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語言政策治絲益棼│劉源俊
2018年9月,行政院長賴清德指示要在2030年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國發會當年12月提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2019年1月11日行政院新聞傳播處進一步說明,要「以最小成本創造最大效益,帶動全民學習英語的風氣,強化國人運用英語聽、說、讀、寫的軟實力,期能讓台灣於2030年成為中英並重的雙語國家,讓下一代更具競爭優勢。」
行政院院會於去年(2021)9月2日通過「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送請立法院審議。第一條「為厚植我國國民英語力、提升國家競爭力,打造我國成為雙語國家,特設雙語國家發展中心」,雖未明言雙語是哪兩種語言,但強調厚植英語力;雙語顯然指的是國語文與英語文。
與國家語言發展法相扞格
然查2010年1月公布的《客家基本法》第三條「客語為國家語言之一」;2017年6月公布的《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第一條「原住民族語言為國家語言」;2018年12月立法院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第三條「本法所稱國家語言,指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這些顯然都與「雙語國家政策」有所矛盾。
「雙語國家政策」發布後,引起台灣本土派極度焦慮。東海大學何萬順教授去年5月4日在《獨立評論》發表〈「2030雙語國家」,是哪雙語?誰的國家?〉:「應該是『本土語言+英語:打造20語新國家!』或是『本土語言+英語:打造多語新國家!』才對啊。另一個可能,其實想像就是『台語+英語:打造雙語新國家!』
台大語文學研究所江文瑜教授去年9月22日在《思想坦克》發表〈民進黨從沒有與國民黨如此契合過〉:「耗費11年多文化部才辛苦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裡面所賦予的幾個本土語言的『國語』地位,竟然不抵國發會的《2030雙語國家發展藍圖》中沒有任何法源的英語。」台灣南社前社長張復聚去年11月16日在《民報.民意論壇》發表〈2030雙語國家,台灣母語呢?〉:「可以想見,一旦通過此法。以後家長只會要求學生認真學英語,更不重視母語;學校大概也以加強英語課程教學為號召,不再上母語課!台灣引以為傲的多語及多元文化從此滅絕!」
然而,儘管遭到反對,教育部長潘文忠去年9月8日表示,2021年要在高中以下學校投入9.3億元經費推動雙語教育;預期在2024年時,六成高中以下學校的英語課採全英語教學、1/7學校可採部分領域雙語教學。推行本土語言人士抱怨連連,說可用的資源比推行雙語教育者差得太遠。這下看懂了。民進黨政府先是藉「本土語言保存與發展」的大帽子侵蝕國語文教育,然後又利用「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大帽子提倡英語,扼制本土語言的發展。英語文似乎才是他們最想積極提倡的語文。
雙語國家願景備受質疑
什麼是「雙語」?Merriam-Webster的定義是「能同樣流利使用兩種語言」,什麼樣的人有此本領呢?Collins字典強調:「通常因為自孩提以來就學兩種語言」。換言之,必須有雙語的家庭、社會與學校環境。
要走向雙語國家,首先必須辦好雙語教育。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2020年12月30日在〈平心靜氣談雙語教學—絕不可行〉文章中說:「雙語教學的假設是學生的英文非常好了,但是我們國家有相當多學生的英文程度是需要加強的,不在這方面著手,卻高談雙語教學,令人不解也。」他私下還有句話一語中的:「推行雙語教育完全胡鬧;英文好的人不需要這些,英文不好的人就完蛋了。」
專門研究華語文教學的高雄師範大學王萸芳去年6月28日在《點教育》發表〈台灣雙語教育下「天龍地虎之別」的困境〉,指出「如何全面改善英語教育的課程、師資、教材和教學法,是在現階段比雙語教育更為重要,也是進入雙語教育前必先做好的基本功。」她又提醒:「語言間的排擠效應,在新加坡的情形則是極為明顯,新加坡華裔青年他們的英文流利,中文卻不好。」
至於「雙語國家」的決策過程,台北市立大學但昭偉去年5月24日在《點教育》發表〈不見賢思齊的雙語國家政策〉,說當初全民健保在研議推動時整整花了七年,而「打造雙語國家的重大政策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型定案的,從行政院長明確指示到國發會提出政策藍圖之間,僅僅花了三個月。」
「雙語國家」可說是比教改更大的新一波教改運動:《課綱》要全面更替;師資培育政策必須全面重新訂定。這麼多年來,教改決策的每一步都在為政治服務,卻都在未解決原有問題的情況下肇致新的混亂,最後以削弱學生程度為能事。過去20多年教改已失敗而收不了場,民眾怎能期望「雙語國家」這一倉促推動的「教育大革命」會成功?
