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的經濟議題│韋伯韜
經濟是民生的重心、社會安全的基礎。台灣歷經40年穩定長期高速成長,但之後30年就只有低度成長,而且經過兩次經濟衰退,目前面臨出口不振、內需不足、就業困難、工業五缺、貧富差距擴大、產業過度集中於電子等系統性難題,必須做生產要素的重新安排、經濟需求的有效促進、產業發展政策的改弦更張,力求成長與穩定並重,方可望在2022年GDP總量7,622億美元、人均GDP 3,2788美元的基礎上再求超越,也避免逆水行舟的悲劇。
生產要素需重新安排
生產要素在經濟學中又稱為生產輸入或資源,指所有用於促進生產商品或提供勞務的資源,但非生產的結果,也不會被生產過程明顯地變化。生產要素包括土地(生產用地,亦包括地上的自然資源與地下的土壤礦產)、資金(用於生產的資本)、勞動力、企業家才能。各國對於生產要素的使用規定,顯現在其政府的體制與施政理念上。
就土地而言,由於土地的先天稀缺性,極易造成富甲一方,貧無立錐。台灣採行土地私有制,遂行土地登記制度,同時推動具有高度社會主義理想的「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屋」政策,惟未竟其功,都會區房價過高已是多年來民怨的主要來源,應該透過釋出公有土地,改革土地稅制(漲價合理歸公、房租入稅、地價稅合理化),增加社會住宅,抑制惡性囤房炒作(對空房、空地課徵財產稅),以達更為公平合理的土地制度,這應是兩制台灣方案中土地政策的重點。
台灣的土地私有制度,雖與大陸傳承清朝的土地公有制度(清朝「寸土屬皇」,民間不得稱土地所有權,透過封邦建國,金字塔式地分封直至民間,土地流動自有一套規範)看似有根本差異,但1979年改革開放後,大陸農民擁有農地處分、收益、轉讓權的家戶承包制,可達耕者有其田的目的,雖無所有權名義,但允許保障生產、保障權益,已朝私有制傾斜,兩岸土地政策已有相當程度的融合。
再就資本而言,若完全採用私人資本制度,則生產成果完全由私人股份分配,極易造成勞動剝削的分配不均;若完全採用國家資本,則會產生生產效率不彰,以及代理人的問題(委託人與代理人因彼此目的不同而產生利益衝突)。台灣現行制度以私人資本為主,占比為85%,政府資本以獨占及公用事業為主,如水、電及部分油氣、金融、煙、酒,占比15%。筆者建議,應進一步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將沒有獨占需要的公用事業民營化,且對資本所得課徵合理的所得稅,以達均富的目標,也可鼓勵累積資本以發揮培養企業家能力的效用。
當台灣的地緣政治危機解除後,可望重新成為早年外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與本地資本共同興盛活絡的樂土,再次成為全球集資中心,創造金融市場良好的環境。為了維持台灣經濟的適度成長,大陸似須對台灣的投資率擔負兜底的責任,致力維持10%的投資成長率,用於產業與基礎建設,上限為200億美元。大陸每年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千億美元(2021年1,280億美元),要做此投資並不困難。
台灣擁有完整良好的高等教育與技術教育基礎,勞動力的質與量均高,IMD公布之「2022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排名第7,其中每千人研發人力排名高居世界第一。勞動法規齊備,能有效處理勞資關係的就業、失業、工會、罷工等問題。兩制台灣方案應繼續維持這些良好制度,但也需強化技術教育,匡正過度偏重於本科大學的現行缺失,也須未雨綢繆,注意防治歐美目前盛行的高罷工、高停工、高倒閉等危機。
至於企業家才能的培養增長,須以法律保障私人財產與投資獲利,獎助創新風險投資,妥善維護與尊重企業家,興農、重工、崇商,肯定其貢獻,提高其社會與政治地位。
台灣係屬小型開放經濟,配合卓越優異的人文及自然生態環境,自由度高、計畫性低,雖然形式上保持滾進式四年經建計畫,但政府(包括公營事業)的角色只在維持良好投資與企業經營環境,並不直接干涉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
以台灣產業發展而言,2021年的生產結構,農業1.43%、工業38.76%、服務業59.81%,這是不錯的比例。勞動力1,200萬人,農業占比為4.7%、工業35.5%、服務業59.8%。農業部門尚可釋出部分勞動力到工業與服務業,加上陸客一旦恢復來台觀光、投資、置產,即可彌補疫情所造成服務業的損失。
醫療及教育產業是台灣的強項,位居世界前列,只是政府一直將之視為公益的財團法人,相當程度地抑制了它們的發展,之後應該大幅度地放寬對教育、醫療產業的管制,讓它們可以更自由地發揮。
有效促進經濟需求面
再以台灣經濟的需求面而言,只要投資成長率維持10%,消費與出口就會隨之成長,即能使台灣經濟保持穩定中度成長6%以上。
此外,大陸應像對香港一樣,提供最優惠經濟貿易待遇,協助台灣加入區域經貿協定,保障台灣的經濟成長、就業保障、物價穩定與分配平均。如能興建海峽隧道,連結京台高速公路、高鐵、油管、氣管,這將使台灣擺脫能源孤島、工業又面臨五缺(水、電、地、人力、人才)的宿命,甚至可以轉身為「一帶一路」的東方起點,中歐班列可從台北直通倫敦,台灣就可以成為東方的瑞士、芬蘭、愛爾蘭這種高科技基地的成長模式。
台灣若能進一部效仿香港、海南的全島免稅觀光、購物中心模式,以及新加坡的全球金融、集資中心,台灣經濟還可向全球首善之區前進。
結語
總之,兩制台灣方案的經濟議題是要保障、精進與平衡台灣的土地政策、勞動政策,以及各行各業的生產和企業的經營環境。大陸如能挹注生產資本,開通兩岸海峽隧道,賦予台灣最優惠待遇的地位,協助台灣加入區域貿易協定,兩岸必能融合多贏,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係前主計長、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韋伯韜
- pages: 56
- 標題: 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的經濟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