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藝術品應知道其歷史背景│郭譽孚
日前在台北師院參觀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的盛大展覽,看到47位台籍及日籍畫家的74件作品,十分精彩豐富,但筆者認為,如果展方能加上當時的社會面向,或許可將這些藝術品呈現出更深刻的生命。
北師分裂的時代
1927年,日本社會因隔年要實施普選,過去被大力壓制的社會主義活動藉機而起,暗潮洶湧;中國革命以北伐的形式展開;日本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因迷惘而自殺;台灣「台灣文化協會」年輕輩要求多關心社會弱勢,反對專注於向東京請願而導致該會分裂。
該年,受到社會影響,「台北師範學校」內部不安。該校原以培育台籍生為主,這時基於「日台共學」接受日籍生,因此發生了很多衝突,主要是日籍生對台籍生的歧視。為此,校長志保田決定把台籍生遷出,移往芳蘭校區,即今台北和平東路校區。
據李淑珍著《百年回首─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史紀要》文中,郭秋麟校友說「因為日、台學生長期相處不睦,加上學生人數日益增加,總督府乃在偏遠的六張犁(「芳蘭校區」)成立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容納台籍學生。台籍學生抗議不果,含淚將台生學籍資料搬運至二師。城南校區之第一師範全為日生,…。」
同時,就在那一年,志保田校長雖頗受台籍校友的惡評,但他頗工心計地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且親自請回過去在校中頗受歡迎的美術教師石川欽一郎;因此,就出現了學者吳文星在〈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論文中所謂的「北師校風漸次開放,更加鼓勵學生於課餘組音樂、美術、體育等社團,因此下課後幾乎所有學生均參加社團活動,學生運動遂漸消弭於無形」描述。
該年,台灣總督府舉辦了第一屆「府展」。上山總督允許「台灣文化協會」的林獻堂、陳炘等地主資本家,成立了「大東信託株式會社」,但後來該會社並沒有獲得平等對待;5月林獻堂離台環遊世界。在分化台灣民族運動上,上山總督可說是成功的。
關於北師的師範教育
由《台灣民報》1925年發表的〈對於新設文教局的管見〉,可知該校內部的特殊面向─「對學生施壓迫和干涉…致使有為的青年受了強制的教化,作一個模型、徒流形骸而沒卻個性…。師範教育的根本精神是養成有創造的人間性的人物,故僅延長年限或改訂教科書,決不配稱作改善,像台北師範學校,多有上述的缺陷,對於學生的自由研究很有阻礙,故學生只在教科書上用功夫而缺乏常識,又沒有溫情的人間性,…台北師範學校,尚且如此,何況其他?」
再根據陳騰芳著,詹紹華的《一生懸命》可知道,「日台共學」竟是這個情況─「入學那一年,臺北師範分為第一師範和第二師範,前者全部日本學生,後者則是台灣人和日本本國高中畢業生念的,…40名新生中39名是各公學校第一名畢業生,…台灣人不但不會被看不起,反而是日本學生經常被欺負,…稍有『不爽』就把日本同學抓來修理一頓。」
1922年後,在漂亮的「共學」制下,日生的北一師實未共學,台生的北二師是共學的;也就是當局一面將台籍師資漸減,日籍教師漸增;而更重要的是,在所有以台籍生為主的中上學校的共學,日籍的共學生資賦都很差,簡直是「免試升學」;這就是上述史實的由來。
因而,當時師範教育竟然讓台籍生熟悉與接納日本武士道傳統中「強凌弱」的樂趣,看該紀錄,似乎台籍39位優異的師範生並沒有感到欺負弱者的不妥?那是怎樣的一種「師範教育」啊?
關於北師分裂以前
1895至1897的兩年期間,原來有400萬人口的台灣,在兩年日人攘逐殺戮的移民政策下,消失了近百萬人。
1902年前後,先民為了戒吸鴉片而發起了降筆會運動,他們在各地推動戒毒,獲得經濟恢復、家庭生活改善的效果;卻被日警強力打壓,以至於先民慨嘆「…未知身犯何罪,律犯何條,誠令人不解也;倘政府強欲加之以罪,私等有殺身成仁之美,政府有妄辱善民之名,雖肝腦塗地亦無恨焉。」而該運動竟以失敗收場。總督府明知其毒害,公開宣示要禁止鴉片卻不准戒斷而推動鴉片專賣,簡直就是謀財害命。
1910年代,在當局重稅與高壓宰制下,台灣相繼發生了日人所謂的「陰謀事件」,例如苗栗事件、噍吧哖事件等。其中,噍吧哖事件的主持人余清芳,兩次擔任日警的通譯,曾被責其喜歡在各地齋堂進出。該革命雖因倉促起義而失敗,但由事件後台南地方農業人口竟被消失了20萬人看,應該是無形地展示了先民甘願「肝腦塗地」、「殺身成仁」的深刻傳承。
噍吧哖事件引起安東總督先後兩年,兩次要求官吏整肅官箴的命令,但他於1918年離任,換來情治出身以陰狠著名的明石總督,先民落入了更為悲慘的困境。
那是根據日本傳統宰制諸侯的方式,諸侯在降伏後,都必須對幕府將軍有服工役的義務,將軍可用煩重的工役來消耗這些諸侯的實力。史上薩摩藩有一位家臣就因為無法完成苦役,只能率數十名屬下自殺;後來薩摩藩一心反幕就因此故。
北台有桃園大圳,南台有嘉南大圳;桃園大圳距1906年的北埔革命區域不遠;嘉南大圳則籠罩噍吧哖事件附近的廣大田野。它們共同的特色是地質含沙量高,水道維護不易。其維護皆指定為民間義務,以消耗先民人力與物力。另因民間無力進行大型工程,自然私人產權全部無償徵用,大圳水資源從此收於當局之手,則可充分照顧日本糖業資本家的發展。台灣農民面對沉重的維護義務,因而有「大圳咬人」或「大圳吃人」之嘆,也就是今天還能聽到的那條「透早得出門…甘苦無人問…巡田水…」《農村曲》的由來。
以上史實,台籍生知道多少?有多少人能融入到他們畫作的色彩、線條與構圖中,因而才出現一些扭曲、暗影、光華?
