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山雨欲來,琉球的反戰借鑑│張鈞凱

台海山雨欲來,琉球的反戰借鑑│張鈞凱

「聽!來自琉球的聲音─反介入的東亞和平運動演講會」9月2日在台北舉行,當天海葵颱風在台灣周邊虎視眈眈,台北街頭山雨欲來,宛如台海局勢的寫照。

20220301584083476910

台獨激增的心理基礎

台灣民意基金會9月1日發布「台灣人統獨傾向的最新發展」民調,有高達48.9%受訪者傾向「台灣獨立」,該會董事長游盈隆將之解讀為「真正的台灣民意」。游口中的「真正的台灣民意」,其實是台灣社會在缺乏客觀條件認知下,過度不切實際的主觀願望。

如此主觀願望奠基於兩大心理基礎。一是台灣對戰爭無感,主要原因在於,二戰時期至今,台灣沒有如同琉球(沖繩)經歷過大規模的地面戰,約有四分之一的琉球人民葬送於沖繩戰役。而台灣人對待戰爭的態度卻宛如兒戲,例如「黑熊學院」的招募,又如反戰人士被貼上「失敗主義」、「投降主義」等無知的標籤。

二是台灣一廂情願地相信,要是台海發生戰事,美國與日本必會馳援。拜登政府與華府菁英界,藉由軍售、軍援、兵推等各種方式,將台灣「烏克蘭化」,重回冷戰時期「不沉航母」的想像,打造台灣成為全民皆兵、奔向戰場的「軍事刺蝟」。此外,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宣揚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就是日美同盟有事」之說深植人心,視美日為台灣「抗中」的安全後盾。

「犧牲體系」的最末梢

台灣在「台獨」選項面前缺乏的戰爭省思,琉球經驗正是最大的借鑑。筆者今年4月曾赴琉球參加「不讓台灣有事 •沖繩對話項目」,在當地人士的陪同與解說下,看到了琉球居民從事社會運動都有著明確的對象目標,反基地運動是針對美國,和平教育運動是針對民眾,地區外交則是針對周邊情勢的和緩。

相對於此,台灣在面對戰爭問題時,認知上卻充滿著矛盾和混亂。例如在台灣社會談「反介入」、「要和平」的議題時,民眾多半膝蓋反應式地將對象設定為「中國威脅」,而忽略台灣問題是歷史遺留至今的中國內部事務,和平統一的號召被當成馬耳東風,卻無視美國在台海挑事,為挽救其帝國餘暉,硬將台灣推向戰場的真正威脅。

因此,琉球的歷史與現實,無疑是台灣社會的一面鏡子。在歷史上,琉球經歷過沖繩戰役的大規模地面戰,發動殺戮的不只是美軍,連本應保護本地人民的日軍,亦曾反過來變成要求居民集體自殺的劊子手。這也是何以琉球和平反戰人士清水早子、具志堅隆松等人,在台北演講時,不約而同地說出「琉球人民不相信軍隊」、「軍隊不見得會保護人民」的真實原因。

在現實上,僅占日本國土面積約0.6%的琉球,卻集中了70%以上的日、美軍軍用設施。美軍基地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包括噪音、污染、飛機失事、治安、性暴力等等。借用日本學者高橋哲哉的「犧牲的體系」概念,琉球人民為美日軍事同盟所承擔的巨大付出,卻被壓迫在「美國─日本─琉球」此等「犧牲的體系」最卑微的末梢。

20220301584083476911

金門自主的和平呼聲

事實上,台灣同樣也處在美國霸權於西太平洋這道「犧牲的體系」中,美其名為「第一島鏈」,實則是為了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國家利益,充當「抗中」、「反華」的急先鋒,亦令實為內部事務的台灣問題,被曲解和顛倒為「國際問題」。同樣處於美國「犧牲的體系」最末梢位置的,還包括了金門。歷史上,八二三砲戰發生時,美國就曾經要求蔣介石政府棄守金門;現實上,民進黨黨旗上的台灣地圖,並沒有包括金門、馬祖在內(釣魚台當然也沒有),可見金門在執政者心中的地位。

金門正是有過慘烈的戰爭經驗,至今都有強烈的戰爭記憶,而且與一衣帶水的廈門早已形成緊密的生活圈,因此較之台灣本島人民,對於台海的兵兇戰危更有敏銳的察覺,得以勇敢且自主地發出和平呼聲,主張金門成為「永久非軍事區」,甚至呼籲興建「金廈大橋」等等。由此也說明了,真正屬於台灣人民的和平運動,必然脫離不了兩岸關係最終的歷史性解決。

須打破台灣的兩大幻象

放在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台灣與琉球的命運可說是脣齒相依。一旦台海發生戰事,必然會走向中美對決的局面,而首當其衝的當然是作為戰場的台灣,以及遍布美軍基地的琉球。換言之,主張「反戰」、「避戰」或反對「台灣有事」的有志之士,都必須清楚認知到,在中美博弈的態勢下,究竟誰是和平的捍衛者,誰又是戰爭的挑釁者,從而才能回到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的本質找到解方。

清水早子與具志堅隆松二位愛好和平的琉球朋友,風塵僕僕來到台灣,倡議和平反戰的重要性,給台灣最大的啟發,在於如何喚起人民的和平意識。回到本文開頭的論述,那就是需要打破對戰爭麻木無感的現狀,同時打破美日援台的虛幻想像,了解到台獨毫無可能性,以及戰爭對台灣人民的危害,且台灣問題的解決仍有其他的和平出路,從而與琉球等地人民,建立起一條具有人民自救意味的區域連帶運動。

(作者係《香港01》駐台首席記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鈞凱
  • pages: 18
  • 標題: 選台海山雨欲來,琉球的反戰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