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來勢洶洶,要小心防疫│何邦立
根據世衛組織(WHO)的數據,全球在今年1月上旬新增確診15,154,666例,新增死亡43,461例。目前全球感染Omicron者已超越Delta變異株,成為主流毒株。近幾周的資料更顯示,Omicron傳染力更強,依照歐洲目前感染的速度,兩個月內會有超過半數的歐洲人口感染Omicron。不過,經核准的疫苗可以提供良好保護力,防止重症及死亡。
美國1月10日通報,一天新增135萬例新冠確診病例,再創單日新高,改寫一周前通報的103萬例紀錄。在7天平均新增確診數據方面,10日數字比兩周前增加3倍,來到平均日增逾70萬例。Omicron急遽擴散,也恐將導致更新、更危險的病毒株產生。
Omicron傳染性高
華盛頓大學與德州大學的疫情模型顯示,Omicron變異株在美國傳染已達到高峰,住院和死亡率將升高。美國衛生部1月11日統計,目前至少145,900多人染疫住院,超越去年1月142,000人的紀錄。儘管諸多研究顯示,感染Omicron者重症機率較其他變異株低,公衛官員仍警告大量病患可能會壓縮醫療資源。美國部分醫院基於病患增加、醫護人力短缺,已暫時停止某些開刀手術。
Omicron與Delta相比,致病性有明顯減弱跡象。一部分是因為病毒自己的進化;一部分則是因疫苗接種及之前感染所產生的免疫力。其次,mRNA疫苗對預防COVID-19感染已經力不從心,但防止重症和死亡的功能依然有效。
疫苗接種可防止重症
1月11日,美國白宮首席防疫顧問佛奇說,不論有沒有接種疫苗,大概美國每個人都會感染Omicron變異株,但有接種疫苗者很可能不會住院或病逝;和已接種疫苗者相較,未接種者病逝的風險高出20倍,重症住院的風險高出17倍,染疫風險高出10倍。
西方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民眾的需求、疫苗的功效及傳染病學的特徵,盡可能保持社會正常運轉,希望能在今年夏季之前達成「群體免疫」,將COVID-19變成可以承受的地區性傳染病,每年高危險人群可在一定季節接種疫苗預防感染。
至於中國大陸,目前Omicron已傳入天津、河南、廣東。以它的高度傳染性,動態清零將會越來越困難,成本也會越來越高。目前來看,靠疫苗來阻止傳播已不太現實。想把COVID-19完全阻絕在國外,短期或有可能,但三五年或十年能做到嗎?新冠病毒可以等,人和國民經濟可不能這麼等。COVID-19一旦在其他國家常態化,傳遍中國恐怕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因此,對年長者和有慢性病者的重點保護,將成為世界各國今後防疫的重點。
疫苗注射vs群體免疫
自2020年12月8日英國人接種第一劑新冠疫苗後,到今年1月,全球已有18種疫苗、200多個地區開始接種,總施打超過96億劑。當英、美等國疫苗接種一劑的比率超過四成以上後,疫情會開始趨緩,政府也逐步解封、允許民眾脫下口罩。
而原是全球疫情最穩定的台灣,一年前人們接種疫苗的意願相對低落,去年5月中旬雙北社區疫情大爆發後,全台疫情急速升溫,才出現一針難求的狀況。之後疫苗陸續進來,民眾也隨著疫情升溫願意接種,目前疫苗涵蓋率第一劑已突破81%、第二劑逾72%,唯75歲以上高風險族群仍有四分之一未曾注射,是一大隱憂。
有關疫苗是否能成為終結疫情的問題,必須從疫苗研發、採購、保護力、風險評估等方面全面解析。光靠打疫苗達到群體免疫、避免感染很難,因為打疫苗僅可預防重症。
COVID-19疫苗持續接種,但變異株仍不斷肆虐,歐美國家因感染的患者極多,逐步形成群體免疫。台灣與中國大陸一向採清零的政策,未從群體免疫著手,現在沒有機會達到群體免疫。民眾更應注重多層次防護,例如做好個人防護工作,並且接種疫苗等。
Omicron傳播速度快、嚴重程度輕微為上呼吸道感染,部分呈現疫苗免疫逃脫現象。完整的兩劑疫苗覆蓋率仍是重要關鍵。目前台灣完成兩劑注射者占72 %,仍低於安全阻隔的需求標準。許多國家如以色列、新加坡、中國大陸、韓國覆蓋率皆已超過85%,仍有逃脫的現象,因此打滿兩劑,實比打第三劑更為重要。目前台灣第三劑注射率僅及6%,恐怕遠水救不了近火,更何況其保護效力並不明確。
第三劑應打哪一種疫苗?
