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中」的三個階段│水秉和
自從1949年中共建國以來,美國一直對中國進行不同程度的打壓、制裁和圍堵。中國在打了一場抗美援朝戰爭後就遭到西方全面封鎖;1972年尼克森破冰之旅後,中美關係大幅改善;1978年改革開放實施後中美建交,情況又進一步好轉。到了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美貿易量大增,中國的廉價商品紓解了美國的通膨壓力,而美國的跨國公司在大陸也賺得盆滿鉢滿。可是,2010年當中國的GDP超過日本時,華府感受到威脅,乃開始嚴肅對待中國崛起。從那時開始,美國的對華政策可分成三個總統、三個階段。
歐巴馬/希拉蕊階段
歐巴馬於2009年進入白宮,國內面對的是2008年末才爆發的金融風暴;國外面對的是中東亂局(阿拉伯之春不久後爆發)。在美國歷任總統中,歐巴馬智商與學養都高,但缺乏行政經驗。他治理的特點是理性、不走極端、信任各部門負責人,讓他們各司其職。對於外交,他把主要責任交給了政治經驗和人際關係都遠超過他的希拉蕊。希拉蕊屬於民主黨內的鷹派,支持各國的民主運動和打擊威權政府,政策上她仰賴美國的智庫體系和知名學者。
希拉蕊處理中東亂局非常失敗,尤其製造了利比亞的內戰,並導致駐該國的美國大使被殺。在歐洲,她鼓勵並實際支持烏克蘭的反政府運動,推翻了親俄政權(當時的操盤手是主管歐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盧嵐〈Victoria Nuland〉),這導致普丁介入和收回蘇聯時期送給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從戰略角度來看,在俄國的家門口一再鼓動顏色革命,不僅過於霸道,也很愚蠢,因為它必然會引起反彈。針對普丁拿走克里米亞,美國對俄國施加嚴厲制裁,幾乎導致俄國經濟崩盤,也促使俄中簽訂了爲期30年的油氣管道合同和戰略合作協定,從而鞏固了兩國關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俄國2013年的總統選舉中,希拉蕊發表支持反對派的示威活動,從此與普丁之間結下深仇大恨,促使普丁在美國2016年的大選中,利用社交媒體詆毀希拉蕊,替川普助選。這可說是一報還一報。
針對中國,她基本上仰賴哈佛教授約瑟夫‧奈 (Joseph Nye)的觀點,即對付中國最有效的辦法是離間它與周邊國家間的關係。實際政策的參與者是主管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培爾(Kurt Campbell),他正是在2012年慫恿菲律賓把南海糾紛告到國際仲裁法院的操盤手。當時如果中國示弱接受仲裁結果,那麼越南會馬上跟進,甚至馬來西亞、印尼和汶萊都會插上一腳,南海糾紛將沒完沒了,而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關係就會被徹底破壞。
2016年6月,就在仲裁案的決定宣布前,美國兩大航母戰鬥群浩浩蕩蕩進入南海,目的當然是威懾中國,並且在6月底為了隱藏身分,撤到菲律賓東邊布陣。這是中國國運的一個關鍵時刻。習近平下令三大艦隊向南海集合,在仲裁案出爐前一周的7月5日起展開軍演,大陸的網站也突然出現幾十輛載有反艦導彈東風21D的車輛在公路上行駛的視頻。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哈里斯也向艦上官兵宣布:今晚準備戰鬥。現在許多視頻詳細報導了這次中美處於核戰邊緣的故事。該次對抗雖已成為歷史,可是它的後果異常深遠。整個南海及爭端核心的黃岩島已在中國掌控之下,無論美國拉多少國家的艦隊來南海「自由航行」,中國在南海的地位已經無法撼動。在承認了這個現實的基礎之上,東盟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不但沒有破裂,並且正在逐步加強。
