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之間的矛盾一時難解│徐勉生

美中之間的矛盾一時難解│徐勉生

喧囂紛擾的2023年終於結束。在迎接2024新年之際,世人莫不希望世界走向和平幸福。尤其,對世局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兩大強權領導人,習近平與拜登在2023年11月舉行會談,給世人帶來甚大期盼。即使美國為此次會談做出甚多努力,但因中美之間仍存在結構性矛盾,未來發展難以樂觀。

中美合作無法化解矛盾

拜登在會談前表示,兩國應負責管理競爭,美方希望朝此方向努力;拜登提到雙方面臨的全球挑戰,包括氣候變遷和人工智慧都需要共同努力。習近平則表示,大國競爭無法解決中美兩國和世界面臨的問題,「兩大國轉過身去不是一個好選項」,衝突對抗的後果誰都不能承受。習更明白表示:「這個地球容得下中美兩國,我們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機遇」。

表面看來,美中雙方都無意正面衝突,並且展現合作的意願。然而,習、拜進行閉門會談後,雙方並沒有發表聯合聲明,而是各自向媒體宣示立場。這顯示,中美之間根本的心結並未獲得紓解。

有評論者認為,美中雙方同意對在美國氾濫成災的芬太尼(Fentanyl)藥物進行管制,以及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合作達成共識,並恢復軍事對話,是此次會談的重大成果。因此認為此次「習拜會」奠定了中美新關係,中美可以走出過去6年的對抗衝突,邁向和平共處、合作發展的新模式。

事實上,和平共處、合作發展是中國大陸處理國際關係一貫的最高指導原則。但若說此次「習拜會」開啟了中美關係新模式,則是見樹不見林。因為即使雙方願意在若干議題上合作,但只要中美之間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不解,彼此的關係就不可能完全正常化。

美國霸權心態是矛盾根源

15世紀殖民主義興起後,歐洲國家就產生了強烈的優越感。工業革命之後,西方國家的優越感更為強盛。美國獨立後,憑藉廣大而肥沃的土地,吸引無數勇於追求夢想的歐洲移民前往新大陸,這些具有冒險犯難精神的拓荒者自立自強,使美國國力不斷向上提升,同時繼承了西方國家的優越感。

兩次世界大戰使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國家受創甚深。唯獨美國本土置身於戰場之外,不但毫髮無傷,反而因戰事促進了軍工產業的發展。戰後美國吸納了全球的人才與資本,成為世界超強,1991年蘇聯解體後,美國更一躍成為全球獨霸,國際地位處於巔峰。

美國不僅在綜合國力上獨步全球,也在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重要國際組織扮演主導角色。並藉由軍事、政治、經濟、金融等方面的優勢,成為國際秩序中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其國際角色也逐漸由援助者轉變為指導者,甚至成為干預者。受美國箝制的國家即使不滿,卻也無力反抗。如此一來,養成美國號令天下的習慣。美國在日本及韓國派駐軍隊,布置第七艦隊巡弋西太平洋,介入波灣戰爭、進軍阿富汗,顛覆伊拉克政權,參與敘利亞內戰,都是干預他國內政,主導區域紛爭的具體事例。

中國大陸在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引起美國高度警覺,深恐中國將威脅到美國在全球的獨霸地位,改變二戰後由美國一手主導的國際規則與秩序,因此極力打壓,試圖遏阻中國大陸的發展趨勢。

台灣議題是矛盾的焦點

在此次會談中,習近平明白要求美國除了在口頭上「不支持台獨」外,還要以具體行動實踐此一立場,包括停止武裝台灣,更應積極地支持兩岸和平統一。但拜登除了重申「不支持台獨」,卻堅持繼續提供台灣防禦性武器。

拜登甚至要求大陸不要介入台灣的總統大選。美國對台灣總統大選的影響力人盡皆知,拜登如此表態等於宣告,對台灣大選發揮影響力是美國的專利,不容許他人攪局。

表面看來,中美在台灣議題上相互較勁,各有堅持、互不相讓,是中美之間的重大矛盾。各方評論者也聚焦於此項爭執。其實,這只是淺層矛盾,美中之間更深層的矛盾在於,中國大陸根本不認為美國有權介入台灣議題。

兩岸分隔的現況是中國內戰造成的;既然是內部糾紛,理應由兩岸中國人解決。2015年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談,就是向世人發出這個清楚的訊息。美國就台灣議題與中國較勁,欠缺正當性。而且,美國介入台灣議題,完全是基於其全球獨霸地位,中國無法接受。但是,如果中國綜合實力不能與美國平分秋色,甚至超越美國,就不得不暫時忍受國際政治的殘酷與現實。

不過,國際局勢不是一成不變的。習近平2013年6月在美國加州與美國總統歐巴馬會談時表示,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2022年11月,習近平在印尼峇里島會見拜登時,又首度說出「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這些均顯示,習近平的視野已從太平洋提升至整個地球,充分說明了中國面對美國的態度已出現根本性的改變。這種自信是前所未有的。

在中美消長日益明顯的趨勢下,目前的國際局面將持續多久?將來會不會發生決定性的變化?或許不久後便能見分曉。

(作者係退休大使)

附加資訊

  • 作者: 徐勉生
  • pages: 44
  • 標題: 美中之間的矛盾一時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