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減少舉債避免「財政幻覺」│王有康

政府應減少舉債避免「財政幻覺」│王有康

近年來蔡政府特別預算全數舉債,導致納稅人不知不覺中低估了政府的支出成本。大選後立法院朝小野大,可望獲得監督,降低民眾的「財政幻覺」。

舉債容易出現「財政幻覺」

「財政幻覺」(fiscal illusion)是指一國政府收入資訊不夠公開透明,納稅義務人無法察覺公共支出的租稅價格,以致在享受公共財之際,容易低估政府公共支出的真實成本,因而支持政府提供更多公共財,導致政府支出不斷擴張。

「財政幻覺」通常發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對某些規費低估,尤其是當政府所提供的服務是針對人們感到愉快的事,人們對該項服務所支付的費用不感覺是負擔。例如,政府在收取汽車牌照費時,由於繳交牌照費的人已經花了更多的錢買車,新車掛牌所帶來的快樂遠大於繳交規費所帶來的負擔,此時人們通常不會對繳費產生排斥,也就可能低估規費帶給自己的負擔,從而傾向不反對政府增加公共支出。

此外,政府舉債不像課稅會讓民眾立即感受到被課稅,反而會因政府舉債籌措財源,讓這一代人享受到公共財,因此容易出現「財政幻覺」。其實政府舉債有相當高比例的財源會由下一代繳稅承擔,也就是公債會產生代際移轉。

近年來蔡政府許多特別預算計畫均以舉債支應,導致債務不斷增加,2023年底,中央一年期以上的債務未償還餘額已達5兆8,188億元,加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2023~2024)2,098億元,新式戰機採購(2020~2026)2,322億元,以及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2022~2026)2,370億元,累計未償還債務餘額已高達6兆4,978億元。

普通、特別預算應明確定義

台灣審計部在2023年7月表示,多項特別預算都是以舉債支應,造成近年來債務不斷增加,以稅收支付特別預算或公共支出的好處是,不用像舉債一樣,債務到期必須連本帶利償還。不過,政府公共支出大量依賴舉債,容易造成歲出大於歲入溫水煮青蛙式的「財政幻覺」,政府在不知不覺中不斷舉債,助長了政府債務出現螺旋式惡性膨脹。最新數據顯示,中央政府2024年累計發行一年以上未償還公債已來到6.809兆元。但公債最後還是要靠租稅來償還,為了維持財政穩健與避免將來外在經濟不確定造成財政短絀,政府不應以舉債支應特別預算。

事實上,目前《財政紀律法》第14條允許特別預算在計畫執行期間,舉債累計合計數不超過「執行期間」總預算加特別預算合計數的15%上限。該法立法原意是考量國家發生國防緊急事件、經濟出現重大變故、或是重大天災時,政府有必要跨年度對內或對外舉債籌措資金,因而「排除」中央總預算和特別預算「當年度」舉債額度合計數,不得超過當年度總預算加特別預算15%的限制。

這次台灣立委選舉總算出現朝小野大的情況,往後四年或許不會再發生執政者藉在立法院過半席次,讓行政部門引用《預算法》第83條第4點:「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將原本是普通預算即可執行的計畫改以特別預算編列,全數舉債支應的情形;例如「食品安全建設計畫」中的子計畫「強化衛生單位食安治理檢驗效能及品質」,以及「提升新興傳染性疾病醫藥品及食因性病原檢驗研究量能及標準化」等,按照預算法的精神似乎不具有急迫性,以普通預算編列,並以稅收或前期歲計剩餘來挹注所需經費即可,但目前這些子計畫卻全數以舉債籌措計畫經費。

特別預算占歲出比例太高

台灣主計總處統計2023年度總預算債務舉債1,736億元,特別預算舉債2,128億元,共計3,864億元,占當年度歲出總額(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2兆9,319億元的13.17%。2024年度總預算債務舉債1,721億元,特別預算舉債3,719億元,共舉債5,440億元,占當年度歲出總額(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2兆8,818億元的18.87%。

雖然《財政紀律法》排除了《公共債務法》第5條第7項中央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每年度的舉債額度,不得超過其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之15%的規定,但《財政紀律法》第14條規定,中央政府以特別預算編列年度舉債額度,於特別條例施行期間的舉債額度合計數,仍不得超過該期間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合計數的15%。換言之,如果執政者把特別預算計畫期限拉得愈長,就愈不受《預算法》中「執行期間」15%的限制。

建議試辦「參與式預算」

現在許多國家,例如美國、巴西都開始實施「參與式預算」,讓民眾自己決定錢從哪裡來,支出成本要怎麼分擔?也就是議會在審查歲出時,讓公民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公共預算決策,將資源逐步轉移到公共服務或較貧窮社區,促成各種基層社區組織的發展。建議賴清德不妨先由一些小型工程開始做起,相信對於減少「財政幻覺」必定有所裨益。

(作者係廣東海洋大學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王有康
  • pages: 52
  • 標題: 政府應減少舉債避免「財政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