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副卿訪華,「習拜會」有譜?│張麟徵

美副卿訪華,「習拜會」有譜?│張麟徵

7月中旬要赴中國大陸訪問的美國副國務卿薛曼(Wendy Sherman),行程一度喊卡,原因據說是薛曼要求會晤大陸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而北京給的安排是排名第五的副部長謝峰,美國覺得不對等,取消了行程。但華府始終沒把話說死,也不斷還在喬。21日,人在日本的薛曼得到可以前往大陸的好消息,雖然還是去天津,還是見謝鋒,不過,外長王毅願意會見她。峰迴路轉,美國看似如願以償,其實這麼猴急的纏著中國喬,就是大大的丟了面子。

20219625

當前中美關係極不正常

這件事反映了中美對於高層接觸的迫切感大不相同,美國很急,大陸不忙。今年3月阿拉斯加中美高層會晤不歡而散後,大陸就是這個態度。

4月美國氣候特使凱瑞訪中只被接待到上海,與中國氣候特使解振華會談,然後與國務院分管生態環境的副總理韓正舉行視訊會談,凱瑞期待見到中國更高層的願望落空。這次薛曼原先也只安排到天津,與外交部主管美大與拉美地區業務的副部長謝鋒見面。接連兩個高官訪華都不讓到北京,頗有點大清盛世對待外使的味道。至於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三度要求會見中方軍委會副主席許其亮,也被大陸直接拒絕,理由也是不對等,只同意其會見國防部長魏鳳和。大陸如此高姿態,顯然對所謂的高層接觸沒有期待。

薛曼訪中主要目的是在安排布林肯與王毅的會談,布、王會的最終目的則是要盡早敲定「習拜會」。只是,美國這半年多來反中操作力度大、頻率急、範圍廣,一時間要高層會晤,這氣氛怎麼調整得過來,雙方又有甚麼可談的呢?

事實上,當前中美關係極不正常。按說美國換了總統,不管關係好壞,即使美國要拿中國開刀,大使也總要派的。拜登上台轉眼已半年,新任大使始終沒下文。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已經離任回國,有傳言新的大使人選,但至今也沒能確定。是在相互徵求同意?但拖這麼久總覺得蹊蹺。兩個大國不只沒互派大使,連相互關閉的領事館也沒重開。只靠不定時的官員訪問維持不了關係的正常運作,更遑論改善。

此時傳來美國CNN的報導,稱拜登政府正在研擬與中國政府建立緊急熱線的可能,這透露美國已將中美關係定位為新冷戰關係嗎?否則為何放著正常外交管道不用,死結不打開,反而本末倒置去談設置熱線,難怪北京不接腔。

美國反中行徑螺旋上升

拜登對華政策主軸是聯合盟友,合圍中國。今年2月拜登藉著G7與慕尼黑歐安會議,以視頻向盟友宣稱美國回來了。3月美國展開密集外交活動,在亞洲的重點是爭取日本、韓國、印度,召開印太戰略四邊峰會,促成了日本首相菅義偉4月,韓國總統文在寅5月先後訪美。在歐洲,美國爭取的重點是G7與北大西洋會員國。拜登在6月親自出馬,先後與英國首相、G7各國領袖、北約27國領袖會晤,發表聯合宣言或峰會公報。

值得指出的現象是,峰會後發表的這些外交文書中,中國都成了箭靶:討論台海和平穩定,鼓勵兩岸和平解決;指責香港、新疆人權自由;關切東海、南海局勢,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等。G7峰會宣言中,推出了「重建更美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簡稱B3W),用來對沖中國的「一帶一路」;北約峰會公告稱中國「構成了北約系統性挑戰」,聲稱「我們需要共同應對」。看起來這些國家對中國的恐懼真到了一個無法形容的高度。

所有這些敵意中,最令大陸介意的是對台灣問題的炒作,特別是美日兩國的態度。中日建交以來,日本一向認知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歷年防衛白皮書中一向是在中國章節下討論。即便在安保條約續約時,也只敢用「周邊有事」來帶過。但7月中旬通過的2021年日本防衛白皮書,竟將台灣納入中美關係的章節下,並揚言台灣局勢的穩定對日本安全保障與國際社會相當重要。

至於美國,大選前不少人期待拜登當選後會修正川普粗暴的對華政策,出人意料的是,拜登對華比川普更為辛辣。拜登在川普政策基礎上不斷加碼,更多的擦邊球、更多的訪客、更多的軍事合作,惹惱北京不在話下。4月拜登老友前參議員陶德率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和斯坦伯格訪台;6月6日美國軍用C-17戰略運輸機載來3位現任參議員,降落松山機場,與蔡英文密會3個多小時離去;7月15日又一架美軍C-146軍機降落松山機場,自稱送AIT新處長的物品來台;19日又一架美軍C-130行政專機降落松山機場,又是為AIT新處長送私人物品。顯然,美國軍機已是松山機場的常客。

美台軍事合作與軍購一如川普任內。3月美台簽署「台美海巡合作備忘錄」;4月台灣向美購買M109A6自走砲及智能水雷;6月台灣又購得海馬士M142多管火箭系統。目前,美國參眾兩院正在推動兩部重大的「抗中法案」,一部是參院已經通過的《美國創新及競爭法案》,一部是眾院審查中的《確保美國全球領導地位與參與法案》(Ensuring American Global Leadership and Engagement Act),簡稱「老鷹法案」。兩部法案內容包山包海,台灣問題更是重點。大陸的惱怒已不是筆墨所能形容。

