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室再生|古蒙仁

蘭室再生|古蒙仁

大溪中山路舊名新南老街,自清朝時代即逐漸形成老城區的街廓,名氣雖不如和平老街,但日本政府大正八年(1919)實施市街改正計畫時,即將它們和中央路納入,拓寬街道、增設下水道,街屋前增建立面牌樓,以美化市容,作為大溪的門面和櫥窗。時至今日,三條老街各有特色,和平老街商家林立,是最熱鬧的商業區。中央路以販售大宗民生物資為主,行郊雲集。中山老街則成為住宅區,充滿了文化氣息,老城區的街廓就此形成,大溪的精華盡蘊含其中。

20180105328

中山路呈南北走向,串連起中央路和普濟路,並不很長,著名的蘭室、新南12和建成商行都蝟集於此,前二者經過整修之後,已成為木博館的外圍「街角館」的一員,後者則是日據時期台灣富豪簡阿牛的商號,南端還有一口新南古井,古蹟隨處可見。這三棟舊建築中,最具歷史價值,整修得最完整,同時兼具社造和文創概念的,當屬蘭室,允為大溪地區古蹟活化的典範。

蘭室為清末秀才呂鷹揚的故居,距今已有一百年,見證了大溪百年來建築的演變和文人雅士的生活情境。

呂鷹揚出生於清同治五年,卒於大正12年(1866-1923)。他天資聰穎,博學多聞,30歲前即考中秀才,之後設帳授徒,作育英才。20世紀初,桃園、大溪鄉紳集資開築桃園到大溪間道路,成立「桃園軌道株式會社」,呂鷹揚曾任理事長、董事等職務。之後又投入樟腦製造及內山開墾事業。事業有成後,他不忘回饋社會,曾將合資開墾的阿姆坪40多甲土地,捐贈給大嵙崁分校當作「學田」,因而獲頒紳士勳章,且被任命為街長、大溪街協議會員及新竹州參事。

呂鷹揚功成名就後有歸隱之念,便在現址蓋了一座豪華考究的宅第,作為晚年棲身之所。建築物為三開間兩進的格局,正身為紅白橫條帶飾,搭配洗石子花飾。牌樓立面為新古典主義混搭藝術風格,中間有「蘭室」二字,並有老鷹雕塑一座,因此取名「蘭室」。

但呂鷹揚在此住了五年即過世,蘭室乃由他的兒子呂鐵州繼承。他1899年出生於大嵙崁街,受父親影響,從小即對詩詞、書法及繪畫產生濃厚興趣。他八歲進入大溪公學校就讀,畢業後考上工業講習所木工科,因和他的性向與理想落差過大,兩年後便退學,自行在家研習繪畫,1924年遷居台北大稻埕,在媽祖宮附近開設繡莊。除販賣絲綢針線,繪製花鳥圖畫謀生,他更專注個人的創作。

1927年,台灣總督府首度舉辦「台灣美術展覽會」,參加者都是美術界的精英。呂鐵州原本相當被看好,結果卻輸給陳進、郭雪湖與林玉山三位年輕畫家,令他備感挫折;但也激發了他的鬥志,決定赴日學畫。三年後他進入京都繪畫專科學校深造,潛心研習現代繪畫技巧。1929年再度問鼎第三回「台展」,即獲特選桂冠。之後連續三年又獲得台展賞、特選等殊榮。遺憾的是,他在43歲時英年早逝。

呂鐵州逝世後,後繼乏人,產權幾度轉讓,已落入外人之手。中山路因非商業區,住戶為了生計紛紛遷移,空屋逐漸增多。原本的牌樓或街屋不敵歲月的侵蝕,已非當年風華樣貌。

1995年,鎮公所編列了三百萬的預算,用來保留老街的牌樓立面。此事引起華梵大學曾梓峰教授的關注,帶領學生來大溪進行老街調查。蘭室文創公司執行長林昕,從那時即參與大溪的社造工作,並在2015年與一群夥伴合資買下蘭室,在地經營文創事業,為蘭室帶來一線生機。

蘭室的新主人包括建築師、古蹟專家、學者教授及社區營造師。經他們初步勘查,發現第一進空間的廂房,由八面鑲有玻璃的木製門及五面門板組成,木製門上有陰刻雕花裝飾及題字。第二進入口有「穀詒」二字,中間較陰暗處有梯形天井。中庭加設亭子,採用捲棚形式,有鳳穿牡丹之精美木雕,不愧是大戶人家的宅第。

他們決定先整修第一進空間,開放供外界參觀,兼作為營業場所。之後再申請政府補助,整修中庭捲棚與第二進空間。最後以文創型態來經營茶坊與美術館。歷經半年修繕施工,蘭室於2017年9月完工,成為桃園市首件古屋更新完工的案例。保留了原有牌樓立面,門窗、地板、樑柱都煥然一新,但內部裝飾仍保持原始色調,古色古香,重現老屋原有形貌。

目前蘭室定期舉辦茶藝課程和展出藝術作品,走的是雅緻的復古風,吸引了許多雅好此道的文化界人士來此聚會,為一向缺少精緻藝術的小鎮,注入了創作的活力,也帶來了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

茶坊選用大漢溪流域運送的茶葉,包括包種茶、金萱紅茶、東方美人茶、清香烏龍等,都是風味獨特的好茶。茶壺則採用常滑燒,能中和茶中的丹寧成分,泡出的茶較為甘甜好喝。

凡此種種,都可看出經營團隊的用心。誠如執行長林昕在受訪時表示,希望蘭室能傳承大溪人文薈萃的風氣。除了保存老房子外,未來將厚植人文藝術的底蘊,藉由上個世紀大溪仕紳在這兒埋下的文化種子,萌發出屬於大溪當代的獨特文化。

(作者係作家)

附加資訊

  • 作者: 古蒙仁
  • pages: 76
  • 標題: 蘭室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