,迎請王爺回庄祭祀。聯合迎請五年千歲的路線遂大量減少。
農曆10月10日是陳井寮保安宮五年一次大科到鎮安宮,恭請五年王爺的日子。車隊陣頭一早就浩浩蕩蕩往目的地出發,將走近40公里到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迎取五年王爺後,回程在陳井寮鄰近的雲林縣大埤鄉西鎮村的西勢廣福宮(主祀保生大帝),以及嘉義縣溪口鄉游東村的慈善宮(主祀觀音佛祖)停留,讓當地的村民也可祭祀迎請來的王爺。近中午回到保安宮後,陣頭在廟前進行一陣熱鬧的迎神賽會後,廟方準備飯擔攤,招待陣頭和前來參與的信徒,並在廟前準備十餘頭神豬祭祀,以表虔誠。
過去雲嘉地區迎神大祭規模相當盛大,以今隸屬雲林縣的水林鄉萬興村來說,其戶數僅60餘,當「景氣不良之秋,三天的祭典竟不惜糜費巨資,宰豬和山羊各160頭等」,影響到物價變化,曾特別引起日本當局的注意。
台灣光復後,政府再三呼籲民間「節約拜拜」,如有舉行「五年王爺」祭典者應與平安祭合併舉行,並不得迎送「五年王爺」繞境遊行或迎神賽會,違者絕對會嚴法懲辦。但仍擋不了鄉民對「五年王爺」信仰的虔誠,尤其是豐收的年份。例如1960年代,雲林縣沿海地區鄉鎮盛大舉行「五年王爺祭典」期間,家家戶戶殺豬宰羊,「所屠宰雞鴨等家畜可謂無數,僅豬一項,宰殺近萬頭左右。」加上各地輪流舉行祭典、演戲、拜拜一番後的大宴賓客,便耗費逾千萬元,這還不包括王爺所收到善男信女的香金「錢包」如潮水般湧入。
農曆10月11日早上,廟方請保安宮內的王孫大使和迎請來的五年千歲,以及鄰近雲林縣大埤鄉新街的三山國王,和其他陣頭,開始陳井寮庄內各戶的繞境遊行。陣頭可謂聲勢浩大,有八家將、三太子及來自台北的醒獅團、台中的女子樂團等。隔天凌晨2點,保安宮的信徒準備供品至廟前,舉辦謝平安祭典,並聘請歌仔戲演出酬神戲。隔天的13日早上,信徒將三山國王與五年千歲送回各自的廟內後,恢復工作崗位,宣告四年一度的五年王爺祭典圓滿結束。
陳井寮稱呼取自大陸原鄉
陳井寮現居住著陳氏宗親600多人,新一代不少年輕人跑到大城市闖蕩,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村民現今大多從事稻作及養鴨,鴨肉肉質鮮美,是製作鴨肉料理的上等原料。當地另一特色是每逢清明節前,石龜溪堤防旁黃花風鈴木盛開的花季,會吸引全台不少民眾來造訪。其實這裡文化底蘊豐富,早期該地名的沿革,據稱是陳氏先祖在此建設寮舍,便開墾水井供民眾使用,因而命名。但根據近年的考證,住在這裡的陳氏宗親,和對岸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甚有關聯。因當地有一個陳井村,當地先民是在南宋(1127-1279)的時候,從泉州遷往這裡的,後來祖先跟兒子們交代,遷居外地後的地名一定要寫「陳井」,例如海南省的陳井村、福建省漳浦的丹井村、廈門的陳井村、鑾井村,都是集美陳氏的後裔。
在康熙年間(1662-1722),先民帶著家神─王孫大使(東晉名將謝玄),渡過台灣海峽從北港登陸,沿北港溪的上游石龜溪在此落地生根後,便命名為陳井寮,顯示先民唐山過台灣時的慎終追遠。道光15年(1835),陳氏宗親在此創立保安宮,訂每年農曆5月4日為祭典日期,演平安戲。在近年成為五年王爺的分靈廟。
未來的展望
五年王爺祭典是雲嘉地區鄉鎮的村廟間,彼此王爺等神明的互通交流,除了可以深化民間信仰,更體現了淵博的中華文化。筆者建議,陳井寮可從進香文化著手,進行社區營造,利用境內滯洪池作為泛舟基地,體驗先民過台灣的艱辛,並結合「陳井」、養鴨等文化,讓外出子弟能返鄉支持。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6
- 標題: 探訪雲嘉的五年王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