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建縣始末及風土人情|張健豐

嘉義建縣始末及風土人情|張健豐

作者騎著單車漫遊嘉義市舊城區及附近(包括北香湖),看著狹小的巷弄、數不清的古早味小吃、隨處可見的廟宇,不禁引發思古之幽情。

嘉義城因狀似桃子,有桃城之稱。現今豎立著嘉農(KANO)投手吳明捷雕像所在的噴水池原址一帶,即當地人俗稱的桃仔尾。

嘉義市是現今都會區中屬最迷你的城市,人口約27萬人。300多年來由清代舊城區開始所發展的街道,雖路窄卻不擁擠,也沒什麼紅綠燈,適合旅人以緩慢悠閒的節奏漫遊。尤其是配合台鐵最近所開放的雙鐵列車,從外地帶著自己心愛的腳踏車,一天內便可串連整個嘉義市的街道小巷。

在巷道內騎乘沿途,可清楚聽到街坊鄰居聊天的聲音;也可探訪到隱身於巷內的小廟宇,它和街道的廟宇一樣,在附近道路上面都會懸掛著一個個燈籠來迎接香客。還有包括柑仔店的老商店,讓人想起兒時嬉鬧的美好時光。

嘉義縣古名為諸羅縣

在台灣入清後的1884年,當局設縣治於鄭氏(鄭成功)故營址,取諸山羅列之義,命名諸羅縣,隸台灣府,轄區包含整個台灣中北部。置縣後,以民少番多、距離台灣府城(指尚未升格直轄市的台南市行政區域)遙遠,且縣署(縣政府)、北路參將營(相當今日北台灣陸軍總司令)皆在開化里佳里興(今台南市佳里區禮化里)。直到20年後奉文,文武職官俱移歸諸羅山,縣治始定。即今日嘉義市的舊城區。此時築起了木柵城,周長680丈,設有四門。城內首先發展了以十字街為主的街肆。

十字街指的是今公明路與吳鳳北路交會處一帶,此街係縣城南北門與東西門交會的街道。根據1717年介紹嘉義風土人情《諸羅縣志》所附的縣治圖,其附近明顯的地標有紅毛井、城隍廟(1715年建)、睢陽廟等,至今依舊屹立在原地。可作為了解桃城建置的參考指標。

以諸羅縣的行政中心─縣署(今東區區公所所在地)為中心。位於「縣署之左(指該縣署面向中國大陸,坐東朝西的左邊)」的紅毛井 ,開自荷蘭,因台灣先民稱其紅毛人以名。「方廣六尺,深二丈許;泉甘洌於他井。相傳居民汲飲是井。則不犯疫癘」。鄭成功占有諸羅後,「有吳智武者鎮守斯地,重修之。」同樣位在「縣署之左」的睢陽廟,1689年「耆民募建,年久傾壞」。1709年「參將張國、守備黃元驤重建,俗呼元帥廟」,因該廟祭祀唐代因安史之亂而殉難的張巡、許遠兩位將領,又稱雙忠廟。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正氣歌》裡有「為張睢陽齒」自勉。據成大歷史系石萬壽教授的研究指出,此廟的源起乃是當年鄭成功攻取台灣時,部隊裡招募許多金門籍的士兵,他們將故鄉雙忠廟的香火帶在身上派駐諸羅山的智武營,士兵解下香火建此小廟祭拜以解思鄉之苦,成為此地漢人最早修築的廟宇;另外,也傳說是鄭氏官兵自大陸福建泉州恭奉保生大帝神像來此,作為屯田守護神所建的保生大帝廟,在縣治西門外.1701年「耆民募建」。1723年城池範圍向西北擴張,而使其形狀頗似桃子,該廟遂被納入城內,即今天的仁武宮。

