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戶、鎖鑰、雙刃劍:台灣與大陸關係新論│朱雙一

門戶、鎖鑰、雙刃劍:台灣與大陸關係新論│朱雙一

台灣與大陸在人口、土地、自然資源、經濟總量等方面差距很大,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然而,大陸與台灣也絕非13億人之大,對2,300萬人之小的「大象對麻雀」、「巨無霸對小不點」的關係。

古代先祖先賢—從清朝初年的施琅、郁永河、藍鼎元,到清朝後期牡丹社事件、甲午戰爭、乙未割台時的沈葆楨、陳季同等人,都用了幾個詞:「門戶」、「鎖鑰」、「關鍵」等等。如施琅說:台灣「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藍鼎元在詩中寫道:「台灣雖絕島,半壁為藩籬。沿海六七省,口岸密相依。台安一方樂,台動天下疑」;沈葆楨稱:台灣為「南北洋關鍵」、「中國第一門戶」。乙未割台時陳季同〈弔台灣〉詩中有「強調彈丸等甌脫,卻教鎖鑰委塵埃」之句。

沒有其他的辭彙,比「門戶」、「鎖鑰」、「關鍵」等詞,更適合於形容台灣與整個中國,或者說台灣和大陸的關係了,那就是雖然小,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台灣和大陸是一命運共同體,這一說法很對,但還可說得更具體些,那就是:房屋的主體和房屋的門戶、鎖鑰關係,屋內人和「守門人」的關係。這一關係是由台灣的特殊、重要、優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不過,這是一把「雙刃劍」。

台灣是中國的門戶

一方面,台灣作為整個中國的門戶、鎖鑰,在外來侵略中必然首當其衝。對於歐洲殖民者來說,台灣是其前往中國東南沿海乃至其廣大腹地的必經之道,這也是台灣在明末即為西班牙、荷蘭等所入侵,19世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又成為重災區的原因。

對美國而言,要從其美洲本土前來亞洲大陸,必經日本和台灣,所以從19世紀中期起,美國就眼盯著日本和台灣,最早撬開閉關鎖國日本西化維新之門的,就是美國,直至目前,日本仍被美國所實際控制,成為它在亞洲的橋頭堡;而台灣也在某種程度上為美國所掌控。

對日本而言,台灣是它通往東南亞、澳洲、印度洋、富產石油的中東乃至文明開化的歐洲的生命線,所以日本早就對台灣垂涎欲滴,甲午戰爭後求割的兩塊土地,遼東尚可放棄,對台灣卻是緊抓不放。即使1945年戰敗投降,它對於台灣也並未徹底死心,釣魚台事端及近年來台灣親日仇華思潮的興起就是明證。台灣在歷史上是整個中國遭受外來侵略和殖民最多的地區,與其大小差不多的海南島相對就平靜得多,原因在此。

另一方面,台灣在歷史上,又是中國最得風氣之先的地區。這在清朝劉銘傳時期就是如此,甚至更早的鄭成功時代就是如此。對整個中國來說,要走出去,就要通過台灣這個門,在古代如此,在現代、甚至在當前中國要推行和平發展、「一帶一路」戰略,都是如此。這不僅是說,要衝破第一島鏈,或往東南亞、印度洋要經過台灣海峽,而且是說台灣是整個中國對外開放最早、開放程度最高、積累最多的經驗和人脈的地區,這個意義上,它能發揮的也還是門戶、鎖鑰、關鍵的作用。

台灣應擺正自己的位置

然而,「門戶」是屋子裡的人往外走的通道,卻也有可能成為強盜進入屋裡搶劫的通道。其間的關鍵,取決於屋裡人是否足夠有力、強大,以及他對於這個門戶、鎖鑰是否有足夠的重視。與此同時,也取決於這個門戶、鎖鑰、守門人自身的抉擇:是要當屋裡人向外的通道,或是要當強盜入戶的通道。

歷史上,曾有過因為屋裡人的衰弱,或對這個門戶、鎖鑰不夠重視,而使鎖鑰委落塵埃,守門人遭殃,而屋內人也遭殃的事例。至於因門戶、鎖鑰、守門人的背叛而讓屋內人遭殃的情形,則還沒有出現,至多也只是嘴巴喊喊,並沒有成為事實。我相信,在一般、正常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

目前重要的是,房屋本身、屋內人和門戶、鎖鑰、守門人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

大陸方面,要充分認識這一門戶、鎖鑰的重要性,要知道,如果這個門戶不是向自己開啓的,而是向強盜打開的,要想和平發展,將遇到極大的障礙,事倍功半甚至功敗垂成。所以說,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所在。台灣如果不當中國向外的門戶,而要當外來勢力入戶的門戶,可能將再次淪為強權的附庸、外來大國的新殖民地,或是發生兩岸之間的大衝突。

那麼,台灣是否有中間路線可走?既不當中國向外的門戶,也不當美、日外國勢力入戶的大門?答案是:沒有!這是由台灣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也是從台灣的歷史可證明的。

300年前郁永河就寫道:台灣「所處在東南五達之海,東西南北,惟意之適,實海上諸國必爭之地也」、「不知我棄之,人必取之」。藍鼎元也寫道:「荷蘭與日本,眈眈共朵頤」,只要將荷蘭改為美國,就和現在的情形一模一樣。或者說,台灣如果不是為中國所有,也必為美國或日本所有。台灣想要獨立,實為地緣政治、大國博弈所不允許。

因此,明智之舉是融入整個中國的和平發展戰略中,成為這一戰略向外開啓的門戶,這是台灣的契機,也是其前景之所在,民眾福祉之所在。智者識之!

(作者為海峽兩岸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朱雙一
  • pages: 34
  • 標題: 門戶、鎖鑰、雙刃劍:台灣與大陸關係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