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雙十文告的經濟願景│李沃牆
賴清德在今年雙十文告提出經濟發展願景,其中包括打炒房、落實居住正義等,話說得鏗鏘有力,但能否對症下藥,畢其功於一役?以過去的經驗看來,恐又是口號一場。
「有夢最美」,尤其政治人物打造「願景口號」已司空見慣。賴清德在2024年雙十文告承諾,要照顧2300萬台灣人民的生活生計,積極發展經濟,擴大投資社會照顧;要加快「打炒房」的效率、擴大租屋族的照顧,平衡換屋族的需求、實現「居住正義」,讓經濟發展的成功果實,和全民共享;要以「創新經濟」、「均衡台灣」、「包容成長」為目標,把握世界趨勢的變化,繼續站穩全球民主供應鏈的關鍵地位云云。
管見以為,賴清德所講都是老問題,非有強大決心,難以徹底解決。茲舉犖犖大者如下進行剖析。
加快打炒房需對症下藥
台灣房價高不可攀,讓不少年輕人望屋興嘆,成家立業成為奢望,最後無奈躺平。賴清德承諾,執政團隊不會迴避這些問題,即便得罪特定團體,也在所不惜!談話中似乎要告訴國人,他已看到高房價的民怨,也看到房市存在著「假自用、真投資」的行為,讓有些想買房自住的人貸不到錢,因而宣示加快打炒房的效率、擴大對租屋族的照顧,藉此展現他高度重視民怨、要落實居住正義的決心。但台灣高房價問題沉痾已久,積重難返。
近年來打房一波接一波,先後有「實價登錄2.0」、「房地合一2.0」。去 (2023)年1月10日三讀修正通過《平均地權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新法並於該年7月1日實施。接著,央行共祭出7波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結果幾乎都是短期,造成交量明顯萎縮,然房價依然故我,愈漲愈高。
筆者以為,政府打炒房如火如荼,但房價還是持續上揚,背後原因如下。
一、房貸利率及稅率不高,對房市衝擊有限。央行過去曾升息多次,但各銀行的平均房貸利率也不過2%左右,與美國高達6%-8%的長期房貸平均利率相較還是低不少。其次,2%的利率更遠低於房價漲幅,無怪乎炒房投資客長期樂此不疲,房價被當成金融商品愈炒愈高。再者,台灣的房屋稅跟土地稅本就不高,持有房屋成本低。即使實施「囤房稅2.0」,預估成本也不至於增加太多,故未引發拋售潮。
二、眾所周知,廠商將原物料上漲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持有房地產者也可將增加的稅務成本輕鬆轉嫁,如房東提高房租,將成本轉嫁給房客;而賣方可提高售價,將成本轉嫁給買方。結果,政府的打房政策適得其反,房價不跌反漲,令租屋族及購屋族情何以堪。根據主計總處最新統計顯示,今年8月的租金指數來到106.71,連續37個月刷新,且年增率也連續13個月超過2%。
三、一般而言,建築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建造成本,管銷費、廣告費及利息等總計成本,再加上合理利潤(占房價20%-30%)。特別在疫情期間,原物料及工資大漲,又缺工缺料,徒使建造成本居高不下,也導致房價水漲船高。
四、另有人估計台灣的空屋率約9.5%,近85萬戶,如此多空屋應該會讓房價下來。這是不了解空屋多跟房價下跌是兩碼事。雖然「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但不少人卻將房屋視為金融商品,待價而沽。尤有進者,資金雄厚的保險公司、台商將大筆資金投入房地產,炒房獵地這種剛性需求也讓房價獲得支撐。
五、受惠「新青安」貸款上路,在低利率貸款及寬限期長達5年的誘因下,使房市買氣瞬間爆棚,不僅弊端重重,更意外成為助漲房價的幫凶。根據財政部的統計資料,新青安貸款政策自去年8月上路至今年6月底,核貸件數從2,569件暴增到62,625件,足足成長了24倍;而公股銀行的核貸金額也同時增加數千億。結果讓多家大型銀行的房貸業務爆滿、瀕臨銀行法72-2條規定的三成限額。
因國銀房貸業務瀕臨「滿水位」,徒使央行發出限購令。而行政院長卻出面喊話政府沒有限購令,不僅打臉央行,也干預了央行的獨立權。看來,冀望賴政府打炒房,讓房價合理下降,恐怕是難上加難。
「長照3.0」財源短缺
據國發會的資料,台灣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推估明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會有20%以上的65歲人口,若以2,300萬推估將有460萬人。尤有進者,2039年將突破30%。如何安養的確是賴政府不可迴避的問題。
賴清德在競選時提出「健康台灣-樂齡幸福社會」,上任後啟動「長照3.0」改革,但目前制度缺失不少,如給支付制度過於僵化,評鑑流程反覆多工、指標多標及評鑑委員專業度不一等,均需檢討改進。
依衛福部分析,全台失能、失智、身心障礙等長照需求人口達83萬,但人口老化、少子化、缺工等挑戰加劇,面對一人戶與兩人戶突破五成,零家庭照顧者時代來臨,如何顧及照顧不離職、減少長照悲歌,成為未來一項嚴峻的挑戰。
另,長照經費從2017年45億,增至今年828億元,超過18倍。估計2025年後長照服務的支出將大於收入,且2028年長照基金將會耗用完畢,因此接下來應思考加稅或增加收費才能維持財務穩定。
貧富差距擴大痛苦指數升
賴清德說要讓經濟發展的成功果實和全民共享,此話說得容易,但要做到很難。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資料顯示,台灣2012年的經濟成長率僅2.22%,但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為45.8%;2021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達6.53%,但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卻降至43%,不僅是10年來新低,也是1980年代以來最低。這意謂資本家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本支出,進而分走更多盈餘,而勞工所得報酬卻愈來愈低。
台灣經濟果實分配不均,紅利集中少數人。因而,要改善貧富差距,降低百姓的痛苦指數,政府實應對症下藥,而且要有魄力執行。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李沃牆
- pages: 56
- 標題: 賴清德雙十文告的經濟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