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林口地方傳說|葉志杰
下福「留店」神跡
新北市林口區頂福、下福兩里,昔稱小南灣,是林口溪沖積山谷的聚落。溪流出海口兩側,分別有圓仔山、大崙尖山兩座小山。而出海口海灘,亦左右分為黑、白兩色,傳說黑龍、白蛇兩精掌管這兩山,到了夜晚就會閉合,保護山谷聚落村民。
後來,居住半山大楓腳(頂福里8鄰附近3棵老楓樹)有一店家,目睹過往商旅行頭奢富、出手闊綽,竟起邪念,以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等理由,強留旅客夜宿大楓腳。待深夜人靜,先伺機搶奪財物,後一不做二不休,殺人棄屍大海。此事傳開,地名「留店」(閩南語為留君住下)不逕而走,即後來的「劉店」。另一說為「流店」,早期該段距離長且無任何店家,沿途走下來並無任何歇腳之處,後在此設有商家,以解決長途跋涉的農夫或商旅之苦。後經一場大豪雨,山上洪水沿現址後大山溝直洩而下,沖走該店家,故名為「流店」。
惟上述惡行因時間久遠,不免外傳啟人疑竇。後有失蹤者家屬,邀得術士以銅針、黑狗血(未婚女子經血),灑於黑龍、白蛇交會處,破壞二者神力。至此,兩山夜間不再靠攏關閉,形成一開口,山谷村民也就得不到保護,天災人禍連連,居民逐漸外遷而稀少,但留店之名流傳至今。
打鐵潭鐵聲說
打鐵潭位於頂福里1鄰周厝附近。相傳日據時期,每逢天候變化,該潭即發出鏗鏘聲,音似打鐵,故稱「打鐵潭」。
關於打鐵潭地名的由來,訪談當地耆老,得到幾種說法:
首先,早期住民至林口開墾,需要鋤頭等農具,打鐵店遂相伴而生,故該處早期有打鐵店,此說法可信度較高。其次,該地土壤含鐵成分高,土質較為堅硬,混以黏土、聚水成潭。或說今頂福周厝下方,林口溪的兩條野溪支流在此匯流處,因谷深狹窄,致常有落葉阻塞;當水流挾帶落葉,自高處掉落、冲入該潭時,拍擊水聲也似打鐵。
「二媽」由來
林口沿海地區民眾奉祀的觀音佛祖,為無主廟的「二媽」,每年由不同地區民眾輪流請回供奉,被稱為「巡迴觀音佛祖」。據說「二媽」巡迴輪祀的風光背後,藏著一段「代人受過」的辛酸故事。當年若非為了保護竹林山寺的觀音佛祖「本尊」,使其免於被日本人「神佛升天運動」焚燬,也不會有今之「二媽」。
竹林山觀音寺位於菁湖里13鄰竹林路325號,奉祀十八手觀世音菩薩尊像。清嘉慶6(1801)年,由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大媽、二媽、三媽到台灣來,由「大坪頂」地區(五湖、五坑、龜山)信徒恭迎大媽尊寶像,而由「十八坪位」輪流奉祀。
昭和12(1937)年,日本政府積極進行「皇民化運動」,禁絕台灣人的宗教活動,企圖燒燬該寺神像。後經地方仕紳陳隆、陳添秀兄弟設法暗中奉祀觀世音菩薩尊像,而得以保存下來。當時日本政府禁止恭迎輪祀過境,引起林口民眾憤慨。隔年(1938),信眾向日本當局請求建寺,由於日本戰事緊張,為安撫民心,始獲准興建日本風貌的寺廟。遂由鄉紳黃永茂兄弟,捐出2甲多土地,是年動土興建,於昭和14(1939)年完工。經鄉人王金生取蘆竹庄、林口庄、龜山庄各一字,稱「竹林山寺」;恭迎寶像入寺奉祀。二次大戰後,信徒吳水向觀音媽許願,為了還願,在1948年召集信眾,於原地擴建閩南式寺廟,翌年完竣,並改成「竹林山觀音寺」
太平里地方耆老表示,戰爭末期,盟軍大肆轟炸台灣,但林口卻屢投不中,據說是因為盟軍投下來的炸彈還沒有著地,就被一名白衣女子的裙擺接住。日本人調查後懷疑,這名白衣女子就是竹林山觀音寺供奉的觀音佛祖。日本人擔心白衣女子做法,對日本人不利,於是在林口展開全面搜索,計畫將竹林山寺觀音佛祖焚燬,以絕後患。虔誠的信眾擔心觀音佛像遭日人搗毀,於是仿照原觀音神像,另外雕刻一尊觀音像,若是東窗事發,也可以充當替身隨時為「本尊」犧牲,於是有了「二媽」的誕生。
林口人深信神力無窮,日本人到戰爭結束都沒有搜到本尊。「二媽」因此免於受過而保存下來。大戰結束,林口信徒為了感念恩澤,由林口、蘆竹、龜山地區信徒輪流「過爐」奉祀二媽。輪值的爐主通常會起新厝,風光供奉「二媽」,每次一年,隔年再「過爐」給新爐主。「過爐」時家家戶戶殺豬公,擺設流水席,是地方的一大盛事。
義民爺廟義勇香座
林口下福里縣道106旁,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祠。殿內供奉木牌一方,刻有「皇恩敕贈褒忠眾義勇香座」字樣。
據說,該小祠所供奉者為清乾隆51(1786)年林爽文事件時,陣歿之士民。但當地居民卻說,「義民」是指明朝末年被西班牙人所殺害的義民。不論哪種說法,都難以查考。不變的是,下福住民對此祠極為尊崇,每逢年節,必以酒餚供奉,如祭祀祖先。於是又產生另一傳說,謂此祠可能是供奉該地住民的來台祖,遂有人稱此祠為「唐山祖」。
總之,林口下福的義民爺祠由來頗久。1977年4月,林衡道調查全台名勝古蹟,林口列入就是竹林山觀音寺及義民爺祠,可見其重要性。
絲線嶺藏幽谷
絲線嶺為縣道106往下福、林口發電廠方向,經湖南里後一條約5米寬的幽靜小徑,路兩旁遍植相思樹、尤加利樹、竹林,充滿山林原野風光。這段山頂稜線即是「絲線嶺」,為南側林口溪、北側寶斗溪的分水嶺,成因為紅土台地礫石層(又稱林口層)受到沖蝕崩落,稜線越趨窄小,像條絲線孤懸谷間而得名。
向西再經過「十字溝」到「寶福橋」後,視野豁然開朗,草木溪谷盡在腳底。
石敢當信仰
這座石敢當位於嘉天宮附近,是台灣島少見的石敢當信仰。距離石敢當約十公尺處,有一小祠,祭祀著外營將軍及白馬將軍,其信仰來源不明。
林口台地面的東北方,觀音山略可屏障,但大部分區域地勢開闊,每逢冬季東北季風來襲,幾無遮蔽,風力強勁。西北部谷地因地處背風面,風勢較小。沿海地帶受東北季風影響,海岸線近乎與東北季風風向平行,常颳起亂石飛沙。
一般而言,石敢當多設於村落路衝之處,學者多認為有鎮煞、擋風功能。而在林口鄉境內的石敢當,因地處北部濱海之地,可能也具擋風的功效,然真正的意義則尚待研究。
(作者系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博士生)
附加資訊
- 作者: 葉志杰
- pages: 84
- 標題: 新北市林口地方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