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清華大學百年│吳國禎

話清華大學百年│吳國禎

北京清華大學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對中國近現代史有重大影響,校長梅貽琦之後又在台灣「復校」,讓兩地清華都傳承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

2016113923

1901年9月,清廷被迫簽訂《辛丑合約》,賠償英、美、日、俄、法等11國白銀4.5億兩,史稱「庚子賠款」。1904年美國表示所得賠款過多,可用退款辦學,經中美商議,於1908年確定退款辦學的相關事宜。

1909年7月清政府外務部、學部會同設立遊美肄業館,專辦派遣學生赴美留學事宜。

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准成立清華學堂,4月29日清華學堂在清華園開學。

清華建校及數度更名

1912年10月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清華學堂和清華學校是留美預備學校,以「培植全才,增進國力」為宗旨,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方針,融匯中西文化,校風純良嚴謹,以外語好、體育好而著稱。

清華學校學制8年,分中、高兩科。高等科學生畢業後一般插入美國大學二、三年級。

1916年清華學校正式提出改辦完全大學,1925年設立大學部,同年設立國學研究院,開始向完全大學過渡。大學部設立後,新招學生不再是留美預備生。1929年留美預備部結束。從1909年至1929年清華共選送留美學生1,280人。

國學研究院旨在研究中國固有文化,使之與西方文化相溝通,開創了中西融合、古今貫通的新風氣。國學研究院採導師制,導師有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和李濟等人。國學研究院致力於培育「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人才,弘揚國學,雖然只辦了四年(於1929年停辦),只有70名畢業生,但影響深遠。

1914年11月5日,梁啟超來清華演講,題為「君子」。他以《周易》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清華學子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完全人格。「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遂成為清華的校訓。

1928年清華學校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至1937年已發展為一所有文、理、法、工四個學院,16個學系的綜合性大學。學校宣導教育自主、學術獨立。清華學子在五四運動、抗日戰爭,追求國家民族獨立的愛國運動中,均扮演了突出的角色。清華大學很快成為國內乃至世界上有名且有影響力的大學。

1930年代至今的發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合大學自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至1946年5月4日結束。在雲南的8年中,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教師們堅持嚴謹治學、優良學風,培育了許多傑出人才。抗戰勝利後,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三校分別遷回北平、天津復校。

梅貽琦在擔任清華校長任內,對清華大學的發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他於1931年任校長,至1948年冬離開。梅校長的名言是,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1955年,梅校長赴台,創辦位於新竹的清華大學,直至1962年去世。

1952年大陸院校進行了大規模的合併與調整,清華大學的農、文、理、法和航空學院大都調整轉去了其他學校。至此,清華大學成了以工科為主的大學。雖然,在1950至70年代,清華大學的師生在國家建設上發揮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該調整不可謂不是清華大學的極大損失。這個影響直到大陸改革開放後,才逐步得到消除。

198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的發展,清華大學也得到極大的發展。目前,清華大學設有20個學院,54個學系,已成為一所具有理學、工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和醫學等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在校學生人數達46,000餘人。今天的清華大學不僅在大陸,在國際上也稱得上是著名大學了。

清華在新竹「復校」

梅貽琦校長離開北平後,於1949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席代表赴法開會,隨後轉往美國商討清華基金保管及運用事宜。1955年,台灣決定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機構,研究發展原子科學,梅貽琦校長乃赴台籌議。同年12月,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成立,決定將校址設於新竹市郊。1956年1月,在台北成立籌備處,即是今日的「清華台北辦事處」,也稱「月涵堂」,以紀念梅校長。清華在台「復校」工作自此正式開始。

1956年9月,招考原子科學研究所首屆研究生,學習二年,畢業授予理學碩士學位。自此清華正式在新竹建校,由梅貽琦擔任校長。1964年設立大學部,由早期的核工、數學、物理和化學系所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8個學院,41個系所,學生人數12,000餘人。新竹清華大學不僅在台灣是數一數二的名校,在國際上也頗具名聲。

兩岸都有「清華人」

自辛亥革命後,中國歷史走入了一個新時代,清華大學正是伴隨著這個時代的進程而發展的。百年來,清華學子不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以「自強不息」自勉,以「厚德載物」的理想,在中華大地留下足跡。以後,隨著梅校長的遷移到台灣,也把這個歷史的傳承延伸到了台灣。

令人寬慰的是,兩岸的政治分歧,並不影響兩岸清華學子之情,兩岸清華擁有相同的校歌、校訓,和以紫色為標誌的校色。兩岸的清華學子在美國的校友會從來就是在一起的,大家不論來自海峽的哪一邊,都是清華人。

隨著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越來越多的新竹清華畢業生到大陸工作,在上海地區就至少有200多人,在北京地區也有上百人,這些地方都成立了台灣清華校友會。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國禎
  • pages: 69
  • 標題: 話清華大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