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遇到美國霸權│汪榮祖

當中國遇到美國霸權│汪榮祖

近年由於中國崛起,美國人感到其霸權受到挑戰,哈佛大學甘耐迪學院的艾理森教授(Professor Graham Allison)就有鑒於中國將要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勢必會挑戰美國的「太平洋世紀」(Pax Pacifica),而中國之崛起既全面又快速,在一個世代的時間總產值就從小於西班牙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因任何快速興起的強權必然會動搖現狀,故作文警告不要掉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引起廣泛的討論。連習近平於2015年秋天到華府做國事訪問時也提到此一名詞,他認為中美之間可以避免這一陷阱。

修昔底德是古希臘史家,《奔羅尼西亞之戰》(The Peloponnesian War)一書的作者,該書指出,那場長達27年的希臘城邦戰爭(西元前431年至404年)之所以不可避免,即由於雅典崛起,挑戰到當時的霸權斯巴達(Sparta)所致。今日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就是指新興強國或引發「當道霸權」(ruling power)的疑慮與恐懼,而導致兩國最終不可避免的衝突,或因新興霸權不滿既定現狀而發難。

不論何種情況,在激情、妄自尊大、莫名恐懼、過度榮譽感,以及自以為是的意識形態煽動下,往往是兩國交戰的爆發點。新舊強權之戰確實是無可忽視的歷史教訓,古代既有雅典與斯巴達之爭,之後從1500年以來15件類似案例中有11件導致戰爭,再想想德國統一後超越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於是在1914 及1939年德國挑戰,英國反制,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其實,新興的日本與美國爆發太平洋戰爭亦復如此,當下中國的崛起又將如何?

中美應互作調整以免衝突

艾理森之意希望中美兩國能知前車之鑑,互作調整以免衝突。歷史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解釋其當下情勢與戰略目標,中美之間的歷史經驗迥異,價值觀與戰略矛盾也大,衝突狀態雖然形似,但情勢與前史大異,無論時空與政經都不可同日而語。

今日中美之間的經濟密切相關,有異於希臘城邦各自的貿易系統。雅典與斯巴達為兩個比較孤立的城邦,不像中美之間千絲萬縷的大國關係。兩國雖異而相互競爭,但有太多在經濟、社會、文化上的合作與互動,更何況還牽涉到許多其他國家。更重要的是,兩國都擁有威嚇性的核子武器,誰也不敢挑起核戰的風險。冷戰期間美蘇關係緊張,連古巴危機都沒有導致戰爭,即歸功於恐怖平衡。當前中國在東海與南海伸張海權,確保主權,雖觸動美國海洋霸權的敏感神經,但鬥而不破之勢,顯而易見。此外,中美兩國都有諸多亟待處理的內部問題,諸如經濟改革、人口老化、社會福利、貧富不均、提升教育、環境保護、氣候暖化、國土安全等都急須趕快處理。換言之,國內的挑戰比來自境外的挑戰更為嚴峻,雙方都希望維持國際上的穩定,勢必要努力尋求和平解決爭端,美軍的強勢只是作態而已。

世界已不可能由一國獨霸

與中國崛起相對的是美國衰退,美國人自己已經在討論美國霸權能否長久?多年來的緊縮能否重振?美國總統歐巴馬2012年提出的「國防戰略指針」(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就曾被批評為缺乏威力,軟弱不振。若美國國內的政治與經濟問題不能成功地解決,干預國際事務不夠公平正義,軍費開支不能節制,美國的國力非僅不能重振,整個結構性邁向衰落便勢不可免。至於中國是否有意取代美國的霸權?霸權轉移是否必然會引發衝突?

霸權之間衝突的例子大多見之於崇尚軍國主義與強權政治的近代歐洲。中國作為新興強權長久以來自稱不稱霸,立場甚是一貫,美國人或不信以為真。如果中國真講王道而不講霸道,真正是和平崛起,美國也能調整其態度與行為,和平相處的大國關係未嘗不能建立並持久,更何況,今後的世界已不可能任由一國獨霸,無需爭霸,也就不會墜入修昔底德陷井。

作錯誤的類推是誤讀歷史,有負於慎行之睿見。明代史家於慎行慧眼認為歷史經驗非不可學,唯須得法,若謂「天下之事,有異情而同形者,當曹操伐吳之時,則降者亡而戰者勝;及魏鼎既成之後,則戰者敗而守者全。何也?前之形未成而後之勢已定也」。如只知其勢而不知情,正好學錯了歷史經驗,反之亦然。同理,「天下之事有同事而異功者」。春秋時代晉文公圍曹,威脅發曹人冢墓,使曹人懼而入曹;然而燕攻齊,燕軍真盡掘城外冢墓,激怒齊人而敗燕軍,用計同而成敗異。

相同的一件歷史事件,由於情勢的不同,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學習歷史先例而不知情勢有異,很可能適得其反,反而會學錯了歷史經驗,甚至造成難以挽回的災難。

(作者係中央大學歷史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