有關第三劑加強注射,如考慮保護力與安全性(避免副作用),應以混打為原則,建議前兩劑如打AZ,應混打BNT或半劑量的莫德納為佳;前兩劑若打莫德納或BNT,加強針應改打AZ。至於打高端次蛋白的,第三劑可打AZ、BNT或莫德納。台灣當局將高端列為第三劑混打對象,又讓人民自行承受出不了國的風險,真是自欺欺人。
最安全的次蛋白疫苗Novavex,用作第三劑混打對象,其效果比較排名仍殿後,更何況高端。高端總注射不及150萬劑,死亡37人,每百萬死亡率高達25人,安全性甚至比AZ還差,其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迄今仍未釋疑。
台灣超前部署却漏洞百出
打第三劑疫苗避免感染的效果仍存疑,因此儘管注射了足夠的疫苗,為避免Omicron病毒,民眾應減少出門、避免群聚及外食,出外要維持社交距離、戴口罩,仍是防疫的最佳對策。
對傳播力強勁的Omicron變異病毒株,雙層布製的口罩實無防護效果,最好是醫用口罩在內、布質口罩在外,N95口罩雖阻隔力較好,但應該留給高風險場域人員佩戴,日常生活是否能戴得住也是個問題。另外,疫苗護照並非解方,指揮中心應設立輕症治療園區更為重要。
最近英國衛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研究顯示,無論兩劑AZ疫苗、或打加強劑,或兩劑BNT並打加強劑,只要沒有三個月補一劑,保護力就會很快失效;針對「有症狀感染者」的保護力只有50%左右;若算入「無症狀」的帶病傳播者,真正的防染病保護力恐怕更低。
春節將至,海外遊子、台商大批返鄉,台灣清零政策早已難保,目前已成社區感染,當初的「7+7」檢疫標準就欠思量。桃園機場入境旅客篩檢,須等48小時才知道結果,換言之,這兩天期間就是破口。新加坡等地早已落地PCR快篩,一小時檢查結果出來後,即刻分流管制。
目前全台3.17萬房的防疫旅館,顯然不足以容納春節約4萬人的返鄉量能,再加上全台474家防疫旅館中,符合規定的竟只有75%。桃園機場群聚事件看來為多條傳播鏈,但目前醫事、防疫人員、高接觸第一線工作者,已施打第3劑者僅有224,621人,明顯不足以面對變種病毒入侵。政府應考慮等到相關第一線工作者的第3劑接種率提高後,再開放其他民眾施打。
防疫政治化會有嚴重後果
中央疫情政策偏差極大,境外移入確診病例以自美國入境者最多,指揮中心未列美國為重點高風險國家在先,引發爭議後,則乾脆宣布取消重點高風險國家。這種掩耳盜鈴的邊境政策,與2020年武漢已無疫情卻限制小明入境,同樣是政治考量、雙重標準,這種政治防疫被立委們痛批毫無理性。
總之,接種疫苗幾乎沒辦法阻絕病毒傳播。面對Omicron,疫苗護照無助於辨認是否不帶病毒,若自以為安全,反而讓醫院與學校陷入風險。中央指揮中心應建置分流作法,設立簡易檢疫所(輕症治療區,也可謂方艙醫院)。
(作者係醫學院退休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何邦立
- pages: 60
- 標題: Omicron來勢洶洶,要小心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