日本與其他國家對台海問題的態度改變,當然是美國教唆慫恿所致。美國炒作台灣問題早已越過紅線,台灣原本是中國內戰未解決的內政問題,中美建交後被美國介入扭曲成為中美關係問題,如今拜登更將其操作成了國際社會問題。

此外,為達到壓制中國持續發展的目的,美國憑藉其國力,在外交與地緣政治上圍堵中國,在科技上封鎖中國,在貿易上提升關稅打擊中國,動輒制裁中國企業與個人,拒絕中國學生赴美學習等等。這些作為當然對中國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但中國還可以挨得起。新冠疫情發生後,中國的表現對照出歐美的政策成效,更讓美國及西方又嫉又懼。

另一個應該指出的現象是,無論是用安全或意識形態來施壓盟國,在對華政策上,美國盟友和美國並非心氣相投、立場一致。中國的經濟體量及在疫情中的產能表現,讓世界不能忽視,所以無論是菅義偉、文在寅,或是梅克爾、馬克宏,他們的對華政策都各有各的利益考量與顧忌,縱然迫於現實不得不呼應美國,但顯然都各有保留,未來在執行層面上可以檢驗。

這種情況下,中國與美國有甚麼好談?習近平又怎麼會想會見拜登?

美國何以急於安排習拜會

美國上述所有操作,以及不惜跑到日內瓦與其嘴裡的「劊子手」普丁會面,企圖離間中俄,都是為與中國博奕做準備。棋盤擺好,就等中國就坐,但中國卻拒不應約。

拜登為何那麼想會見習近平?

第一,美國自以為時局對美有利。這麼多盟國站隊美國:美國攪黃了「中歐投資協議」;升高了台海、東海、南海緊張態勢;組成了「印太戰略聯盟」;撤出阿富汗給中國新疆留了個後患;西太平洋各海域軍演不斷…,中國周遭一片風聲鶴唳。美國認為此時進行中美高峰會對美國是有利的,美國可以買空賣空,從中國套得一些好處。

第二,美國經濟難以支撐。因應疫情美國不斷開啟印鈔機,從川普到拜登,至少已向市場灌注了5兆多美元,今年5月美國債務已攀升到28.2兆美元,早已突破了發債上限的22兆,財政部長葉倫說,如果國會不提高舉債上限,美國經濟將難以為繼。但印出來的國債要賣給誰呢?中國無疑是個有潛力的買家。

大量美元流入市場及提高關稅,使股市房市物價齊揚,通膨指數不斷上升。今年4月通膨指數是4.2%,5月5%,6月5.4%,即使美國將通膨加息標準由2.5%調升到3.4%,現況也遠遠超過,加息是趨勢,只是時間早晚而已。一旦加息,必然會引起股市大跌,拜登支持度大降。關稅是造成物價上升的原因之一,撤除關稅或可抑制部分通膨。或許有人會問,關稅是美國片面加的,美國片面撤除就可以了。實則不然,中國也曾對美國進口1,500億美元的貨物加徵報復性關稅。5月27日,劉鶴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6月2日與葉倫各做了50分鐘視訊對話,一周後兩國商務部長也通了話,大家原以為兩國將啟動經貿對話,但卻遲遲無下文。看來關稅與國債問題都不易解決。中國已經在減持美債,哪會增購?關稅對中國貿易並無影響,撤不撤無所謂。

第三,拜登陷入兩難美國將在2021年9月底以前完成2022年政府預算的審查,拜登5月底提出的預算金額為6兆美元,而政府收入只有3.6兆。拜登這個預算案金額巨大,遠超過川普2020年的4.8兆,即使民主黨人也未必接受,更不用說共和黨。預算過關前,拜登不能向中國示弱,但國債與通膨壓力又不允許中美繼續僵持。

對「習拜會」的展望

無論關係好壞,兩個大國領導人會面談一談是有必要的。

中美兩國高峰會早晚會舉行,但時間很難說。美國曾期待今年10月底G20峰會在羅馬舉行時,安排習拜會面,但這有一定難度,除非美國能塑造出新的氣氛與條件,緩和美國現在這些針對中國的肅殺作為。當下美國外交團隊可說毫無章法,一方面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伯7月上旬說「美國不支持台獨」,企圖向大陸送出善意;另方面卻在同一時間任由美國軍機不斷強闖松山機場,美國政府更宣布制裁香港中聯辦7名副主任,預警香港營商風險等。相互矛盾的訊息讓中國對美國的不信任更上升。

拜登的中國政策比川普更狠,處處都戳在中國的痛點上,如今中國國內輿情沸騰,美國如果不能拿出些善意的舉措,小如釋放孟晚舟,大如節制與台灣的勾搭來平息眾怒,習近平對會見拜登是沒有甚麼興趣的。

政治鬥爭與軍事威嚇解決不了中美兩國之間的矛盾,切不斷中美盤根錯節的經貿關係,更無法阻止中國自我發展。中國不像前蘇聯、日本,可以輕易壓制。中國體量夠大、經濟夠強、制度穩定、民心團結,只要中國自己不亂,沒有其他國家可以阻止中國崛起。時代不同了,中美兩國都無復當年態勢,尤其是美國,應該認知到自身實力虛實。中國復興志不在取代美國,也非美國可以強壓。美國應該學習與所有國家平等和平相處,五千年的中國史,我們看多了朝代興亡更替,美國要學著習慣。

只要美國試著調整態度,「習拜會」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係本刊主筆、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麟徵
  • pages: 32
  • 標題: 美副卿訪華,「習拜會」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