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0年經貿由谷底再現繁榮|李沃牆

香港回歸20年經貿由谷底再現繁榮|李沃牆

香港回歸20年,政經發生重大改變;雖然經貿在初期跌入谷底,後在北京政府擴大惠港措施及大量中資注入後,逐漸復甦。而且,隨著珠三角的蛻變,粵港澳灣區即將崛起、現新榮景。

2017074710

時光荏苒,但記憶猶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前夕,筆者正過境香港至北京開會;回程時,被喻為「東方明珠」的香港已不再是英國的殖民地,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以往世界通往中國市場的「門戶」。但97後,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與開放,逐漸取代香港做為進出中國門戶的重要經濟地位,加上中國大陸勢力與制度的湧入,徹底改變了香港經濟版圖與商業生態。究竟,香港回歸風風雨雨20年,經貿發展有何變化,本文將一窺其堂奧。

中國對港釋放利多

2012年的中共18大,胡錦濤最後的一次演講指出,北京對港澳的各項方針,「根本宗旨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是中國大陸惠台政策,最先於2003年6月簽署,其後雙方多次增加和充實CEPA的內容;2004年至2013年間,雙方共簽署十份補充協議(簡稱CEPA 10),擴大市場開放及進一步便利貿易和投資,以促進兩地經貿合作。在CEPA下,除少數違禁物品外,目前所有原產香港的貨物可按零關稅進入內地;香港服務提供者在多個服務領域可享有優惠待遇進入內地市場;兩地亦已簽署了多項專業資格互認的協議或安排。

2014年12月在CEPA框架下簽署的《關於內地在廣東與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協議》(下稱《廣東協議》),率先在廣東對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在《廣東協議》的基礎上,2015年11月簽署的《協議》在開放的寬度和深度上進一步加大。

滬港通+深港通

有論者謂,當前香港經濟金融的榮景是陸資灌水後的榮景,似乎有幾分道理。2014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博鼇論壇」提出,規劃推動「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簡稱滬港通),並已於同年11月17日正式啟動,市場對A股市場寄予厚望。而IPO重啟與註冊制改革加速也讓市場產生政策作多的聯想。讓港股在金融海嘯後起死回生。據統計,港股在滬港通半年後,由初期的冷淡到日均成交逾千億(港幣,以下同),已成為「新常態」。2015年4月9日當日港股

成交額達2,939億元,再創歷史新高。由圖1亦可看出,香港恆生指數在金融海嘯前達到最高峰,再度跌入谷底,滬港通後確實為股市帶來一波新成長動能。

而「深港通」已於2016年8月獲國務院批准,並於同年12月5日開通,這是繼「滬港通」後,中國大陸進一步對國際投資人開放規模逾6.5兆美元的股票市場。為深圳(深)、香港(港)、上海(滬)三地股市完成互聯互通,帶來一波利多。

另一方面,這20年來中國企業已經深植各行各業,香港已經完全中國化。彭博(Bloomberg)觀察,1997年香港回歸時,香港的經濟是由李嘉誠與怡和控股等大型香港本土企業主宰;隨著中國企業勢力移入香港,20年來香港本土勢力逐漸縮小,特別是在金融、房地產、電信業最明顯。因此現在幾乎所有在香港交易所新上市的公司都是中國企業。截至2016年12月,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有1,002家,其中包括H股、紅籌股及民營企業,總市值為約2萬億美元,占市場總值的63%。

經濟由谷底漸復甦成長

1997年香港回歸時,其GDP超越過上海、新加坡、深圳,如今已經落後上海及新加坡。根據香港信報財經數據指出,1990年代初,香港GDP占中國大陸約兩到三成;但這20年的變化,相較於深圳、上海的經濟快速發展,香港經濟產業結構單一,成長率已遠不及中國大陸,至今香港GDP占中國整體只剩 2.9%。由表1可看出,香港回歸20年的財政盈餘變化,1998年時財政出現赤字,2001及2002年達赤字高峰,之後才減緩,2004年開始轉為盈餘。

另由表2及圖2的GDP成長率亦可看出,在回歸後的第二年(1998)年出現大幅衰退,2001至2003年連三年負成長,之後才逐年復甦;2009遇全球金融風暴再度陷入困境,隔年由谷底翻身、逐步恢復成長動能,之後維持穩步成長。

香港回歸後幾年,不僅經濟成長下滑,全球競爭力更是每況愈下,1999年由前一年的第3名掉至第7名,在隔年(2000)更是大幅下降至14名,為史上最差的一年;2001年雖上升,但2002年後又再度下滑,2004至2006年成長;但2007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全球受衝擊頗大,一度掉至14名;後來,中國大陸對香港處處讓利,經濟得以逐年回升,2001年重返全球第一後,一直維持名列前茅(參考表3)。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最新發表的《2017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在全球63個所評估的經濟體中脫穎而出,蟬聯首位,在4項用作評估的競爭力因素中,「政府效率」和「營商效率」繼續保持全球第一,惟「經濟表現」的排名由第5位急降至第11位。但大體反映2016年本港在外圍環境不穩下,整體經濟增長相對2015年略為放緩的情況。另由美國傳統基金會發表2016年《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香港連續22年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力壓排第二名的新加坡。

粵港澳灣區即將崛起

中國大陸在今年3月兩會期間,拍板「粵港澳大灣區」,並寫入國家戰略發展規畫;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拱北隧道於4月實現全線貫通,整個珠三角將建成「一小時生活圈」。「粵港澳大灣區」是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基礎上,融合港澳優勢快速崛起。顯見中國大陸傾全力發展粵港澳,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把它列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樞紐和重要支撐點,也讓大灣區城市群規畫,未來發展前景充滿想像空間。有論者揶揄地指稱,這是中共中央送給香港回歸20年的最大禮。

綜合而言,香港回歸20年,政經發生重大改變、東方明珠曾一時風雲變色、經貿跌入谷底,繁華落盡。而後在北京政府擴大惠港措施,大量中資入港後重現繁榮;但這榮景無疑是注入中國元素的政治模式及資金後的新動能;香港的未來雖受到許多城市的競爭威脅,但夾著粵港澳灣區崛起將再現新繁榮。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附加資訊

  • 作者: 李沃牆
  • pages: 37
  • 標題: 香港回歸20年經貿由谷底再現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