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家庭貧窮對社會經濟的威脅│戴肇洋

正視家庭貧窮對社會經濟的威脅│戴肇洋

2024總統大選,從目前朝野陣營各自所提出的諸多願景中加以觀察,除了較敏感的兩岸關係議題外,在追求勝選的考量下,朝野陣營仍然以「撒幣」補貼為政見的主軸,以爭取選民的支持,似乎較少針對近年來民眾極關心的薪資成長停滯所衍生的「家庭貧窮」問題,提出較宏觀的政見。此一現象是否會衝擊台灣社會的和諧,甚至波及經濟成長,令人頗為擔憂。

儘管政府不斷透過各種公開場合或媒體管道大肆宣揚,過去8年來,台灣經濟每年持續成長,甚至於新冠肺炎衝擊最為嚴重的2021年,國內生產毛額(GDP)仍創下6.53%的年增率;但民眾所感受的貧窮壓力卻又愈來愈深。誠如11月10日主計總處公布受僱人員薪資數據時指出,雖然今年前9個月總薪資年增1.57%,但同一期間消費者物價(CPI)漲幅達到2.36%,經物價平減後的「實質總薪資」年減0.78%,是近七年來同期首見衰退。

薪資未與產出同步成長

無庸置疑,過去兩年來,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從2021年8月突破2%的警戒值後,迄今始終居高不下,許多家庭經濟因實質總薪資成長不如通膨增加的幅度,而使得可支配的所得持續減少。不過,筆者認為,長期以來受雇勞工未能同步分享其所創造的產出,導致薪資成長呈現停滯現象,才是造成許多家庭感受到貧窮壓力的關鍵問題。

這些事實,或許可以從主計總處公布與受雇人員實質總薪資相關的「勞務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重」、「受僱人員薪資結構分布」、「個人所得差距」等三個指標的資料統計進行分析,皆自2016年以來持續呈現惡化,不斷創下新高現象,發現其端倪。

成長果實分配偏重企業

先從「勞務報酬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重」來說,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其中受雇勞工占比從2016年的44.09%,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43.03%,創下歷年最低;相對同一期間,企業營業盈餘占比則從35.06%,持續增加至36.53%,創下歷年最高。亦即近年以來,台灣受雇勞工能同步分享經濟成長果實的比重不斷減少,此意味著經濟成長果實在分配上偏重企業、忽略勞工的失衡現象,不僅未見改善,反而較前更加嚴重。

 再就「受僱人員薪資結構分布」而言,主計總處所公布的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資料統計顯示,屬於較為穩定所得的「經常性薪資」占受僱人員每月收入來源之比重,從2016年的68.5%,一路下滑到2022年的66.3%;相對同一期間,屬於較不穩定所得的「非經常性薪資」收入來源占比,則從17.6%持續上升到19.9%。此一現象背後反映的是,台灣受僱人員日常生活所感受的不安與日俱增。

家戶所得不均持續擴大

此外,若以「個人所得差距」進行比較,主計總處2022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統計顯示,依據「每人」可支配所得,排序後計算所得的差距倍數,雖從2016年的3.89倍,微增至2022年的3.93倍;但同一期間,每戶可支配所得最高的20%家庭每戶,和最低的20%家庭每戶之所得差距,則從6.08倍擴大至6.15倍,說明了家戶所得不均正在持續擴大。此外,加上租稅制度扭曲,使得台灣社會資產集中在少數家庭愈來愈明顯,貧富懸殊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

無庸置疑,在現行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資產朝向集中少數家庭,已成為全球各國的發展趨勢。目前台灣社會資產集中於少數家庭的現象,雖比南韓的12.2%、美國的18.1%低,但卻比法國的7.9%、日本的9.5%來得高。不過,如何改善弱勢家庭的貧窮困境、扭轉弱勢家庭子女的命運,讓社會對立及矛盾降低,進而讓經濟發展減少阻礙,是朝野陣營欲登大位者責無旁貸的任務之一。

畢竟,台灣多數家庭收入來自薪資所得,受僱人員薪資所得未能隨著經濟成長而有所增加,代表一般家庭收入減少。其實,從1998年起實施兩稅合一制度之後,勞務報酬占GDP的比重就一路下滑,相對企業盈餘占比則是一路上升,無形中提高了受僱人員的租稅負擔。此一現象,不僅影響許多家庭的日常消費行為,尤其在貧窮線之下的家庭甚至需要靠政府擴大救助,才能維持生計,若將接近貧窮線勉強餬口的家庭納入,其數字勢必更加可觀。

新政府須以智慧解決問題   

筆者不厭其煩地從受僱人員薪資指標日益惡化加以解讀,是希望朝野陣營能夠以謙卑關懷的態度,深入瞭解民眾期待因薪資成長停滯所衍生的「家庭貧窮」問題,並不能只靠「撒幣」或補貼解決,而是政黨及總統候選人必須提出如何改善投資環境、城鄉均衡建設、租稅制度改革、創造青年高薪就業機會、縮小貧富懸殊等政見,以新智慧來解決舊沉痾,如此才能讓台灣的社會更加和諧,進而加速構築更具有優勢的經濟韌性,因應全球日益競爭激烈的環境挑戰。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68
  • 標題: 正視家庭貧窮對社會經濟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