現在離2030年只剩9年不到,還不趕緊動作,來得及嗎?最怕的是:推行英語教育不成功,卻反而削弱了學生的國語文程度;而學生每一科目都學得似懂非懂,不得反失!
筆者去年11月1日在《點教育》發表〈「雙語國家」如夢幻泡影〉指出:第一,這個想法罔顧歷史。查世界上現今共有55個雙語國家,…這些國家為何會是雙語國家呢?其共同的特徵是:都被殖民過。會說英語,一定是被英國或美國殖民過。第二,這個想法不切實際。台灣連『雙語教學』都做不到,如何奢談『雙語國家』?第三,推行這個想法的領導者必須通曉中、英文。…又,考慮政策的連貫性,今後每位行政院長及教育部長都應該通曉中、英文。行政院每年提出的《施政報告》總也應該有個英文版!不然,『雙語國家』就是痴人說夢!
政策搞亂各級學校課程
去年12月1日,潘文忠部長宣布:國家語言除了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等,也納入台灣手語、閩東語,作為本土語文課程的選項。相關的課綱修訂都已全數完成,2022年8月起就會正式上路。依照課綱規劃,本土語文課程在國小是每周一節;國中一、二年級也是每周一節,三年級則屬「彈性學習課程」,依學生意願開課;高中採學分制,必修2學分、加深加廣選修4學分。
這遭到中學老師的反彈,因為國中或高中原來都沒有本土語文課程的規劃,現在國中一、二年級必須每周都挪出一節課,而高中則要在三個年級中挪出二個學分來修習部定必修國家語言,必然要犧牲校訂課程、或原先授權給學生自主學習的彈性學習時間、或社團活動,或統整性議題探究科目等等。
潘文忠自己也承認,本土語文課程延伸到國、高中階段,有許多配套措施須積極規劃;尤其是台灣手語、閩東語、部分原住民族語,師資養成會是一大挑戰。高中既未限制何時修畢,已有不少高中打算在高三學測後才排本土語言課。於是有課審委員憂心國三到高二恐產生學習空窗,呼籲教育部應提出配套作為。
除了師資問題,各學習階段難易度分配更是大問題。課審大會決議每一學習階段皆納入不同級別。但師資有限,各級學校通常不會採取混齡教學,屆時這個難易度分野恐是一大侷限;於是有不具名的委員無奈地指出,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結語
可以預料,本土語言教學自2022學年開始實施後將是一片混亂。本來,由於升學考試不考、學校教的本土語言與在家學的母語並不一致、民眾又普遍預期愈來愈「無用武之地」,本土語言的教學不可能受到年輕族群的重視。本土語言雖然正式放到了課程中,仍難逃式微的命運,而英語文的補習則會大行其道。(據2020年台灣「人口及住宅普查」,大於65歲的年齡層主要使用的語言是閩南語,占66%;此比率隨年齡層一路下降,在6-14的年齡層,只剩7.4%,他們主要使用的語言是國語,占92%。)
最後終將證明:經過一場混亂後,國、英與本土語言將三敗俱傷,學校的基礎教育將受到嚴重斲喪,而學生程度將更形兩極化;家庭環境與教育程度好的學子基本上不受影響,而偏鄉與弱勢家庭的孩子們則大遭殃。
行政院強調「提升國人英語力,增加我國際競爭力」。其實2000年前大部分的學生自國中一年級才開始學英語文,後來出國留學有成者大有人在;現在學生自小學一年級起接觸英語,英語文程度卻一路下滑!可見是否具有競爭力不在於是否行雙語,例如行單語國家的日本競爭力不錯,而行雙語的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國競爭力則很弱。
行政院又說要「以最小成本創造最大效益」,但缺乏英語環境而推行雙語教育,本來就事倍功半;而又想以小成本達成,更是緣木求魚。有人於是寫了一段順口溜〈雙語國家妙〉消遣此事:「雙語好,雙語鬧,雙語上大道!外師俏,學子耗,教改新號召。言者笑,聽者藐,學習多思考。領導票,百姓靠,國家向前跑。」其中「票」指玩票,「靠」則是閩南語的「哭」。聞之不勝唏噓!
在萬事不具備的情況下,力推「雙語國家政策」,著實令人費解。難道是為提供美、英、澳等國次等人的就業機會,就如同向美國買次等武器嗎?又難道是當權者有人想望台灣在2030年能成為美國的附庸國?
(作者係東吳大學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劉源俊
- pages: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