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識半零落-悼念林毓生、張灝有感│龔忠武
林毓生、張灝雖非知交,但為舊識。在台大、哈佛的校園裡,曾經留下我們縱情笑談天下事的聲影;那時我們正是「浪遏飛舟,糞土萬戶侯」的年齡,如今二人都已成古人,我也是「身軀倦、鬢已秋」的老翁,真是歲月不饒人!
林、張皆典型自由主義者
林毓生(1934.8.7-2022.11.22)當年在芝加哥大學,師從自由主義大師海耶克(Friedrich Hayek, 1899-1992),但由於論文寫的是五四時期的學術思想,所以經常來哈佛,向當時美國的中國思想史大家,我的論文指導教授施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請益,所以見面的機會不少。
林毓生這個人生就一副嚴肅的面孔,總是不苟言笑,就連平時聊天,也像在談論嚴肅的學術問題。他的父親是實業家,家道殷實,自然青少年時代過的是順風順水的日子。
張灝(1937.8.24-2022.4.20)的父親是立法委員,一直隨國民政府播遷,所以教育從未因戰火而中斷,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到哈佛深造,都是順風順水。沒有在家鄉住過一天,他和我的祖籍都是安徽滁縣,但對他而言,那只是名義上的祖籍而已。張灝人很隨和健談,樂於提攜後進。
林、張二人,都是典型的中國自由主義者,雖然都是殷海光的大弟子,但他們由於在美國的研究院中泡過,林在芝加哥,張在哈佛,所以其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上遠遠超過殷海光,而且二人對中國自由主義都有創發,充實發展了中國自由主義,使自由主義在胡適之後,到達另一個高峰。
林、張二人在將自由主義中國化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林提出創造性的轉化,張提出幽暗意識,都很有新意。二人對自由主義的解讀,同以費正清、施華慈為代表的哈佛學派一樣,都構建了自己的典範(paradigms),這是值得肯定的。
但他們同胡適一樣,在引進自由主義時也碰到同樣難題,就是在中國以崇尚群體價值的儒家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滋生個人主義的土壤。胡適的辦法是,引用他老師杜威的實用主義,也鼓吹漸進的點滴改良論,反對當時他的論敵李大釗的積極革命論,也即根本改造論。
林、張二人各有創見
林毓生在《中國意識的危機》一書中,大量論述胡適的思想,卻有意忽略胡的政敵李大釗的思想,因而脫離了中國的主流思想。林是個激進的自由主義者,明知中國傳統文化容不下個人主義,所以就提出了創造性的轉化,改造中國傳統文化,以適應自由主義,他謂之「創造性的轉化」。
張灝論學,同他隨和的個性一樣,取兩用中,走的是中庸調和路線,採取溫和的自由主義立場,例如他對衝決一切網羅的譚嗣同的激進改革思想,採取一種同情的立場,頗多肯定之處,在中國自由主義者中,這是很難得的。這也是他同林毓生的極端自由主義立場,判然有別之處。
張提出的幽暗意識概念,應該是受荀子「性惡論」的啟發,不是他個人的獨創,所以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很難說像林毓生一樣,是個人的創見。這是要加以區別的。
自由主義者碰到共同問題
總而言之,林、張二人對中國近現代史的解讀,都是從形式到形式,從概念到概念,與社會的客觀存在,所以都是似是而實非,隔鞋瘙癢,最終難免都走進了死胡同。這不僅是林、張二人的悲劇,也是中國自由主義命定地走上蠟炬、春蠶的悲劇。
中國近現代史的動力是億萬勞苦大眾渴望解放,任何政治派系、思想流派忽視了這一點,必然走向失敗;孫中山的國民黨、胡適的自由主義學派,之所以失敗的根源,就是盲目地抄寫西方的自由主義,成為他們的奴僕。
不幸的是,胡適在海外的信徒,當然包括林、張二人,依然堅持自由主義的信仰,以致走進了死胡同。
歷史昭示,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後的毛澤東主義,才適合中國的國情,解決億萬群眾的需要:質言之,就是對內搞土改,滿足廣大群眾的基本需求;對外堅持反帝,打了朝鮮戰爭、越戰。這都是蔣介石政權和胡適之流的自由派,絕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
悲夫,在悼念林、張兩位大自由主義時,海外(台港)的中國自由主義者一仍舊慣,傳承他們的自由主義史觀、世界觀,仍然沉浸在他們的唯心史觀和世界觀裡,而洋洋自得,不知反思。中國自由主義者的悲劇依然體現在鄧小平時代,曲解誤讀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基本思路,鄧要的只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不是私有制和多黨政治,所以六四時期,以嚴家其、劉再復、柴玲為代表的海外自由主義者,將中國自由主義化的奢望再次失望了,幻滅了。
紀念林、張二人時,應當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檢驗,而不是再次宣揚他們走不通的自由主義之路。海耶克說,社會主義是通向奴役之路,實質上,在中國搞自由主義才是通向奴役之路。所以,在悼念林、張二位自由主義者時,應該問:自由主義在中國為什麼沒有生存的空間?而不是再次宣揚他們失敗的思想,重走他們失敗的道路。
總之,歷史地看,林毓生、張灝二人的凋零,標誌著近現代中國的經典自由主義時代正式結束,今後的中國走的將是黑格爾所謂的正反合的辯證法之路,就是將毛、鄧思想合二為一之路,既堅持人民民主,又實行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
(作者係旅美體制外歷史學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龔忠武
- pages: 78
- 標題: 舊識半零落-悼念林毓生、張灝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