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婦「阿嬤家」開館了|陳淑英
2016年12月10日,由婦女救援基金會經過12年的努力,建立的全台第一所以慰安婦運動為基礎,結合女性培力與反性別暴力等多功能的「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AMA MUSEUM),終於開幕了。
阿嬤家坐落於大稻埕迪化街一段256號,是一棟屋齡95年、十分典雅的「二進」(亦即有前後兩棟)式二樓建築。開幕式當天,包括文化部長鄭麗君、婦援會董事長黃淑玲、執行長康淑華,及目前仍健在的慰安婦倖存者之一的92歲陳蓮花阿嬤、已過世的雷春芳阿嬤的女兒高秀珠、曾受迫在新竹空軍基地當慰安婦的86歲韓國李容洙阿嬤,還有大陸慰安婦歷史博物館館長蘇智良等皆應邀出席,共同見證歷史性的一刻。
遺憾小桃嬤沒看到新家
婦援會從1992年展開慰安婦調查及對日求償工作以來,至今已陪伴阿嬤25年,其間為保存相關的珍貴史料,更自2004年開始找尋場地,希望能有一個紀念館,典藏及展示這些文物資產,終於在辛苦12年後實現夢想。黃淑玲在開幕儀式上,即嚴肅、緬懷地抬起頭望著藍天,「跟天上阿嬤說,我們開館了。」
放眼各國皆早有以女性生命為主題的博物館,像是荷蘭有安妮之家、韓國有戰爭與女性人權館、日本有女性戰爭與和平資料館、大陸也有慰安婦歷史博物館等。台灣在有了阿嬤家之後,對內,總算有個管道讓大家對慰安婦史實有正確了解,進而可透過展覽、活動、教育宣導提升人們對於性別正義的關心與省思;對外,也可做為國際交流平台。康淑華於開幕式致詞時即在日本、韓國、美國等長期關懷阿嬤的友人面前,再次呼籲日本政府,應向台灣慰安婦受害者正式道歉及給予精神及經濟賠償。
阿嬤家開館是喜事,康淑華卻掩不住感傷。遺憾94歲小桃阿嬤2016年初因為肺炎引起併發症不幸去世,來不及看到新家;難過59位阿嬤現在只剩3位,只有蓮花阿嬤能到場見證。而且「一路走來,不乏挫敗。」康淑華細數12年來的重重困難,首先如場地。籌建過程中,公部門曾經允諾協助尋找場地,可惜無疾而終,後來才於2015年11月在大稻埕找到合適的建築。
然而有了空間,又面臨經費來源的考驗。對婦援會這樣一個中型的民間團體來說,要負責興建、獨立經營這樣一個場館,經費是很大的負擔。
募資艱辛終於開館
為了籌措經費,婦援會於2016年3月8日在flying V募資平台上發起阿嬤家的開館資金募款計畫,經過兩個月集資共得到來自789位民眾的123萬元捐款。然而第一年營運費用就要1200萬元、第二年要800萬元。除募集到的123萬元,加上文化部補助的380萬元、「阿嬤家─女性培力公益信託基金」捐贈的80萬元,以及來自海外的愛心捐款,仍有資金缺口,婦援會乃在開館前一周,12月3日下午,在客家文化中心劇場,舉辦了一場慈善募款演唱會。
這場演唱會由陳淑麗主持,馬英九前總統及婦援會創會董事長沈美真、前董事長葉毓蘭等人到場相挺,另有許多藝人共襄義舉:大提琴家鄭雅云和黃名吟演奏《望春風》等多首屬於阿嬤時代的作品、知名歌手韋禮安演唱三首歌曲,李翊君在女兒王敏淳長笛伴奏下獻唱《心肝寶貝》,以及「原聲合唱團」40多名原住民小朋友分別以布農族語和國語,唱出純真優美的歌聲。