這個以軍事威脅配合法律訴訟的毒招美國沒有得手,但在商業貿易上,歐巴馬任內推出了「泛太平洋貿易夥伴關係(TPP)」方案,想把中國排除在外。還好川普一上台就把剛簽訂的TPP給廢了。
不過,上面提到的兩位,激烈反俄的盧嵐和反中的坎培爾,都被延攬到拜登的外交團隊,而且都從助理國務卿晉升為副國務卿。這可以看出,拜登早已決定,準備跟中俄兩國硬幹一場。
川普階段打貿易戰科技戰
川普是一個毫無執政經驗、思想膚淺、病態自戀的謊言大師,對美國造成的傷害還在繼續。除提出「美國第一」的口號外,川普有幾個堅定的信念:(1)美國對外國的貿易逆差證明,外國在占美國的便宜;(2)美國在世界各地駐軍是賠本生意,駐軍所在國應當支付更多保護費;(3)美國在中東打仗花錢太多、不划算,應該撤軍;(4)國際組織都是在浪費美國的錢,最好都退出來。他的信念跟美國二戰後的通盤設計形成強烈的對立面。
美中貿易多年來美國都有巨量的逆差,所以川普相信,抬高中國進口產品關稅,鼓勵美國企業返美生產,並強迫中國購買美國產品以縮減逆差。他的名言是:「貿易戰是好事,容易贏」。
2018年3月,川普發動對中國的貿易戰,除了削減逆差外,主要還有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讓、政府補貼等,條件相當苛刻,如果北京答應所有要求,那麼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經濟制度就會不復存在,這當然不可能,所以就開始了長達一年的13輪談判。北京用打太極拳的方式談判,終於逼得急於宣布勝利的川普做出讓步,答應簽訂局部協議。局部協議並未觸及中國經濟體制的筋骨。
考察貿易戰結果的評論幾乎都認為,貿易戰的勝方是中國。彭博社今年初的〈中國怎麼贏了川普的貿易戰,讓美國人付錢〉的分析,指出若是為縮減逆差的話,川普失敗了,因為逆差在2019年稍稍降低,但2020年卻創下新高;若是強迫中國增加購買美國貨,算是局部成功,因為中國答應超額購買美國的農產品,只是由於疫情,中國僅購買了它所承諾的一半;鼓勵美國企業回國生產是失敗的,因根據訪問結果,有80%的企業表示無意離開中國,即使少數決定離開中國,也不準備返美。此外,90%的新增關稅實際上是由美國消費者承擔。儘管如此,根據一項研究,由於貿易戰,2019年中國的GDP減少了0.3%,美國減少了0.8%,顯然是一個兩敗俱傷的局面。
川普取得成功的是科技戰,特別是在高端晶片製造方面,他終於部分遏制了華為5G在全球的發展,並迫使華為退出手機市場。此外,他以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爲由,將上百家中國科技公司納入「實體清單」,嚴重打擊了中國晶片的供應量和產業鏈。
拜登承接了川普反華政策
拜登上台後沒撤銷川普向中國加徵的關稅,也維持著川普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制裁,還在實體清單上增列了59家科技公司。川普下台前大規模增加美軍在南海和台海的自由航行,提高了訪台官員的層級,拜登不但沒有減少這種挑戰行為,還邀請了英、法、德、澳、日的艦隊到南海秀肌肉。最近他又命令中情局進行對病毒來源的調查,90天後提出報告。也就是說,拜登全盤接受了川普的反華政策。
北京對拜登的表現顯然不樂,所以不跟美國聯繫,而美國貿易代表戴琦、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和財政部長葉倫,最近都主動聯繫中國對口官員劉鶴與王文濤,舉行視頻會談,雙方都強調中美貿易非常重要。但中國相當明白:你不放棄制裁,還把我當敵人,咱們就耗著吧!
拜登與川普之間最大的不同是對盟友的態度。他要團結盟友共同對付中國。美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它在二戰後建立起來的聯盟體系,川普對盟友加徵關稅、增收保護費,並且態度傲慢,做決定時不與盟國協商,完全顛倒了美國的外交傳統。拜登了解聯盟體系的重要性,一上台就對盟國說:美國回來了!
