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課稅情況探討│王有康
隨著世界各國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的使用者越來越多,相關的法律問題也浮上檯面。本文以下介紹美國、日本與台灣對加密貨幣課稅的情況。
美國加密貨幣課稅情況
虛擬貨幣是一般比特幣、以太幣等使用區塊鏈技術發行幣種的統稱詞彙,更準確的用語應該稱為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近幾年加密資產的受歡迎程度在世界各國均有所提升,中非共和國與薩爾瓦多甚至將比特幣視同流通的法定貨幣。美國是世界上加密貨幣,尤其是比特幣,交易量最集中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將虛擬貨幣定義為:記錄在加密安全分散式帳本上的任何數字價值表示的數位資產,數位資產不是真正的法定貨幣,因為它們不是美國的硬幣和紙幣,也不是任何一個國家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
此外,美國國稅局將加密貨幣視為課稅的財產,這意味著,如果加密貨幣的市場價值發生變化,其時價比投資者當初買進的價值高,投資者在交易中出金,就會產生資本利得或損失,如果有獲利,持有人必須為售出的加密貨幣繳納稅款:如果一方是出於商業活動,收到另一方以加密貨幣付款,收到加幣貨幣的一方需將其作為商業收入並繳稅。又,如果當事人成功開採加密貨幣,或因在區塊鏈上完成工作而獲得獎勵,需將其視為普通收入,繳納稅款。例如,如果當事人甲以6,000美元的價格購買1個比特幣(BTC),3個月後以8,000美元售出,那麼按照短期資本利得稅率,當事人必須為2,000美元的出金收益納稅,若出售持有資產不到一年的利潤,以美國2023納稅年度來說,稅率在0%到37%之間,具體稅率則取決於當事人申報實質所得的多寡而定。
日本加密貨幣課稅情況
根據日本《支付服務法》(PSA)和《金融工具與交易法》(FIEA),如果當事人在上一課稅年度購買或出售加密貨幣,收入超過20萬日圓,必須在所得稅申報表上申報加密貨幣的總額。換句話說,如果當事人從投資加密貨幣賺取的收入低於20萬日圓,並且沒有申請稅收減免,便不需要將加密貨幣出金獲利作為年度申報所得稅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當事人為醫療費用減免,或家鄉稅收減免申報稅款,必須同時申報投資加密貨幣所得利潤,即使加密貨幣出金獲利未超過20萬日圓。日本的加密貨幣稅率最低為5%,最高為45%。
特別的是,日本政府規定加密貨幣損失不能從納稅人所得收入或其他資產中扣除,只有房地產、商業和林業收入的損失才能從收入中扣除,而加密貨幣不屬於這些類別。日本曾經對投資人逃避加密貨幣稅,以違反所得稅法判處監禁並罰款,這表明日本稅務機關認真對待投資人加密貨幣的逃稅行為。
台灣加密貨幣課稅情況
台灣金管會將加密貨幣定調為「虛擬商品」,當前加密貨幣課稅的原則是「出場後」才算數,只要投資者的盈利資金沒有提現到銀行帳戶,就不會產生實際盈利。加密貨幣有了盈利匯到銀行帳戶,也就是出金後才會課稅,繳稅的情形分為「境內所得」與「境外所得」兩種。
(1)境內加密貨幣交易所得:如果投資者在台灣交易所購買1個比特幣,成本價100萬美元,並在漲到120萬時,於台灣交易所出金並兌換成新台幣,就會獲得約600萬新台幣的利潤,產生了「境內」財產交易所得,必須依個人所得稅規定,納入所得申報納稅。
(2)境外加密貨幣交易所得:如果投資者是在境外交易所購買比特幣,並在該交易所出金兌換成泰達幣($USDT)或美元(USD),透過電匯或其他方式匯回台灣,則會被視為「海外所得」,依台灣現行所得稅法規定,投資人申報年度的境外所得若小於新台幣100萬元,可以不用計入「基本所得額」,又投資者若欲列購買成本,必須向國稅局提供相關證明文件,佐證加密貨幣買入成本的真實性,否則國稅局將預設購買成本為0。此外,台灣金管會在2021年要求合法設立的交易所完成洗錢防制法,落實KYC(know your customer)實名認證制度,依現行規定,只要在台灣交易所出金的金額在新台幣50萬元以上,交易所便有義務向法務部調查局申報該筆交易。
結語
總之,加密貨幣不屬於任何國家所發行的法定貨幣,本質上屬於高風險的投機性虛擬金融商品,有些人或企業會利用加密貨幣,來掩護販毒走私等地下經濟不法交易,甚至逃稅。由於加密貨幣不是國家發行的法定貨幣,2022年曾發生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破產的情形,同年5月,全球第三大穩定幣的Terra USD(UST),以及其姊妹貨幣Luna價格崩盤,造成加密貨幣投資人損失慘重,血本無歸,連交易所都有倒閉或被駭的風險,因此,建議用戶交易加密貨幣獲利,立即兌換成美元穩定幣($USDT、$USDC等),並存放在自己託管的錢包中,由自己管理,才會有「自己的錢自己管」的安全感。當然,持有$USDT、$USDC也並非零風險,他們還是會產生跟真實美元脫鉤(decoupling)的可能性,因此,投資者進行加密貨幣投資,務必要做好風險管控。
(作者係廣東海洋大學台籍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王有康
- pages: 60
- 標題: 加密貨幣課稅情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