在義賣方面,婦援會挑選了阿嬤的藝術創作製作成「阿嬤心底夢」和「阿嬤故事袋」限量復刻畫套組,以及由婦援會董事廖英智提供的銅雕與油畫進行拍賣。馬英九及多位與會者當場認購了阿嬤的復刻畫作,葉毓蘭也代表新黨及友人認購了兩件義賣品。與會的蓮花阿嬤十分感動,堅持上台跟大家說謝謝。
蘆葦象徵阿嬤堅韌生命
阿嬤家由十禾設計團隊負責設計,整體意象以「蘆葦」為主,代表阿嬤溫柔堅韌,折不斷的生命力。康淑華指出,婦援會收藏阿嬤的影音書籍等相關資料有5,000多件、慰安婦運動、阿嬤的個人物件、身心工作坊作品700多件。「要如何在有限空間收容這些文物,又要讓軟硬體設備與老房子原有特色相融合,對設計師是個大考驗。」
而十禾設計主持人、建築師吳聲明運用了許多巧思設計,如串連展場的「扶手」。吳聲明透露,「我看阿嬤都會隨身帶一把傘,可以當拐杖拄著走也可以遮陽擋雨,於是想到用『扶手』象徵牽著阿嬤的手,陪伴阿嬤。」他建議參觀者沿著扶手動線走,即可很清楚看完各個展區,從而認識阿嬤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走進阿嬤家,首先看到的是咖啡館。康淑華希望,「能吸引大稻埕逛街人潮入館參觀,也有收入來源支持阿嬤家的運作。」咖啡館內有一面溫暖的黃銅牆,吳聲明表示,「銅不會隨時間生銹,而且隨著時間氧化,色澤愈來愈深愈漂亮,猶如阿嬤堅毅的精神,永遠留在大家心中。」
看似完整的牆面竟然可以打開,裡面暗藏商品展示區,「就像阿嬤深藏內心的祕密,直到多年後才被知曉。」展示區把阿嬤的作品開發為生活應用小物如環保袋,提供民眾選購。康淑華希望未來有機會,邀請更多年輕設計師一起加入開發阿嬤的商品。
沿著咖啡館往內走,會先穿過一條長廊,牆壁上掛滿阿嬤們的各種生活照。長廊盡頭即是常設展區之一。透過展板、影音資料、歷史文獻及物件等不同方式,展出當年日本軍要在台灣招募慰安婦的電報、受害女性被送到海外時的渡航證、慰安所使用的「突擊一號」保險套等歷史文件。
再沿著動線走上二樓,還可以看到展場中的互動式大型螢幕,點進去,就能看到全球各地不同時期發生的戰爭性暴力事件說明。
超越創傷激發前行力量
二樓也有一個長廊,設置名為「蘆葦之歌長廊」的裝置藝術,以2千多根象徵蘆葦的透明空管和59盞金屬燈,代表2千多位不知身分,以及59位已知姓名的阿嬤,金屬燈刻上阿嬤的名字,只要把手掌伸到金屬燈下,阿嬤的名字就會透過光影,投射在掌心,極有創意又感動人心。
穿過「蘆葦之歌」往前走是一處提供舉辦特展的場地。開館的第一檔特展是宛女阿嬤生前創作的12幅畫作。此空間未來將舉辦各種論壇、演講、工作坊等活動;另有小型的書房,由「女書店」提供了400多本女性書籍讓民眾自由閱讀。三樓頂有一小閣樓是育成辦公室,放有軟硬體設備,作為想自行創業的婦女或新創團隊的共用辦公室(co-working space)。
開幕當天,蓮花阿嬤在家人和康淑華陪同下,走過「蘆葦之歌長廊」時,看著自己的名字透過光影折射映照在掌心,露出驚喜的表情;過世阿嬤家屬高秀珠也感慨,「沒想到阿嬤家建置得這麼完美,若媽媽還在,一定會很高興。」
「幸好還有阿嬤在世時,我們就能把這個館建起來,留下阿嬤精彩的身影故事,讓台灣不會因阿嬤的消失而遺忘婦安慰議題。」康淑華寄望,「阿嬤家不只是記憶歷史,更希望超越創傷,激發每個人往前行的力量。」
附加資訊
- 作者: 陳淑英
- pages: 44
- 標題: 慰安婦「阿嬤家」開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