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中電動車貿易衝突風雨欲來?│戴肇洋

歐中電動車貿易衝突風雨欲來?│戴肇洋

隨著全球溫室效應日益嚴重,「淨零碳排」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其中包括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研發,是落實淨零碳排的重要新興產業之一。中國大陸的電動車產業從2006年起崛起,同時憑藉較低廉的價格席捲全球市場;尤其今年2月比亞迪(BYD)公司在全球重視的「瑞士日內瓦車展」上展示DM-i超級混動技術,受到歐盟電動車廠商的矚目。

不過,歐盟電動車廠商認為,大陸電動車產業能有此表現,係因受到「政策補貼」,而使得市場呈現不公平、不合理的競爭,並向歐盟提出控訴。歐盟成立了調查小組,歷經一年調查後,於今年10月4日在「10國贊成、5國反對」下,通過對中國大陸進口電動車加徵35%的「反補貼平衡稅」議案,這表示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車,除了已實施的10%進口稅外,未來還將會加徵45%的關稅。

歐中貿易瀕臨全面衝突

在歐盟通過加徵中國電動車關稅議案後,10月8日中方立即以歐盟白蘭地酒存在傾銷,造成中國白蘭地酒相關產業受到實質損害為由,自10月11日起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加徵高達38%的額外關稅進行反制。再來則是對自歐盟進口的豬肉、乳製產品實施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未來將會依據調查結果做出客觀公正裁決。不過,歐盟接著在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明文規定禁止進口俄羅斯的木材,並以中國低價輸出歐盟的硬木膠著合板,其材料絕大部分來自俄羅斯為理由,進行反傾銷調查。

儘管歐中雙方均表示,未來將會針對關稅爭端持續談判,然而從歐中實施一波一波的關稅反制加以觀察,顯示雙方貿易已瀕臨全面衝突危機。其中最為核心的爭端,莫過於歐盟認為中國透過政策補貼電動車業者研發,促進其製造技術領先全球;歐盟甚至指出,中國採取低價格解決電動車生產過剩,提高其市場占比超過各國。亦即中國電動車廠商的產銷模式已威脅到歐盟電動車產業的生存,要求中國必須「調整其行為」,始能解決歐中雙方的貿易歧見。

中方已建立完整供應體系

不過,歐盟似乎忽略了中國已掌握電動車替代傳統燃油車引擎製造的電池、電驅、電控這三個所謂的「三電系統」中最關鍵的電池鋰原料,並投入鋰電池研發,進而建立了從上到下完整的鋰電池供應體系。依據「電池及能源研究」公司的統計顯示,目前中國寧德時代及比亞迪兩家公司所生產的鋰電池數量,全球市場占比達到五成以上,而且還在持續提高。

此外,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需求,更是促進電動車製造技術領先全球的最重要基礎;尤其這些年來,中國大陸採取減免措施鼓勵民眾購買,已成為全球最龐大的電動車消費市場。依據市場調研公司(JATO Dynamics)所公布的銷售資料顯示,其去年全球市場占比達到六成,歐盟市場占比超過四成。此外,更關鍵的是,中國電動車的平均成本不到歐洲之半。因此,與其批評中國大陸透過政策補貼,造成不公平、不合理競爭,還不如說中國供應體系包括原材料的取得,鋰電池的供應,所形成的生產成本具有競爭優勢。

很顯然地,在中國大陸製造技術持續領先、市場銷售獨占鰲頭的情況下,未來歐盟應該不至於輕易的對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停止貿易制裁。儘管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爭端解決機制提出對歐盟的控訴,要求WTO成立調查小組並做出裁決;但在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功能日益退化下,即使最終裁決有利於中方,但歐盟作為敗方,未必會調整其措施,還是會堅持採取貿易制裁措施,以保護其電動車產業。

歐方要中方調整政策

9月11日,歐中雙方高層利用在寮國首都永珍所舉行的東協(ASEAN)峰會期間進行場邊對話。雙方均表示,願意鞏固關係、增進戰略互信、加強互利合作,解決貿易摩擦相關問題,但歐盟代表指出:為追求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期待中國調整其行為,重新均衡雙方的經濟關係,這表示歐盟認為中國採取不合理政策補貼,造成與歐盟的不公平競爭。法國就始終支持對中國的電動車加徵額外關稅,藉此保護歐盟的電動車業者。

整體而言,全球車輛產業結構正在不斷變化,尤其電動車對淨零碳排的重要性與迫切性與日俱增,推動電動車發展已成為各國產業政策的焦點。在此同時,隨著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崛起,進而升級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國、消費市場及出口國家,無疑將會是傳統燃油車製造先驅的歐盟制裁的對象,其中加徵關稅恐難以避免。至於歐中雙方未來在電動車貿易交易上是否能轉為互利合作,或朝向更加激烈的競爭,值得拭目觀察。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58
  • 標題: 歐中電動車貿易衝突風雨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