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印太經濟架構未必能擺脫孤立│戴肇洋

加入印太經濟架構未必能擺脫孤立│戴肇洋

2021年10月下旬,美國總統拜登出席年度「東亞峰會」,提出以《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構想,作為未來推動印太區域經濟政策,台灣高層認為在拜登政府主導下台灣極有機會受邀加入,甚至可以填補無法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的失落,以及至今未知能否加入《跨太平洋全面進步夥伴協議(CPTPP)》的憂心。

202203015855

IPEF迄今所公布的資訊有限,但若從其已規劃的藍圖來看,其中供應鏈與數位經濟標準化議題,似乎是為具有晶片及電子資訊製造能力的台灣量身打造。之前「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會議也將上述議題作為雙方合作的焦點,顯示台灣加入參與IPEF應可審慎樂觀看待。然而,台灣究竟是否能夠成為IPEF的成員,進而擺脫經濟孤立的困境,仍須仔細斟酌,而這些可從分析美國推動IPEF之目的見其端倪。

中國崛起促印太戰略升級

先從美中經濟競爭的新局來說,RCEP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上路,在促進區域各國經濟利益的同時,其實是鑲嵌著21世紀以來,中國崛起所衍生的美中競爭地緣政治糾葛。尤其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崛起,成為許多亞太國家的重要貿易夥伴,未來勢必因RCEP深化而升溫,形塑出更密切的區域經濟整合。此外,美國無意重返CPTPP,2021年10月15日中國大陸提出申請加入,更加顯示其有主導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雄心。

川普政府推動「印太戰略」以替代「重返亞洲」政策,藉此拉攏印太區域的國家對抗中國,但它卻缺乏實質內容。亦即美國雖在印太區域戰略政軍議題布局上,形成了美、日、澳、印「四方會談」,甚至連結英、澳、日建立聯合防衛協議,達成緊密關係;但在經貿議題規劃上,卻找不到可以孤立中國的「切入」位置,印太區域國家在經濟利益的考量下,仍難切割與中國的貿易往來。

架構仍著眼於美國利益

再就美國推動IPEF構想而言,去年11月中旬,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針對從2022年2月開始運作的IPEF,提出較清晰的輪廓:並非屬於對話型態,而是以協議模式呈現;並非涉及傳統經貿議題,而是以解決區域經貿新興議題為主軸。議題大致包括貿易便捷化、供應鏈韌性、物流管理、基礎設施、潔淨能源、減碳,以及數位經濟標準化、隱私權保護、資料跨境傳輸及加密技術,以促進區域內部相互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為原則。

更重要的是,IPEF除了讓美國行政部門擺脫了包括消除關稅、鬆綁投資限制、開放服務市場門檻等傳統貿易協議,需經國會的同意外,同時讓各國可以選擇較適合的項目,與美國個別簽署協議。尤其IPEF所規劃的議題,不但與CPTPP貿易規範間存在互補關係,而且皆是對美國有戰略價值或競爭優勢的項目,也是美國可以掌握、監管的領域。

202203015856

印太架構旨在圍堵中國

由此可見,IPEF將是一個創新的組織,在規劃布局上仍以「美國利益優先」為邏輯,雖其議題偏重於解決美國較急迫的問題,卻希望同時達成圍堵中國發展的目的。例如提高供應鏈韌性,處理晶片短缺危機,以管控半導體產業;建立數位經濟標準,主導數位資訊管理,以掌握跨境資訊;訂定行動交易規範,維護電子商務安全,以壓制中國對此一領域的發展;參與新興國家基礎建設,圍堵中國「一帶一路」計畫持續拓展,以增強對印太區域的影響。

上述部分議題雖涉及台灣產業,但卻又難以讓台灣藉此突破參與國際社會的限制。這些除了在IPEF中未涉及自由貿易政策外,也可從觀察最近兩屆「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會議內容發現,美國迄今並未啟動台灣所期待的《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談判,這似乎說明,台灣對於透過IPEF延伸加入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或洽簽BTA仍無法審慎樂觀。

台灣無法繞開兩岸關係

其實,台灣從過去就積極透過各種管道想參與國際經濟舞台,卻都在難以繞過兩岸關係的糾葛下命運多舛。台灣未來在申請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或洽簽BTA策略上,除了要爭取各國的諒解外,必須打開兩岸關係的僵局,同時採取過去參與APEC及WTO的經驗,以「台澎金馬關稅領域」名稱,接受兩岸先「中」後「台」的路徑,國際社會才可能在考量中國經濟利益的同時,兼顧「友善台灣經濟夥伴」,務實協助台灣突破孤立的現狀。

另一方面,俄烏爆發軍事衝突,其所帶來的緊張與動盪情勢,是否將迫使各國重新評估參與區域的關係,例如歐盟在短期內可能聚焦於自身的安全議題。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是否將導致美國調整IPEF的戰略與作法,亦值得吾人觀察。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74
  • 標題: 加入印太經濟架構未必能擺脫孤立