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族性格看兩岸未來│韋伯韜

從民族性格看兩岸未來│韋伯韜

大一統是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其形成過程源遠流長,有歷史因緣、地理因緣、人文因緣等。雖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夏商周以來的4100年歷史中,大一統的時間占七成以上,是常態、正常;短暫的分裂(秦之前的春秋戰國520年,秦之後三國南北朝311年與五代十國宋金西夏372年)是變態、異常,這樣的分裂狀態其實是為統一做準備的。

依此民族性格看兩岸未來,其選項只有統一,不論方式是和平還是武力,沒有任何大陸領導人敢於放手讓台灣獨立,而去承擔千秋罵名:歷史的罪人、民族的敗類。

歷史上對於促成國家大一統的人物,率皆被歸類為民族英雄,如秦皇、漢武、成吉思汗、康熙。就連致力於大一統而功敗垂成、未竟其功者也是英雄,如岳飛、狄青、祖逖、范仲淹。相反地,導致國土分裂者率皆被視為民族敗類,國人不齒,遺臭萬年,就連鄉民、家族都不能原諒,遠如蔡京、秦檜,他們分別葬送了北宋與南宋,秦檜的跪相一直在西湖邊供人唾罵。近如李鴻章,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予日本,成為辛亥革命的主要討伐對象,就連主要隨員馬相伯(之後棄政辦學而成為復旦大學、輔仁大學的創辦人)也遭到池魚之殃,其母過世前,也始終不願見他一面,作為最沉痛的譴責,成為他個人畢生的遺憾與創傷,也成為歷史的一個鏡頭。同樣一個歷史印記是。陸游臨終時所留下的噲嘆:「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大一統的民族性格,在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記載很多,形塑成為根深柢固的文化。《孟子梁惠王》梁惠王問孟子:「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定於一。」國家之所以安定於一統,有天候、地理、民族、歷史、生產、運輸等需要。分裂的諸小國,無論應對天災、互通有無、化解怨仇、抵禦外敵,均有難以克服的困難。

至漢朝董仲舒,反覆強調大一統思想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明確提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漢朝體現「大一統」的強大力量,享國400餘年,歷經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光武中興,與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之威彪炳史冊,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稱為漢族,也陸續融合了周邊民族。動亂分裂的時候,「人心思漢」,勾結外力分裂國土者,視為「漢奸」,而且「漢賊不兩立」。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格爾次(Clifford Geertz)在《文化的解釋》說:「文化不僅是服飾習俗、生活的形態與傳統,它更是思考方式、計畫策略等無形的規範。文化直接影響思想形態,使你在事件發生時,根本不會想可不可以那樣做,而是本能的反應。它是無形的控制,你以為你在執行你的自由意志,其實它是千百年文化加諸你身上的規範。」

洪蘭教授進一步詮釋,「讀書人的風骨,是知識分子的良知,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是無需提醒的自覺。有文化的人不會『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他會處處為別人著想,不會己所不欲而施於人。文化是在讀聖賢書後所啟發的良知,這是為什麼『士大夫無恥是為國恥』」。決定社會成敗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

由大一統根深柢固的文化形塑出來的民族性格,對於兩岸未來的統一,就是14億人民「根本不會去想可不可以那樣做,而是本能的去反應」,就是這個無形的規範,沒有其他選項。

中國的歷代版圖忽大忽小,在幾千年前,連福建、四川都不是中國的,福建只有土著。如果強調台灣古時候不是中國的,表示台灣可以獨立,這是一種錯誤的心理暗示,能不能夠獨立靠的是武力,而不是靠講道理。美國從英國獨立出來,前前後後戰爭打了多少年,不打仗能夠獨立嗎?不衡量自己的能力,想要獨立,只有帶來生命財產的災難。

回頭看一看美國跟俄羅斯,加州要獨立,會不會打仗?中亞小國沒有出海口,想要脫離俄羅斯獨立,會不會餓死?至於用一些錯誤的歷史觀,暗示台灣人應該拋棄中華文化,不必講禮義廉恥,那更是愚蠢,不知道文明的進步需要有人文基礎,講行銷、創新,也要有故事,把長期累積的中華文化基礎消滅了,沒有歷史文化,怎麼會有動人的故事?

中國之外,歐、非小國林立是常態,但也逐漸向大一統轉向,眼看烏克蘭就要滅國而併入周邊國家了,以色列也岌岌可危。歐盟在建立歐洲聯軍之後,繼貨幣的統一、軍事的統一後,財政的統一與政治的統一就會水到渠成。當今天下雖舉世滔滔,亂象不斷,想要獨立的地區所在多有,如英國的蘇格蘭、加拿大的魁北克、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甚至美國的德州,但成功者鮮少。兩岸的未來更是如此!

(作者係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財金系教授、前行政院主計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韋伯韜
  • pages: 78
  • 標題: 從民族性格看兩岸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