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多少年?|王仲孚
大陸中小學新編歷史教材將抗日戰爭時間改為14年,強調中國戰場對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實,抗日戰爭究竟多少年,學界至少有三種說法,也各有各的道理。
抗戰8年說,是指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共打了8年1個月又8天,一般習稱「八年抗戰」或「抗戰八年」。
三種說法各有道理
抗戰14年說,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瀋陽突襲東北軍的北大營,東北軍不發一槍撤走,日本占領東三省,旋即成立偽「滿洲國」,並向熱河及長城一帶進犯,29軍奮起抵抗,東北地區也有「抗聯」(游擊組織)」對日抗戰,自1931年9月「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歷經14年之久,所以,有人主張「抗戰14年」,例如:吳相湘教授著《第二次中日戰爭史》(綜合月刊社印行,1973),即主此說。
抗戰50年說,是指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大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全台激憤,誓不從倭。次年,日本派出陸軍進攻台灣,台灣由民間組成的義軍奮起抗戰,從台灣北部經中部到南部,中間在八卦山也發生激烈的戰鬥,但義軍與日本陸軍實力畢竟有差距,最後以失敗告終。乙未之役以後,台灣人民仍繼續武裝抗日,屢敗屢戰,不屈不饒,可歌可泣。蘆溝橋事變爆發後,台灣很多人奔赴祖國參加抗日聖戰,直到台灣光復。自1895乙未抗日開始,至1945年日本投降,共計50年,所以說「抗戰50年」,王曉波教授力主之,見其所著《台灣抗日五十年》,正中書局,1997。
「八年抗戰」是全民抗戰
以上三說,「八年抗戰」之說最為流行,主要是許多人「身臨其境」,感受甚深。而最重要的是:蘆溝橋事變爆發後,南京的國民政府立即展現了抗戰的決心,而且國共合作完成,中共紅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八路」,簡稱「八路軍」,接受國府領導,全國各黨派團結一致,共同對外,最後獲得光榮勝利。
蘆溝橋事變爆發後,8月13日,日本突然出動陸海空軍進攻上海,國府也派精銳前往禦敵,寸土不讓,爆發著名的「松滬戰役」。日軍進攻上海未能得逞,改從浙江進攻南京,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繼續抗戰。日軍曾在南京實施大屠殺,對重慶實施濫炸,在許多戰場施放毒氣,造成中國軍民嚴重傷亡,但中國軍民抗戰的決心毫不動搖。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美日宣戰,中國政府在重慶亦立即向日本宣戰,從此,中國獨立抗戰的孤立局面,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陣營,結合成一體。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重要的一員。1943年,盟軍在歐洲戰場節節勝利,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也敗相畢露。該年11月開羅會議決議,戰後日本須放棄所侵占的太平洋島嶼,台灣、澎湖、東北三省需歸還中國,史稱「開羅會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華日軍向中華民國政府投降,台灣澎湖也正式歸還中國。
自「松滬戰役」到抗戰勝利,這8年間,中日之間的戰爭,主要是兩國政府軍的對戰,其間中國政府正式向日本宣戰,最後日本戰敗也是向中國政府投降。其意義非一般的抗日行動可比。
「八年抗戰」有三項特色,一是這次戰爭,兩國正規軍正式對決,規模之大,時間之久,遠超過甲午戰爭的規模;二是這次戰爭的性質,是反侵略、救亡圖存之戰,已喚起全民族的覺醒;三是戰爭得到國際的同情與援助,加入同盟國共同作戰。戰後成為聯合國會員國及常任理事國。
50年說強調台灣人抗日
至於「抗戰50年」說,1895年「乙未之役」台灣同胞以血肉之軀抵抗異族的侵略,但這英勇悲壯的鬥爭,並沒有得到清廷的任何援助。大陸僅有為數極少的人起而聲援,那時的清廷正是甲午戰敗之後,政府怕得罪日本,根本不敢有所行動。至於大陸人民,由於交通資訊閉塞,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此事,即使知道也沒有同仇敵愾的表現。所以1895年台胞乙未抗日之役,還不能與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的全民抗戰連成一氣。
從以上分析可知,「八年抗戰」是全民族的救亡聖戰,而且贏得了最後勝利。其他二說,也有不尋常的意義,值得尊敬。
(作者係退休史學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王仲孚
- pages: 78
- 標題: 抗日戰爭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