18世紀末改名為嘉義縣

到了18世紀末,因清乾隆皇帝嘉勉諸羅縣民抵抗林爽文的民變時,所呈現的忠義之忱,便將縣名改為嘉義。此時因居民眾多,其祖籍及信仰也有差異,因此民間自行規劃分區,以作為各寺廟勢力範圍的依據,嘉義城遂分為內城九境,外城七境。各境各有其守護神,較大的廟可以管轄數境。如現今文化路夜市的嘉義市第二商場(中央市場)內便座落著一間不大不小的土地公廟,它就是以「關廂境」為名稱的廟。而在米街境的三山國王廟(廣寧宮),其廟前為糖仔市,據說現今廟附近商業及建築用地皆曾是該廟的廟產,可見其富裕程度。此時不只城內熱鬧,連城外也發展街肆。如西門外通往水堀頭(水上)的店仔尾街(今文化路之西的中正路一帶);今日隱匿於南門圓環邊的「崇陽古道」;北城門和東城門的通道─雲霄古道,「剖香腳文化節」為一年一度的最大盛事。

20世紀的嘉義

到了日據後的1906年,一場嘉義大地震摧毀了清代的嘉義舊城,城區內的住家受損嚴重。日本政府便趁機推動嘉義街的市區改正計畫,今日嘉義市中心的棋盤狀街道與圓環,就是此時打下的基礎。例如往西經噴水池到火車站的嘉義市大通(現今的中山路)、「二通」(中正路)等等。當時為了興建今日的民族國小,南門之保南境的土地公廟遂遭拆毀。而位在水涵口的土地公廟神像及虎爺也只能寄住在前述的三山國王廟。

到了1936年,又有「眾神歸天」的皇民化政策,在這場廢廟運動中,包括睢陽廟在內的眾多廟宇神像四處流落。直到光復後,才又重新恢復或擇址重建。反觀,位在嘉義市北郊的北香湖,附近的300多年老榕樹,卻被日方規定包括嘉義農林學校(嘉義大學前身)學生在內的民眾,需到此維護清掃環境,敬禮參拜。因此地早年位居通往嘉義縣城的官道旁。日方宣稱1895年日本明治天皇叔父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率軍到此督戰,而親王後來被尊崇為台灣守護之神,故此地被稱作神聖之地。該樹於1969年遭大火燒毀,信徒乃於原址興建「松柏宮」(取「松柏長青」之意)小廟。

北香湖之名,出自來台纂修《諸羅縣志》的陳夢林(1670-1745)於9月重陽到此,「風從北來,香氣蓊勃」,隨後看到「湖面東自台斗坑凡數折而匯縣治之眾流」、「此地之荷獨與梅菊爭奇吐艷於北風凜烈之際」,便命名北香湖。從此,「北香秋荷」成為古諸羅八景之一。該湖後由嘉義市政府重建,已於去年9月底開放,但新任市長卻將「北」字去除,正式命名成「香湖公園」,實為不智。

嘉義市舊城的東門外有一個空軍眷村,「寶島一村」編劇王偉忠就是在此出生的。該眷村的美食形成了全省知名的「民國路美食街」,也逐漸形成了著名的「空軍市場」,嘉義的方塊酥也是自此開始成名。2005年該眷村被拆除後,不少地方掛上「原空軍市場」招牌賣起眷村菜。除此,嘉義舊城區及周圍還有不少知名的古早味小吃。尤其是忠孝路與光彩街的東市場。飲品有青草、杏仁茶、楊桃冰、粉圓;熱食有雞肉飯、魯肉飯、碗粿、筒仔米糕、排骨酥湯、筍干排骨湯等。還有,位在文化路夜市中段之嘉義市第二商場前,有讓旅北南部人懷念的番茄拼盤,用的是紅中帶綠俗稱「黑柿仔」的番茄品種,沾料是薑末、醬油、白糖。相信旅人在漫遊桃城之際,一定能品嚐到嘉義的人情味。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76
  • 標題: 嘉義建縣始末及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