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復節談民族情感│黃種祥

台灣光復節談民族情感│黃種祥

1945年10月25日上午10點,在台北公會堂舉辦對日軍的受降典禮,降方代表是日本台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而陳儀代表受降。同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開始行使職權。這一天是當時政府特別制定的紀念性節日,稱為光復紀念日,後改稱台灣光復節。

當時台灣民眾夾道前來歡迎接收的國軍,滿心歡喜地期待脫離日本統治後的美好生活,在報紙的言論與諸多名人的記載中,也能看到民眾對祖國未來發展的憧憬。可惜,這一切美好並沒有如期而至。

2000年12月,陳水扁政府頒布經修正的《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包括光復節在內的許多節日均取消放假,唯獨給二二八紀念日開了後門,因為這是打擊國民黨的重要武器,也與其「台獨黨綱」的精神相悖。

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民間統派團體及學者不斷建議馬政府恢復光復節放假,以免民眾忘掉台灣的光復,但馬英九執政八年,始終未恢復光復節放假,台灣民眾果真也逐漸淡忘了台灣光復這件事。

台灣人是「亞細亞的孤兒」?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50年,始終以差別待遇對待台人,採用不同的法律、稅制、薪級,從未任命過台人擔任高級官員,到戰爭結束前才立法要賦予日本國籍。因此不少台人心向祖國,如李友邦的「台灣義勇隊」在福建敵後游擊;但如蕭道應夫婦等前往大陸欲參加抗戰,卻因為是台灣人,被當作間諜扣押,若不是丘念台收留,可能遭到監禁。

戰後台人在立場上無所適從,日本人未視之為自己人,部分中國人則將其看作是被奴化的漢奸。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一書內容反映了這種現象。1946年3月13日《民報》社論表示:過去日人認為我們不脫漢民族習性,不夠資格作日本人,因此受到差別待遇;如今又說我們沒有正確觀念,難道我們注定唯命是從嗎?我們承認外省人是平等的,但不應該有特權。戰後追究查辦漢奸時,台人的特殊狀況也被拿出來討論,最後決定只要沒有重大具體犯行都不追究,否則受株連者恐怕甚多。

戰後台灣民眾歡欣鼓舞,認為回歸祖國可脫離被殖民的身分,卻赫然發現不如想像中美好。日本的國力與現代化程度都非當時的我國可比,制度的完備、官員的素質也有差距。此外,客觀環境極差,戰後世界性通貨膨脹,台灣的電力系統與工廠60%以上在空襲中炸毀,原本經濟仰賴日本,原料、技術、市場通通要重建,大陸尚且百廢待舉,且處於內戰,國府根本無法給予台灣任何支援。

台籍菁英受美、日鼓動

在葛超智(George Kerr)1946年擔任美國駐台北副領事期間,扶植黃紀男等人成立「台灣青年同盟」,推動託管運動。成員黃紀男、莊要傳、鄭瓜瓞等都是台籍菁英,黃紀男任職於總督府,莊要傳是日本治台50年間,僅有的三位通過外交高等文官考試筆試的台人之一,但後未通過面試而任職於台灣銀行。他們在日本不公平的統治下,仍能取得相當成就,自然對戰後空降的新統治階層有諸多不滿。

「二二八事件」後,該同盟成員併入廖文毅的「台灣再解放聯盟」。廖家在19世紀後期已是基督教長老會家族,家產豐厚。廖文毅三兄弟分別在日本、美國取得博士學位,除長兄廖溫仁外,另兩位都娶了美籍妻子。這種情況導致獨派的論述多與日本親善,其中包括抬高日本人在台的殖民統治,以貶低國民黨的執政。

「台灣再解放聯盟」的成員中,負責武裝活動的鍾謙順雖是台人,但被日本人收養,拿日本國籍;同情者朱昭陽擔任延平學院校長,也曾被日本人收養。1940年代與美國情報、外交人員合作的這批台灣獨派,基本上都受日本教育,對祖國缺乏歸屬感,加上其中不少為長老教會信徒,對傳統中華文化甚至抱持輕蔑態度。與李登輝同一輩的獨派,多經過皇民化運動的同化,或因對國民黨統治的反感而加入活動,台灣曾長時間實施戒嚴,因此參與者多是留學生,活動主要在東京,後來重心移轉至美國。畢竟一直以來的台獨運動,都建立在美、日實際介入的前提下。

從教育上開始「去中國化」

1997年9月1日,台灣當局開始使用《認識台灣》中學教科書實施教學。這是李登輝在1996年就任首屆民選總統後,在教育方面進行本土化改革的第一步,但在推出前就已引起藍綠之間的激烈論戰。

政大歷史系教授蔣永敬批評,《認識台灣》顯然是李登輝修憲的配套作業,教下一代脫離中國人的意識、「營造新台灣」、「充滿媚日、仇華意識」,還宣稱300多年來的台灣統治者都是「外來政權」。當然,在李登輝的推動下,最後還是通過使用,直到九年一貫教材啟用才更換。

2000年政黨輪替後,杜正勝提出所謂的「同心圓史觀」:「以台灣為中心,一圈圈往外認識世界,認識歷史」、「由內到外,從鄉土史、台灣史、中國史、亞洲史到世界史,循序漸進」。他並表示,「新史觀」要「擺脫大中國意識的籠罩,努力建立台灣的主體意識」,「不論『台灣國』或『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都是獨立的政治實體」。

馬英九執政之初,沿用陳水扁政府時期的《98課綱》,引發藍營不滿。《101課綱》仍維持「台灣史ー中國史ー世界史」的敘事順序。2018年3月,《自由時報》報導「歷史課綱拋棄中國史天朝史觀」,教科書不再以中國史為依歸,要讓學生學習「正確史觀」。

時至今日,台灣的年輕一代從教科書與媒體上都無法充分、正確認識中國,如何能培養出兩岸同胞之間的認同感與情感?這樣看來,恢復光復節為法定假日,或許是唯一能讓台灣民眾記得台灣光復這件事的方法了。

(作者係漢江師範學院校聘台籍副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黃種祥
  • pages: 68
  • 標題: 台灣光復節談民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