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黨競爭將主導未來四年政治格局│曲兆祥
一場引起世人關注的台灣大選在1月13日畫下句點,其結果毫無意外地由民進黨主席賴清德獲勝,延續了民進黨的政權。此結果當然讓許多期待下架民進黨的人感到失望,特別是被寄予厚望的國民黨連續三次輸掉總統選舉。國民黨若不能重新找到生存發展的利基,它將面臨的挑戰,就不僅僅是輸掉這一次選舉了。
筆者在本刊上一期(125)發表了〈2024是一場改變不大的選戰〉一文,文中已預測賴清德將贏得選舉,但會輸掉立法院的過半席次,而且我還說了一小段政治學研究的科學性話題。其實,當時我的潛台詞就是提醒讀者,即便是對藍軍勝選抱持很大期待者,也不能忽略事實。科學就是事實,它不會隨著個人的喜好而改變。
柯文哲是選戰勝負的關鍵
從2023年3月起,幾乎所有民調都顯示,代表賴清德的那條綠色曲線一直居於領先,這告訴我們,除非選戰結構由三、四邊,轉變成兩強對峙,否則賴清德肯定會贏。所以當去年11月23日君悅酒店的最後藍白大咖協商破局後,其實大局就已底定,剩下的只是贏多少的比例還在變化中。
從上述說明的邏輯來看,決定這場選戰最後勝負的關鍵人物是柯文哲,他若完全遵照「六項協議」執行的話,今天的結果就有可能轉變。但可惜的是,國民黨的領導層相信,即使沒有白色力量的結盟,單靠自己也能打贏選戰,所以在藍白合破局後開始操作棄保,結果雖然招回了一些淡藍選票,但也極可能促使一些淡綠選票回籠,況且藍軍愈是鬥志昂然,小綠綠回營的愈多。這一點從賴清德的得票率站上四成可以看得出來,因為賴雖在競選過程中一路領先,可是鮮少突破四成。
換言之,柯文哲26%的得票率,其實多少是遭到藍綠兩軍施展棄保手法後的結果。因此,如果我們做出「柯文哲有三成得票率潛力」的命題,應該是合理而且可以被論證的。
台灣已進入溫和多黨制
這就是說,經過這場大選,「台灣政治生態結構已經正式進入三黨競爭的結構」,也就是政治學理說的「溫和多黨制」。當然,這個假設必須經過論證,以及未來用量化數據進一步做檢證。
從論證的角度來說,其實光是憑這一次的投票數據,並不足以證明三黨競爭的結構已成形的假設,因為總統大選的數據40:33:26(只取整數),固然可顯示三強鼎立的結構,但區域立委的選票結構就又不是這麼回事,但不分區立委的政黨票卻又顯示三黨鼎立之勢,這不禁讓人懷疑前提的假設。因此我們只能將前提假設修正成「台灣的政黨體制已正式進入不穩定的三黨競爭體制」,或許就更能符合事實。
此外,台灣的政治史也存在著反證。2000年總統大選也是三足鼎立,當時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的宋楚瑜一口氣拿下400多萬選票,只以有限的差距輸給陳水扁。而且在次年的立委選戰裡,宋楚瑜剛成立的親民黨拿下46席立委席次,其聲勢絕不下於今天民眾黨的柯文哲。可如今親民黨不但失去立委席次,而且政黨票只剩下0.5%,與鼎盛時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就有人評估民眾黨將會步入親民黨後塵,說柯文哲將是另一個宋楚瑜。
柯文哲不會是另一宋楚瑜
事實是否會照這條理路重演一次?筆者認為,誰也不能預測,但有一些事實大家必須理解。親民黨的支持者絕大多數是從國民黨支持者中分裂出來的,宋楚瑜擔任過國民黨秘書長,也代表國民黨當選過台灣歷史上唯一的省長,這個黨和其領導人與國民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當國民黨面臨生存危機時,一點棄保操作就能使親民黨丟盔卸甲,可是民眾黨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該黨的主力支持者幾乎都是年輕選民,其中一些原先還是綠營支持者,他們這輩子可能從來沒投票給國民黨,所以民眾黨可以說是一個台灣原生的政黨。
柯文哲本人就更不必說了,他是228受難者後代,長久參與民進黨活動,並支持民進黨選舉。2014年他首次參選並勝選台北市長,也是與民進黨聯盟的戰果,他從頭到腳恐怕沒有一個細胞與國民黨相關。所以,即使將來民眾黨的發展不如預期,那他的問題也會出在他跟民進黨之間的齟齬,以及民眾黨本身的問題,這與親民黨的難題是不同方向的。
未來四年是民眾黨關鍵期
因此,筆者幾乎可以斷言,民眾黨甚至極有可能主導未來四年台灣的政局發展。雖然它只有8席立委,只占7%的席次比例,可是它卻有很大的發言空間,再加上它的「空戰」能力,以及網路支持者的創造話題、應和聲量,都會增加該黨在政治公共論壇裡的論政實力,這會帶給國、民兩大黨極大的壓力。而這些恐怕還只是觀察到的現象,民眾黨最深不可測的能力是它對青少年的吸引力。
礙於學術倫理,一般民意調查不會以20歲以下的青少年為抽樣對象,但用田野觀察方法就可以輕易發現,柯文哲對他們存在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力。相反的,國民黨及其領導人對這些青少年來說,指名率和辨識率都極低;民進黨較國民黨好一些,可是明顯無法跟柯文哲比較。對比之下,國、民兩黨可不慎乎!政治是靠實力說話的,可偏偏台灣出現了這麼一個政黨,它靠的是用潛力說話。未來四年民眾黨雖小,可是它的影子卻會很高大。
(作者係台灣師大政治所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曲兆祥
- pages: 16
- 標題: 三黨競爭將主導未來四年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