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的「併購說」被誤解了│張之澤

郭台銘的「併購說」被誤解了│張之澤

7月21日,「董事長開講」最後一場,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賣力演出。兩天後,國民黨召開全代會,郭台銘在臉書上發表「雖千萬人吾往矣」,這代表他接受了民調的數字,但不代表他沒有對應的策略。

2022030158408347698

看熱鬧的選民總是很多

9月13日公民連署之前,郭台銘獨立參選的可能性會一直存在,主因有二:一是他有快速動員連署的資源,保證金更不是問題;二是他目前有15%左右的支持度,若三足鼎立足以影響選情,誠如民意調查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所言,還有「很多看熱鬧的人」。

郭台銘參與選舉一再「槓龜」仍不死心,根據民意調查基金會的資料,有四成(41.5%)國人樂見郭台銘獨立參選總統,卻只有一成五(15.2%)會投票給他,代表樂見他參選的人大多是來「看熱鬧的」。國民黨對這數字了然於胸,但游盈隆也指出,15%的民調也不容小覷,因為「一個百分點約等於19.3萬人,這代表的是近300萬人的力量!」

郭仍會打國際牌、經濟牌

郭台銘的因應策略會定調於國際和經濟。從他近日宣布將再度訪美,就可以猜到他是以全球貿易變化的知識,來理解政治的變化,想要挑戰意識形態愈來愈對立的台灣社會。熟悉政治公關的人都知道,一切都是價碼的問題,未來郭台銘要如何「投資美國」,外界仍持續觀察。

上次郭台銘縮短了訪美行程,外界解讀是他想見的人沒見到。郭再度訪美想見誰,令人好奇。在最後一場「董事長開講」,郭台銘講「我不是去面試!除非你們給我這個資格。」這句話倒過來看,也很有意思:如果郭有這個資格,那就是要讓美國人「面試」嗎?郭台銘或許想利用國際槓桿策略,一來抗衡賴清德過境美國,二來對比其他檯面上競爭對手的美國關係皆遜於他,來增加自己的聲望。但這一招未必有用,何況「面試」二字,與他強調的兩岸和平,開啟對話似乎有所衝突。

郭對台灣人民有使命感

由於民調數據低迷,郭台銘將藍軍、白軍整合為一組,成為「非綠的共主」已不可能。隨著各方勢力亮劍,郭台銘並非看不懂目前的處境,也已了解自己當選總統的機率很低,但2024民進黨立委未必能過半,這直接牽動著郭「獨立參選」的動機與策略。這也是國民黨開始對郭台銘「出手」的原因,因為國民黨就算極度瞧不起柯文哲,也要找郭台銘來緩衝一下。

更重要的是,國民黨的各方勢力經過郭台銘幾輪「被面試」後,也看透了郭台銘的真正企圖是要避免立法院基層戰力被「掏空」的危機,這是郭台銘「看破」國民黨之後,也必須面對他被國民黨「看穿」的危機。

郭台銘最大的優點是體悟企業經營是一種「責任」,不只是為了賺錢,還要使命必達。他自認是台灣的「CEO」,CEO就要對得起「股東」,也就是台灣全民。這種認知讓他逐漸產生了更大的「使命感」。

美國出現過「川普」,韓國出現過「李明博」,這說明西方民主遊戲規則的「商人誤區」,已從美國蔓延到亞洲,但這並不表示台灣會出現「企業家總統」。台灣再一次學到皮毛,用結果推算過程,用數字切割理性,進行「逆向工程」,這也是老郭總統夢的「誤會一場」。事實上,鴻海集團前30年一直有定海神針的十字真言:「長期、穩定、發展、科技、國際」,這種企業精神一樣可適用於政治,郭台銘可以不必學柯文哲講話,不必學川普把政治綜藝化。

柯不懂企業因此誤會了郭

郭台銘從15%的民意「再出發」,對柯文哲是最後的「機會之窗」。柯文哲怕被「併購」,是因為他不了解商業文明的思考邏輯,「負面」解讀了郭台銘的「善意」,就像柯三年前因不熟悉企業霸主的作業流程,而斷送了第一次參選的機會。

對郭台銘而言,動手「併購」絕對是正面思考,也是給對手「解套」的大好機會,但柯文哲竟然怕到想跑,這顯示柯身邊雖也有一些商人,但都不是頂級的企業家,才會不懂郭董的意思,套句大陸的術語,讓這條大魚溜走了。

財經記者最耳熟能詳的「一加一大於二」、「一加一大於三四五」等,是商界想要藉併購把餅做大的思考。針對這個案子,有一天郭宣布不玩了,他的15%選票,絕對可以為他併購的人加分。

郭想多爭取幾席他的立委

郭台銘若選擇獨立參選,賴清德輕鬆出線即將成定局,還會大幅拉開與第二名柯文哲的差距。到時柯文哲與侯友宜勢必會改變策略,來因應競爭結構的改變。這也是郭台銘從7月開始,強調「民意大於黨意」的原因,他想隨低基期民意基礎來拉長戰線。郭台銘看準未來不管總統是誰,在野黨都是「戰將型」立委的舞台,未來朝野也會更加對峙,他要確保立法院有多幾席對他友善的立委,這樣才能確保立法院推出的經濟政策,對他的企業永遠是有利的。

最後,國民黨全代會「侯韓合」已定調,郭台銘也調整了立場,「不管扮演什麼角色,我都希望促成台灣改變」。未來郭台銘若把身段放軟,柯文哲也能趕快調整他對企業的態度,白軍說不定能利用郭選總統,多得幾席立委。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之澤
  • pages: 16
  • 標題: 郭台銘的「併購說」被誤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