社會運動窒息與其後
吳文星說「北師校風漸次開放,…均參加社團活動,學生運動遂漸消弭於無形」,筆者則認為,當年台灣的學運應該是與社運一樣,都是被大環境壓抑窒息了。
1928年,日本普選,當局使用各種卑鄙手段,順利進行,日共秘密透過合法的勞動農民黨參選;政見透露出日共的訊息,深受注目;40名候選人,當選兩席;當局在四周內對共產黨大檢舉,逮捕日共與相關份子達12,000人,其中近5,000人被拘留與起訴。
同年,日本修改《治安維持法》,對於變更國體與廢除私有財產權加重刑罰到死刑。
同年,天皇頒下「社會教化詔書」。
同年,台共原本依據恩格斯《論愛爾蘭支部與英格蘭委員會之關係》的觀點,要與嚴重苛虐、殺戮先民的日本人的日共脫鉤,但不知為何第三國際竟規定其隸屬於日共下;因而台共組織自成立就有重大瑕疵,而竟未聞有人提出異議;使得台灣的主體性無法及早成長。
同年,與台共關係密切的農民組合,倚重形跡可疑的日籍顧問古屋貞雄;農組雖曾經先後兩次積極召集各社運和政黨開會,討論如何共同發展,但都沒有成功;而農組竟受到日警的大檢舉。
1929年至1930年
1929年5月,東京發生不幸事件,勞動農民黨激進的當選人在自宅被三個右翼份子刺殺。但上流階級投身思想改革事業者也不少,包括軍神乃木家的千金也被檢舉為「赤色」,因其有辱門風,伯爵乃遷居神戶。(見《日治台灣生活史》昭和篇)
同年,大東信託在與新竹巨紳鄭家的信託業務中,發生巨大衝突;破產的鄭家不僅怒言「同樣是台灣人嗎?」後來還寫下「民族資本家大東信託公司勾結日本帝國主義…」的怨言。
同年,美國股市引發了世界經濟危機,主要工業國家都受到衝擊。
1930年,濱口首相遇刺。不久內閣解散;右翼分子繼續猖狂。
同年,嘉南大圳完工;完工前,關於大圳問題就層出不窮;《台灣民報》上抗議不斷;完工後,問題仍然;該年底先後發生兩個中型地震,在烏山頭水庫造成兩次損壞;所幸,冬季枯水期,未釀大禍。
同年10月底,霧社事件爆發,原住民在霧社小學校運動會期間起義,其殺戮過程雖然殘忍血腥,但強調不殺台人;殺戮後,原住民遁入山中月餘,至12月8日,在震破烏山頭水庫的地震之山搖地動中自殺,真是草木含悲。
同年,經濟大恐慌下,左翼多視為革命高潮到來,右翼則以持盈保泰為其目標;「台灣民眾黨」的蔣渭水、謝春木等因而左傾;其中右翼地主資本家則分裂為「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1931年至1932年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者以世界大恐慌為理由,製造了「九一八事變」。分裂後的「台灣民眾黨」被禁。蔣渭水卒。文化協會與農民組合更因日人打壓,停止活動。
1932年,日本總選舉中反對「九一八事變」與成立滿洲國的政友會獲得大勝;但選舉中,發生了兩起政商界巨頭被暗殺事件;選後,右翼又發動了「五一五血腥政變」,當局不敢深究。
同年,《台灣民報》改名為《台灣新民報》,並從周刊改為日報。蔣渭水的親密戰友謝春木被外放上海,為該報特派員,但該報已無過去的批判力。
往後隨著軍國主義日益強大,藝術發展的空間自然就被壓縮了。
看台中師範學生張建墻在其《福爾摩沙之夜》書中的經驗是─「我…畫了花和樹葉,…當我…畫筆滑出來意外地將它畫成一個鐮刀的形狀,我沒有任何用意,…秘密警察…一直問我那個鐮刀型的繪畫是什麼意思,…我被召喚兩次…。」
上述學者談及北二師在該校提倡課外活動,因此沒有學運了,不過,如果仔細考察當時上述的情況,就1927年入學的學生言,若五年後畢業,那已經來到1932年,台灣所有的社會運動都已被壓制,學生們哪裡還有可能關心呢?
會是吳文星主觀希望台籍生忘記校外先民被打壓歧視的種種嗎?但是,那可能嗎?或許正因如此,展出的畫裡充滿了怒濤般的風,冷冽憂鬱的山脈,枯槁的建物,他們好像在訴說著那時代台灣島上的苦澀光影!
(作者係台灣史研究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郭譽孚
- pages: 68
- 標題: 看藝術品應知道其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