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血花劇社」的演藝活動│刑照華
1920年代的中國經歷五四運動的洗禮,革命激情上揚,特別是青年一代,濡染了如火的熱忱。受此影響,革命藝術宣傳活動迅速呈現了新的發展跡象,而血花劇社的出現,可以視為革命藝術活動最為典型的一個代表。
血花劇社的前身
血花劇社社員的演藝活動可以回溯至1924年,當年6月由國共合作創辦的黃埔軍校在廣州黃埔島成立,這成為現代中國革命史發端的重大事件。革命軍校以拯救人民於水火為目標,強調搞好居民關係。1924年9月,為慶祝軍校所在地的農民協會組織成立,黃埔師生參加了該協會慶祝會的開幕儀式。
1924年9月30日《廣州民國日報》刊登了《長洲農民協會開幕》紀實報導。大概為,28日,為長洲農民協會開幕成立大會……慶祝到會者,有三百餘人,由曾如松主席,宣布開會理由,首請何總教官、農民部代表致訓詞,次有李老工、李芝龍,芳村農會代表,及會員曾國民演說,曾鐵生答辭,繼由軍官學校學生唱調,韋啟瑞演幻術,四時茶會攝影,是晚軍官學校開演白話劇,七時開演,到看者五六百人,八時半演完後,蔣中正校長歡迎農會全體會員到校茶會,直至十一時,始賓主盡歡而散。看來,在當晚由蔣中正、何應欽、嚴重等人主持的開幕會上,同樣安排了由學校學生演出的白話劇節目,用來助興。
早期的記述資料表明,在「血花劇社」正式建社之前,軍校的演劇活動已經開始,其中京腔和湖調的交織出現,既反映了黃埔軍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的實情,也反映了校內演技中的交流。這些日漸熟練的校園業餘演出活動,獲得了軍校管理者的認可。
血花劇社正式成立
1925年1月,經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及政治部的批准,血花劇社得以正式建立,該劇社由學校提供經費資助,歸政治部直接領導,成員由國共兩黨的積極青年人士組成。劇團的日常劇務和事務工作,由剛剛從黃埔一期留校的共產黨員李之龍負責,主要幹事為蔣先雲、王一飛,楊其綱擔任血花劇社祕書。李之龍,1897年生於湖北沔陽,自少年時代起即酷愛戲劇表演,1912年入武昌外語專門學校,時曾與同學組織話劇社,創作並主演新話劇《葉老爺現醜記》,李常言:「槍炮只能攻城,藝術可以攻心,搞戲劇工作就是革命。」
「血花劇社」取名緣來,一說來自於黃埔軍校校歌「以血灑花,以校為家,臥薪嚐膽,努力建設中華」。一說認為來自於廖仲愷所題「烈士之血,主義之花」的對聯。但二者都顯示了以流血犧牲精神追求革命事業的目標。血花劇社的演出內容是革命劇。其通過挖掘現實社會中的突出事件,尤其是各地糾紛衝突熱點事件,提煉出壓迫與反壓迫、剝奪與反剝奪的主題,通過渲染與強化編排,生動形象地搬上舞台,宣傳革命宗旨。
血花劇社演出造成轟動
血花劇社的演出活動最初以活躍校內為主。由於黃埔島遠離廣州,對外聯絡甚少,校內生活單調,實施校園自娛性演出,可以起到調節軍校學生生活的作用。但血花劇社趣味、技藝十足的演出,很快贏得了民眾好感。血花劇社很快走出校園,逐漸成為公眾文化生活中的引潮者。廣州市的許多集會活動,盛情邀請血花劇社去助興。他們經常在市內南關戲院,或在東校場和省議會的空地上搭棚演出。劇社也曾經去廣東省立女子師範演出,引得學生觀者如醉。
隨後,劇社的劇務服務物件一分為二,即本校和省城廣州。當時的一則報導指出:近來該社更加擴充,各演員純屬優良分子,均系本校一二三四期學生擔任演劇,並於黃埔及廣州等處設立兩組,黃埔組為在校學生擔任工作,廣州組為畢業生擔任工作,共圖發展,分途工作,曾亦表演數次,成績甚佳。
不過,革命劇團的最重要功能還是服務革命戰爭,其在廣東革命政府的第一次東征、第二次東征及北伐戰役中,均有不俗表現。