簡言之,一方面拜登不放棄川普對中國蠻橫的打壓手段,另一方面則要修復遭到川普嚴重破壞的聯盟體制,然後在這兩方面都加碼。這就是美國制中的第三階段。他為什麼這麼做?第一,從美國國防部發表的白皮書,參議院一系列對中國不友善的法案和智庫的分析可看到,美國精英階層已取得中國超越美國的大勢必須加以阻止的共識;第二,單憑美國自己的力量已無法阻止中國的進程,必須聯合所有可以聯合的國家,做最後一搏。
G7、北約和拜普峰會
拜登為了跟普丁會晤,宣布放棄制裁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鋪設(峰會後又恢復部分制裁),可是沒事先通知最受影響的烏克蘭。用美國的俗語說,就是美國把烏克蘭扔到巴士底下了。當然,這是美國常做的事,並不奇怪。
美國媒體早就預測這個峰會不會有實際結果。事實也是如此,兩位領袖作秀迎來舉世矚目,卻沒什麼實質進展。拜登老早就知道,想要跟普丁和解,必須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國,也因此得放棄制裁,否則根本無法打破中俄之間的穩固關係。
G7和北約峰會才是重頭戲。過去5個月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丁僕僕風塵,拉攏歐盟、日本、韓國和印度,為的就是要在這兩個峰會中聯合所有盟國向中國發動總攻擊。他們將美國的霸權保衛戰披上了一層「民主與專制之爭」的外衣,抄襲冷戰模式。但成效如何呢?
二戰後,美國的GDP相當於世界的45%,歐洲飽受戰爭摧殘,又面對蘇聯,急需美國作為後盾。現在G7所有成員的GDP加在一起,也只有全世界GDP的30%,而且,除德國外,其餘6國都債台高築。G7的份量老實說有限。CNN報導,德、法、義不同意美國對華的強硬立場,會場氣氛不好,有一段時間還因吵得太凶而把互聯網關掉。最後,美國草擬的聯合公報被迫修改。事後馬克宏說:G7不是反中俱樂部。梅克爾也說,許多方面必須與中國合作,不贊成跟中國對抗。各國達成的一個協議就是弄一個世界級的B3W (Build Back Better World),想以此跟「一帶一路」抗爭,初步資金是1千億美元。梅克爾說,G7沒有這個資源。
接下來是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30國峰會,在此美國起草長達數十頁的公報改動不大而獲得通過,其中把中國定性為「系統性威脅」。北約是美國捆綁歐洲的最後一道防綫、堡壘。美國已輸掉了東盟,也無法在非洲跟中國競爭。它在中東的勢力已被俄國的介入和伊朗的抵制而大大削弱。因此,美國必須牢牢掌控住歐洲,抵擋東方勢力向西擴張,具體而言,就是阻擋中國的「一帶一路」把歐洲整合過去。
美國已是黃昏的帝國?
4月14日,拜登宣布,在今年9月11日前美軍要撤出阿富汗。阿富汗被稱為帝國的墳場:亞歷山大大帝、大英帝國、蘇聯的霸業都在此遭遇巨大的挫敗,蘇聯撤離阿富汗之後不久解體。現在輪到美國了。
美中兩國的體量已接近旗鼓相當,拜登希望盟國來扶持美國一起壓制中國,這是違背人性的。中國越強,吸引力就越大,只有排在第三位的日本願意跟美國聯合制中,其他國家除「五眼聯盟」外,要嘛就拒絕選邊站隊,要嘛就按照自己的利益選擇,而其利益越來越多地會向強者的方向移動。這是一。
歐盟和東盟最擔心的是核戰,因為如果世界再度陷入兩大陣營的冷戰格局,那麼發生核戰的可能性會無限擴大。最好的對策就是建立多極世界。這是二。
由於一連串的政策錯誤,美國不但在多次戰爭中元氣大傷,並且把原來認同西方的俄國和伊朗逼到對立面,與中國建立了長期合作的戰略關係。現在,中俄伊三國在反美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鐵三角。整片歐亞大陸在「一帶一路」的鏈接下,很可能會逐步走向一體化。相對而言,美、日、澳、英,尤其在英國脫歐之後,變成了邊緣國家。這樣就出現了大陸島對分散在不同海域的島國之間互相競爭格局。今後最根本的變化可能是陸權國家崛起,海權國家衰退。這是三。
如果整體來看上述三個階段,或說辯證來看,那麼,拜登階段應當是這個周期的結束。什麼周期呢?應該說是中國威脅到美國的霸權,因而設法阻擾中國發展的周期。這個阻擾的力道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廣,很可能會破壞世界的穩定,甚至引發戰爭。《經濟學人》將台灣定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水秉和
- pages: 54
- 標題: 美國「制中」的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