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承擔得起遠離一中的代價?|柳金財
蔡英文至今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兩會停止協商、陸客及陸生急速減少、農漁契作暫停實施,影響所及層面涵蓋兩岸交流各領域。尤其是兩岸停止「外交休兵」的默契,制約了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
蔡表述有善意但未達標
蔡英文宣稱承諾維持兩岸現狀,並表示遵循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這雖已隱含「憲法一中」、「兩岸一中」及「兩岸一國」的政治意涵,但蔡並未言明「兩岸關係的性質」,究竟是「國與國關係」,還是「非國與國關係」?儘管蔡曾提出「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挑釁、不會對抗」新四不政策,以及「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的互動新主張與兩岸應「結構性合作」,但因語言過於模糊、抽象,實難以取得兩岸政策話語權。
蔡英文執政前後的主張有所不同,例如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去除以往「兩國論」主軸設計,《公民投票法》排除統獨及領土變更複決案,招致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批評。且在「九二共識」上,蔡英文從認為「九二共識」是虛構不存在的,到認為不是「唯一選項」,再變通為「九二史實」、「九二精神」及「九二共知」。蔡本人或許她已釋放了政治善意,但大陸當局的門檻標準是接受或承認「九二共識」是「有無問題」,而非「程度問題」。
外交不休兵 國際空間縮
蔡英文執政一年來,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日蹙,WHA、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大會皆無法順利參與。顯然,兩岸關係沒有理順,就難以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衡諸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外交休兵,台灣仍保有23個邦交國,若蔡當局要採行「烽火外交」,一方面會違背不對抗的諾言;另一方面可能重蹈民進黨首次執政的覆轍。
自1949年後,兩岸雙方皆奉行「一中原則」,卻採取衝突零和的方式互爭代表權。1970年代隨著台灣退出聯合國,斷交風潮猶如滾雪球般來襲。兩蔣時期奉行「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斷交潮踩不止;李登輝執政初期仍奉行「一中原則」,儘管接連提出「一國兩區、兩個對等政治實體」、「一個分治中國」;但依然爆發1990年台沙斷交、1992年台韓斷交、1997年台(南)非斷交,導致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敵意不斷強化及台灣人認同攀升。
陳水扁初期曾拋出「四不一沒有」政策,「兩岸統合論」及兩岸共同架構「未來一中」,但因沒有接受「一中原則」,爆發就任黨主席當日,諾魯宣布與台建交。後扁採取「烽火外交」策略,共減少9個、增加3個邦交國。再度政黨輪替,蔡英文主張維持兩岸現狀,採取「踏實外交」策略,就職一年內已減少2個邦交國。
台巴斷交固然有巴國經濟利益的考量,但真正原因為台灣當局沒有接受「九二共識」。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巴拿馬即試圖與大陸建交,但當時大陸因台灣奉行「九二共識」,遂採取「外交休兵」,而婉拒了巴國的提議,類似案例據報導約有四、五個國家。大陸當時認為,若壓制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一方面恐激化台灣主體意識的發展與台灣民眾的敵意;另一方面國民黨是奉行統一願景的政黨,若打壓,會不利於國民黨的統治。
兩岸應從排擠走向和解
面對對聖、巴兩國斷交、參與國際組織失利,蔡英文並沒有像陳水扁一樣,立即偏離「新中間路線」,宣稱「一邊一國論」、推動正常國家運動。然一旦面臨黨內外台獨基本教義派的集體施壓時,蔡英文會不會暴衝走向盲動激進主義路線,值得觀察。
蔡英文現在面臨著雙重困境,若溫和表達抗議,可能被抨擊過於軟弱無能;若過於激烈抗爭,甚至提出具有台獨意涵的政策,又可能掉入「武統」泥淖。筆者認為,民進黨當局必須謹慎,切勿單方片面破壞兩岸現狀,讓力主「武統」者找到師出有名的藉口,動用《反分裂國家法》,以非和平方式處理、遏制台獨。
「一中原則」在不同時代扮演著不同的角色。1949-2000年期間,兩岸曾經為爭奪「中國代表權」及「一個中國」主導權,各採行零和遊戲互爭邦交國,「一中原則」成為「漢賊不兩立」堅壁清野的利器。2000-2008年陳水扁推動「一邊一國」及正常國家運動,不願意承認「一中原則」或「一中各表」,造成斷交風潮不絕。2008-2016年馬英九執政期間,兩岸立基「一中原則」或「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因外交休兵,便一直保有穩定邦交國的數目。
由上看來,蔡英文應該好好想一想,若選擇拋棄「一中原則」,是否已準備好不計代價承擔一切後果?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蔡英文承擔得起遠離一中的代價?
- pages: 32
- 標題: 柳金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