其服務戰爭的形式,分為戰地民眾動員和戰後民心安撫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是一些小型的、分散於戰地的即時演出。而後者多是在大型慶祝會、慶功會場合,演出比較隆重,很多時候這種演出還需要臨時考慮當地的民情民俗狀況,結合當地口味編導對應的革命教育內容並進行快速排演。例如,1925年2月5日,東征軍順利攻下淡水,血花劇社入城後隨政治部沿街張貼《安民布告》,發表演說,並在廣場表演革命劇,吸引市民蜂擁觀看,大大提高了東征軍的聲威。血花劇社還隨東征軍深入到潮州、梅縣一帶各地演出,在潮、梅各地張揚了革命軍威。
血花劇社進行改組
隨著劇社的社會影響力急劇上升,在運行近一年半後,血花劇社進行了改組。1926年5月13日,廣東革命政府黨報刊登了「血花劇社緊要啟事」,宣布血花劇社定於5月18日下午6時,在廣九鐵路車站對面郵政局第五號,召開全體社員大會,討論改組及以後進行事宜。該啟事由社長蔣中正署名,可見黃埔軍校對血花劇社的重視。
血花劇社的改組主旨在於提高規格,擴大宣傳,並進行了人事調整。「現該社以北伐在即,該社有擴充組織以廣宣傳之必要,前由余灑度、王君培、李超等籌備改組,已得社長蔣中正同意,業於5月18號就廣九鐵路該社開改組大會,結果擬定蔣中正為社長。執行委員為余灑度、王君培、王慧生、俞墉、李超等七人,候補委員為蔣先雲、張維藩、李靖源三人,監察委員為伍翔、廖開、賴剛、顧仲起、黃天玄五人。」此後,經費改為按月固定撥付二千元。組織架構分劇務、總務、理財、電影四科。以圖迎接大規模之宣傳所需。演劇方面要求除每月演劇一次,另製電影片。稍後有評論指出「血花劇社,自擴大組織以來,其劇務發展,一日千里。」
血花劇社的最後輝煌
血花劇社的最後輝煌,發生在1926年10月北伐勝利後。時血花劇社抵達湖北,即籌備大規模的宣傳活動。因為武漢三鎮位於全國政治版圖中心,人口稠密,資訊傳播迅速,稍有風動,立可影響全國。當年武昌辛亥革命首義,戰況瞬息傳遞,四邊省份紛起回應,立即形成摧枯拉朽之勢。而此時,民眾伸張國民革命正氣異常踴躍,血花劇社相信劇社演出必有市場,便加緊籌備。
10月30至31日,血花劇社在武昌「首義公園」成功地舉行了第一次公演,民眾到會者多達1萬餘人。11月4日和5日,血花劇社轉往漢口新市場公開演出,到場民眾再破萬人。11月7日是蘇俄革命成功紀念日,血花劇社擔任武漢三鎮慶祝遊藝會主角。11月12日又值孫中山總理誕辰日,血花劇社再次作為遊藝大會主角,在武漢三鎮開遊藝大會,並組織化裝遊行,盛況空前。
血花劇社成功的因素
黃埔軍校建立之初,校方便獨闢蹊徑地創辦了血花劇社。在當時廣東革命浪潮的推動下,血花劇社很快適應了社會變革的激情化需求,以靈活方式來活躍軍校的文娛生活,宣傳革命思想、砥礪革命信念、鍛造革命軍核心隊伍。在經過很短時間的校園實踐後,便走出校門,參與到廣東社會的公眾活動中。
血花劇社的各種演出均以鮮明的革命主題、幽默感人的技藝,直擊民眾的心靈,打造革命新氣象。同時,在革命戰事不斷推進的形勢下,血花劇社直接走向戰地宣傳服務,以文藝形式動員民眾,有力地配合武力攻伐,凸顯出現代革命文藝的強勢生態,留下了光彩的印記。
黃埔血花劇社成功的原因,除了政府的支持,還因為劇社演出的優點非常凸出:從編劇內容的安排,口頭表達,到形體舞台藝術暗示,其發揮的宣傳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而青年人的激情,更容易在舞台藝術中找到宣洩的途徑,其與舞台表演自身所可能帶來的參與感、快樂感、自豪感,以及大義曠世、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意識,更可能實現完美結合。而民眾方面,由於飽嘗長期的動盪、貧困的熬煎,飽受無盡的苦悶折磨,也更樂於接受新事物、新奇場景的刺激。
(作者係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刑照華
- pages: 66
- 標題: 黃埔「血花劇社」的演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