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電動車面臨歐美關稅挑戰│李沃牆

大陸電動車面臨歐美關稅挑戰│李沃牆

中國大陸不僅是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市場,電動車的發展速度更是驚人。然而,美國及歐盟均針對大陸出口的電動車課徵高關稅,這舉措除了政治操作外,也是歐美保護主義的再起。

美中貿易戰持續延燒,除了嚴峻的晶片禁令外,拜登於5月14日宣布,要對中國大陸生產的電動車關稅從25%提升至100%之外,鋰電池的關稅也從7.5%提高到25%,意在保護美國汽車製造商,免受廉價進口產品影響;阻止大陸商品湧入美國市場,避免美國綠色科技產業的成長受到衝擊。而歐盟執委會自去(2023)年10月開始,以抽樣的方式對比亞迪、上汽集團和吉利汽車三家大陸電動車企啟動反補貼調查,目前已取得進展,預計從7月4日起對大陸製造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關稅。其中,比亞迪將被加徵17.4%、吉利汽車20%、上海汽車集團將被加徵最高額的38.1%關稅。

大陸電動車成長速度驚人

自2009年大陸穩居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市場後,2021-22年間汽車出口接連超越韓國及德國,去年銷量占全球三分之一,迎頭趕上日本,而躍升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不可諱言,大陸電動車過去在政策支持及產業競爭下,吸引許多國際電動車零組件企業及新創公司前往投資,進而帶動電動車零組件的發展優勢。尤其,在AI及各類感測器、軟體技術快速發展,同時又是全球鋰電池主要生產國的優勢下,一路急起直追。如今非但是電動車製造大國,亦為全球最大消費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於近期突破50%。

國際能源總署(IEA)於今年4月出版的《2024全球電動車展望》(Global EV Outlook 2024)提到,2023年全球電動車將近1,400萬輛,占全部車種的18%。比起2022年多了350萬輛,成長35%。而大陸製造了超過一半的電動車,而全球銷售中國占了60%、歐洲25%、美國10%。預測今年大陸將售出1,010萬輛電動車,全球歐洲將售出340萬輛,美國將售出170萬輛,而世界其他地方的電動車銷量將少於150萬輛。至2025年,電動車將達2,500萬輛、2030年達4,000萬輛,占各類汽車總和銷量的30%。

大陸電動車歷經30年發展

大陸電動車能有突飛猛進的成果,其實是歷經30年的循序漸進發展出來的。大陸在1990年代初即開始探索能夠減少環境污染,擺脫燃油汽車的技術,實現汽車大國的發展路徑。自「八五計畫」至「十一五計畫」期間,循序漸進地研發,不繼尋求突破,成功培育電動車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2007年發布《新能源汽車生產准入管理規則》,揭開產業規範化管理的序幕。2009年又發布《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5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新能源汽車銷量占乘用車銷售總量5%的發展目標。2012年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確立以純電驅動為主的技術路線,以及2020年的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關鍵零部件技術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緊接著就是進入市場化發展和對外開放階段,《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等政策陸續出台,讓新能源汽車產業對外擴大開放力度,也提升了國際競爭力。2021年後在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下,新能源汽車出現高速增長。2022年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銷售占比近八成,其中比亞迪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次年更擠進全球汽車銷售量第9名。

比亞迪在歐洲的純電動車銷量每年均實現翻倍暴漲。今年1-4月大陸出口至歐洲的電動車銷量正式出爐,歐洲前20大品牌榜中大陸品牌占3席,其中比亞迪銷量7,890輛,同比暴漲5倍之多,位居第16名。位居大陸純電動車歐洲銷量榜第三,僅次於沃爾沃與名爵。

美課高關稅係政治炒作

拜登政府已投入數十億美元補貼美國電動車和電池在本土生產,而將大陸進口汽車關稅從25%提高到100%,是為了提高福特(F-US)、通用汽車(GM-US)和特斯拉(TSLA-US)等國內汽車製造商的競爭力。但若了解北美汽車產業的實況,會發現關稅議題更偏向政治議題,而非對來自大陸真正威脅的回應,因為在美國銷售的大陸汽車數量非常少,影響有限。陸方指責美方課徵高關稅,無異將經貿問題政治化,並將其定調為美歐的「保護主義」再起,實不利於全球化發展。

自美中貿易戰至今,以美國為首的自由世界陣營對於與大陸「貿易脫鉤」、「去風險化」的呼聲始終不斷,大陸電動能產業面臨各種阻力。首先,在美國晶片出口禁令下,大陸如何提升自主研發能力,解決被「卡脖子」的問題。其次,歐盟已宣布正式開展對大陸進口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包括比亞迪、上汽和吉利),以決定是否開徵反傾銷關稅。

大陸面對挑戰需積極克服

除電動車100%關稅外,美國對大陸進口的汽車徵收27.5%關稅,此一貿易壁壘讓大陸汽車業向美國出口變得困難。近年大陸電動車快速崛起,業者競相出海,表面上雖風光無限,但因內卷嚴重、價格戰激烈,僅有少數業者如比亞迪能保持獲利,多數業者苦不堪言,最後只會剩下為數不多的全球性企業。上述這些問題均有待逐一克服。

有道是,「窮則變,變則通」。預知美歐對大陸電動車將實施新的關稅政策,大陸企業除考慮轉進歐洲建廠,或建立合資企業外,也打算將製造銷售重點轉向東南亞、拉丁美洲和中東等新興市場。比亞迪去年接管了位於巴西東部工業城卡馬薩里(Camaçari)一個廢棄的福特工廠,將用於生產電動及混合動力汽車、巴士和卡車底盤以及電池材料加工。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李沃牆
  • pages: 56
  • 標題: 大陸電動車面臨歐美關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